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邱振中:这几个练习几乎包括了书法技法最核心的内容

 tigerliu2020 2021-04-02
图片
邱振中

当代艺术家、书法家、诗人、艺术理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书法与绘画比较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美术馆展览资格审查委员会委员;潘天寿研究会副会长。2008北京奥运会开幕式水墨顾问。
于北京、日内瓦、奈良、香港等地多次举办个人作品展览。
获“中国书法兰亭奖”理论奖、教育奖、艺术奖。
获第十届“上海文学奖”诗歌奖。
获韩国全州国际书艺双年展金奖(2013)。
著有《书法的形态与阐释》《神居何所》《书写与观照》《书法》《中国书法:167个练习》与诗集《状态-Ⅳ》等。


[ 本文共计约1007字 · 建议阅读5分钟 ]
文 / 邱振中
日常书写

图片

在唐代楷书的影响下,各种书体中都加入了提按、留驻,通行的“藏锋”即为这种书写的产物:用笔尖做一环绕(或按-顿)的动作,把笔锋(笔尖)隐藏在点画内部。这使笔画起端浑厚,但破坏了书写的连续性,特别是行书和草书,受到极大的影响。晋唐行书和草书,大部分落笔后不加任何动作,直接运行,便能做到敦厚、圆浑。仔细观察这些作品,书写时垂直落笔,笔锋落下即被包裹在墨色中。我把它定义为一种新的藏锋方法。这种笔法,有助于打破唐代楷书“留驻”笔法的禁锢,对把握早期行书和草书笔法具有重要意义。很少有人想到,这样一个简单的练习,却是重现“古法”的重要环节。

图片

再如“摆动”,它几乎是一种出之于本能的简单动作,但是当它发展为“连续摆动”,进而演化为一种复杂的转笔——绞转,便成为隶书成立的关键,成为王羲之系统书写的核心。它造成点画的复杂变化并使其在视觉上具有三维的特征。从摆动到连续摆动,是汉字书写演化中决定性的一步。这条潜在的线索被书体的演变掩盖,从来无人言及。

本书把这种演变以练习的形式呈现,并且使有关的操作成为一种可以通过训练而掌握的技法。

图片

“转笔中腕与臂的配合-Ⅲ”(练习1-27)图中的笔画,是整个书法史上形状最复杂,也是内部运动最复杂的点画。它们全部取自王羲之《丧乱帖》《频有哀祸帖》等传本墨迹。这些点画书写的秘密几乎都包含在“连续转笔-Ⅱ、Ⅲ”的解说与训练中。

图片

“连续转笔-Ⅱ”图a、b揭示了前期书法史上一个演变的阶段:用手腕的摆动对书写连续不断地进行控制。原理并不复杂,来源也很清楚。图c 《平复帖》(选字)是这种笔法珍贵的遗存。它是笔法演变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书法史很快改变了这种书写方式,把控制笔画形状的操作移到笔画的端点与弯折处。

“连续转笔-Ⅱ”的运动本质,是一刻不停的逆时针转动与顺时针转动,以及两个方向转动的交替;而“连续转笔-Ⅲ”的运动本质,是顺时针转动与逆时针转动叠合在一起(笔锋按照笔画轨迹做顺时针运动的同时笔毫锥部做逆时针运动),拆解开来,运动的要素一点都没改变,但两个方向的转动组合在一起,使点画的形状变得极为复杂。一些后世书写中绝不会出现的细节(例如图b“受”字末笔长点中部向下方的凸起部分),被人们轻易地放弃。这种忽视,正是书写发生质变的关键。在这里人们舍弃了两点:一是不同方向(顺时针与逆时针)转笔的组合(后世转笔通常只包含一个方向的运动);另一点,是点画推进时不停的转动。

这两个练习几乎凝缩了早期笔法演变史中最核心的内容。
— — — — — — — — — — — — — — — — 

书影

▼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