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六年导演汤姆·摩尔携治愈、童趣与标志的民族元素回归,带来了爱尔兰传说系列的第三部作品——《狼行者》。 这部影片是继前两部——《海洋之歌》、《凯尔经的秘密》(这两部前作每一届奥斯卡提名都有入选)之后的又一力之作,依然与爱尔兰历史文化一脉相承,并且延用二维平面手绘画风,线条明晰、色彩细致。 正如他对早期作品两部动画作品所做的一样,摩尔使用传统欧洲凯尔特民俗作为影片展现给当代世界的窗户,影片所表现的荒野与秩序主题的同时,也揭示了人类残暴的本性和控制自然的欲望。 视觉上,这部影片保持与他的前面电影的一贯风格。首先,他还是充分调动2D手绘动画的表现潜力,但他动画设计又不是简单的在我们所处的CG时代里,对新观念的挑衅和一个新的美学选择。 摩尔表示“我们希望展现角色的感觉和行为,动画的运动和面部表情。”他进一步解释说“随着我们的角色情感和情绪的改变,动画影片中线条可以变得更具有表现力。” 就是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美好故事,让一般君轻易就沉浸在《狼行者》的单纯之中。珍贵无瑕的亲情、友情最终走向圆满,加上一贯的简约可爱画风,”治愈”二字就是对本片童话美的最高赞扬。 虽然《狼行者》的画风相比于《海洋之歌》缺少了绵软的唯美,但秋季的暗色调却符合猎狼的残酷主题,细节上的光影也有不少提升。 但是在童真的惬意外,导演还为影片注入了更多关于自然和人性的思考。影片中人与自然的关系非常直白,从头到尾都在上演一场大自然的反击战。当人类砍伐森林挤占生存空间时,狼无奈地出来反抗。狼行者用善良治愈人类,希望他们知错能改,但结果仍是贪得无厌的行径点燃了森林也葬送了自己。 在这个直来直去的自然寓言中,贪婪的人类会受到大自然的报复,人类必须与自然和谐相处。狼和人类的对立命运揭示了自然法则,而人与人、甚至人与神的关系则体现着社会中存在的牢笼式的压迫。父权、皇权、神权笼罩之下,片中的角色都有鲜明的自上而下的等级。 罗宾是父亲古德费洛的乖乖女,她被父亲以保护的名义牢牢困住;古德费洛是护国公的得力猎人,他怕自己办事不利被护国公惩罚,也担心自己保护不了女儿;护国公是痴迷于上帝的虔诚教徒,以上帝的名义驯服这片荒蛮的土地。 这种层层压迫在影片中有多次对照,以“命令”的形式反复出现:罗宾偷偷去森林被父亲责骂,父亲因为猎狼不力被护国公训责,这都是因为他们未完成“上级”的命令。 但最上层的命令源于何处?源于护国公心心念念的上帝。可上帝是沉默的、远离的,护国公信奉的只是心中的伪神,一种极端的宗教迫害,这也解释了为何他越是镇压叛乱就越多。 从人到狼,变化的不仅是肉体,还有应运而生的反抗精神。女儿反抗父亲,父亲对抗护国公,父权和皇权被颠覆。但外出时自始至终身披黑色铠甲的护国公无法得到救赎,正因那身黑铠隔绝了他与人性,是无可救药的极端信仰。 从各种版本的凯尔特传说来看,狼是故事中经常出现的角色,它们有被棍棒抽打变身为狼的王子、丈夫,有幼年被救后报恩的狼行者,还有向牧师忏悔,说有罪的爱尔兰人因受上帝惩罚而被英格兰人统治,并预言赎罪后的人民终会反击英格兰人的狼。 1911年出版的《凯尔特人信仰》更明确写出了与这部《狼行者》类似的“狼魂”概念,即人在入睡后灵魂化为狼,虽然肉体不可被移动,但狼魂所干的一切都会在回去后反应在人的身上。 不少故事中的狼并非以反面形象登场,反而展现出无辜和善良。这便是为什么《狼行者》中的变狼并非如一般文学和影视作品中的狼人般疯狂,这种自然与人的结合象征着一种顽强的、打破牢笼的反抗精神。 除去自然、反抗的主题,导演还在影片中置入了不少巧妙的细节。 罗宾全名为罗宾·古德费洛,和英格兰民间故事中喜欢恶作剧的顽皮小妖精同名; 梅芙对应着凯尔特神话中的梅芙女王; 鹰的名字梅林可能和那位魔法师无关,因为“Merlin”意译过来指的就是灰背隼; 护国公虽然没有全名,但拥有“Lord Protector”这一称号的代表人物无疑是奥利弗·克伦威尔。他曾于1649年率领军队远征爱尔兰,因为好战暴力而军功显赫,在战事上立下汗马功劳。但同时他也在晚年设下11个军区,用警察统治来监视人民并迫害异见人士。他是国家功臣也是军事独裁者,是在英国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争议性人物。很明显,《狼行者》选择了他不光彩的那一面。 最后要提的是贯穿影片始终的歌曲,十分切题的《Running with the wolves》。这是挪威歌手AURORA的早期作品,清澈空灵的歌声伴随罗宾和梅芙穿越森林,旋律的感染力让人沉浸其中。 ![]() ![]() 导演: 汤姆·摩尔 / 罗斯·斯图尔特 豆瓣 8.0 IMDb 8.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