分享

学校管理的文化转型与学校发展

 课程教学研究 2021-04-02

学校管理的目标是学校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这句名言对于学校、教育的发展同样是适用的。但是,一个需要首先搞清楚的问题是:这里的“发展”的核心涵义是什么?
对于学校而言,起码地存在三个层面的发展内容:学校层面的发展、教师层面的发展、学生层面的发展。这三者是相互关联的,但是又是有相对的区别的。

当前的现实是,多数情况下,学校层面的发展在教育管理者那里常常是第一位的,为了迎合社会的需求,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教育资源,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常常出现庸俗化的现象,屈就社会要求,而放弃了学校应该是社会发展和文化创新的先导的作用,以牺牲学生和教师的个性发展来迎合社会庸俗的需求,成为了学校办学中的常见行为选择。这与文化发展,追求创新的教育发展新趋势是不相符合的。

对于教育而言,发展的核心应该是学生的发展,学生的终生发展;其次是教师发展,即教师的专业和人生的发展;最后才是学校的发展。而且有了前二方面的真正的发展,学校的发展就是自然而然的了。而我们当前的实践中出现的却恰恰相反,这就导致了教育中出现了一系列异化行为,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千校一面,万人一样”的学校教育样态。
不过,这种现象正在逐步地发生着变化。虽然很慢,但是却是有可以让人感觉到、体验到的变化在发生中。


如今,在学校的管理中出现了“人本管理”“素质教育”“核心素养”“人性化”“文化建设”等一系列新的提法和做法,显示了学校教育与学校管理上的一个转型趋势:向文化管理的转型
与以前的片面强调知识、考试分数、课程标准、工作绩效等方面的刚性的管理方式相比较,前者是文化的管理,以文化发展、人的发展为内涵;后者是物的管理,以规范和标准生产为目标。这是两个不同层次的管理方式。
文化管理转型应该是教育管理、学校发展中出现的一种高层次的东西,是教育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标志。

学校管理之所以出现文化转向,其主要原因是教育本身的转型的必然要求。
传统的教育是适应大工业的教育,是一种培养“标准件”的教育模式,这时的教育只需要共性,只需要按照国家和社会要求,实施标准化的教育,进行外在的、强制性的管理就行了。这种情形下的教育管理,只需要刚性的、划一的管理就可以了,不需要学校和主动性,只需要国家的统一计划即可。大工业时代形成的"科学管理"显然是最佳的选择,这是一种机械的管理模式。

如今的教育是为明天的知识经济、信息经济、人工智能经济社会培养人才的教育,未来的社会需要的是创新人才,所以要求教育要重视创新,重视人的个性。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不可能再是划一的了,需要学校办学有个性,有特色,需要学校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地进行个性化的管理,这种管理注重内在的文化自律与软性的文化引导,是一种以文化构建为中心的新型管理。它要求学校追求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创办特色学校,形成个性化的发展。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则为这种转型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所以,学校管理中的文化转型是学校及教育进步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