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和大家讲孩子必读的“底子书”,到底怎么选,选什么,怎么读?

 楚天浩慧聪书院 2021-04-02
今天交一篇作业。

上次讲到,作文和精读,关系非常密切。当时我说,精读这个话题,可以专门聊聊。今天我就交作业来了。

今天的语文课堂,和我小时候已经大大地不同。我小时候,只要把课本上的课文读熟,生字认全,概括中心思想,段落大意, 就可以玩去了。

但现在好像不是这样。需要阅读的书目也就越来越多。什么“整本书阅读”,课内课外阅读,从教育部到地方的推荐书目……

所以有些家长就困惑:这么多书,到底怎么个看法啊?全都买回来,从头到尾一本本看?别的事还干不干了?

的确有的家长哪个神仙也不得罪,什么都看,平均用力。但是显然是不现实的,也是很难坚持下去的。

其实我想说的是,首先不要被这些信息搞得眼花缭乱,乱了方寸,而是要首先帮孩子选好几本需要认真精读的书——我上一篇文章称为“底子书”。

一 、选书原则

那么,怎么选“底子书”呢?话不多说,先上干货。选底子书的原则是:

第一,要孩子绝对的感兴趣,是自主选的。家长只负责买书,不要替他决策。

这点特重要!因为孩子自己选的,后来哪怕烦了,为了面子也得坚持。家长选的,娃就是完成任务了。

我见过这样的学生:自己看《西游记》看得很开心,一旦家长逼着看,就懒得看了。

第二,一定要是经过时间检验的经典。地摊文学就算了。只有经过时间检验,它才足够有权威性,提供的知识足够准确,可以生发的话题足够宽泛。

今天再补充一条:

第三,最好要有足够多的人研究过这本书。因为只有足够多的人研究过,我们才能了解到别的聪明人是怎么看待它的。我们理解起来就不会孤立偏颇。一句话,“接口”要足够多!

为什么要强调“底子书”呢?

因为无论古代英雄,还是今天的革命家打天下,都要先占领一个小据点,比如刘邦的汉中,我们的井冈山、延安。

这个小据点,要好好建设,进攻的时候,它是大后方。失利的时候,它是根据地。先立足,然后才能有资本开疆拓土。

这种据点,对孩子来说,就是一本本“底子书”。精读它,读通了一本,就可以读通相似的十本。

因为书都是差不多的,精读的目的,就是抓共同点,能够举一反三。比如医学生上解剖课,也只是研究几个人体,也就差不多明白了。总不能把街上所有人都捆上手术台大卸八块吧。

比如,我对《西游记》熟,所以《西游记》的很多逻辑,都可以套到四大名著的其他三本中去。假如我看《西游记》用了1年,看其他几本就明显只需半年或两个月。因为基础建设已经用《西游记》搞得差不多了。

图片

我关于《西游记》的各种藏书

所以,看书,尤其是精力没那么充足的时候,不要贪多,不要和别人家孩子攀比。更不要被某些宣传吓到。

偷偷告诉您一个秘密:某些学霸啊甚至知名作家啊,公开宣称他读过多少多少书,哈哈,砍去四分之三的水分就不错啦。

而且,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都要看等于都记不住。好容易积攒的那点知识点,因为都是分散的,落单的,很容易被敌人消灭掉。

这个敌人,叫“遗忘”。它会随时随地吞噬落单的知识点的。

所以,为了抵抗敌人,知识点就要抱团。“底子书”就是这样天然的知识军团。拽一个就能嘟噜嘟噜拽出一串几十个。而且,几十个知识点合起来的作用,可比几十个孤立的强多了!

明白了原则,下面就看看怎么选“底子书”。

二、 选什么

有人会问:选这本行不行,那本行不行?《上下五千年》行不行,《哈利波特》行不行,金庸行不行,《三体》行不行……

统一回答下:只要是满足上面三个条件的,都行!

但是,重点之内,还是要抓最重的点。在孩子的中小学生涯中,在今天的考试体系下,有几种是我必推的。

中小学阶段,“底子书”至少要包括下列9种中国名著中的4种:

1、《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任选其一。

2、《论语》。

3、《史记》(选本即可,或者挑着看里面的故事,八书十表和各种流水账不用看)

4、李白的诗集、杜甫的诗集(选集全集都可以,版本很多,所以没加书名号)、《唐诗三百首》任选其一。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又要用到我的高考倒推大法了。从高考喜欢考什么,倒着推小时候要看什么书。

高考语文的中国文学部分,喜欢考什么呢?是四个方面的内容:

1、四大名著(很活,有时候是客观题,有时候主观题,而最常见是《红楼梦》)

2、论语(一般是文言文阅读或默写,有时候还出作文)

3、史传文学(一般是文言文阅读)

4、古诗词(赏析和默写必考)

对的,您没看错,《论语》之重要,已经单独成了一个类别了。

这四个部分,足足占了整张考卷一半的分数(如果算上作文需要用到的材料还会更多)。而且目测有越来越提升的趋势。

这9种中一定要至少精通4种。而《论语》《史记》还没得选。因为《论语》是单成一类。史传文学以《史记》为代表。古诗词,拣最牛的李杜两位读精。或者要一个广度,把唐诗三百首读熟,研究透。

这还真不是强制,因为这9种还真是非常基本的经典。无论如何绕不过。《论语》《史记》你就当课本用吧,相信我,不吃亏的。

有人说《山海经》能当“底子书”吗?当然你要是有精力,我是当然开心,因为这本书我熟。但是,您放心,除了《山海经》里面有几个著名的神话之外,别的内容,都游离在语文的主流之外。

12年中小学时间,搞透4种底子书,平均三年一种。

真不算难哈,主要是脑子里有规划就好,就省得乱撞乱抓了。

不过要注意,这里面任何一种书,都不是“一本”的概念,而是包括绘本、改写本、白话、原著、研究著作、导读等一套,换句话说,这是9个专题。

但是这4种够了吗?老实说,这四种搞透,高考一半的分数,就不在话下了。

我估计,肯定有很多孩子有余力,那么还可以看看别的。再选几种“底子书”。

怎么选呢?有一个指导性的东西,就是语文课标。

图片

语文课标给出了18个学习任务群,去掉前项、重复,以及语言文字等基础能力,和阅读相关度高的,有如下7个方面:

当代文化、思辨性阅读、革命文学、现当代文学、外国作品、科学与文化论著、学术著作。

就从这7个方面里选就可以。而且,每年高考,也透过考过的阅读理解题,给出了指导性信息。

比如《平凡的世界》、海明威的小说……当然,《三体》算当代文化,《哈利波特》算外国作品……

实在不知道怎么选,哈哈,就去某东某当看看。在经典名著里,找销售量最大的!

很简单,销售量大,说明看的人多,社会话题就多,研究的人就多,就有精读的价值嘛!

三、做笔记

最后还要说说,如何做笔记。

孩子积累了不少知识点,就会在脑子里堆积得太乱。就要让它们分门别类的堆放在一起。

现在流行思维导图。有人很追捧,有人觉得只是噱头,收智商税。这个呢,我是这么看的:

无论是做导图,还是在纸上记笔记,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记的过程!

您以为做笔记的目的,就是怕忘了随时去翻啊?哈哈,不会的,记完就扔到箱子底吃灰了。

但是为什么要去记呢?记的过程,才是整理思维、整理知识的最关键的时刻!比如孩子做思维导图。做完了,无论多好看,用什么纸打印出来,大概这辈子不会看它了。

但这可惜吗?一点都不可惜,孩子在做导图的过程中,已经把知识化到脑子里了。因为大多数场合,无论考试还是打牌喝酒的时候吹牛,谁会让你捧着书或笔记发言呀!

这样看来,形式根本就无所谓。只要娃喜欢,用什么形式,达到这个学习消化的目的,就可以了。

不过,这也要提醒孩子,做笔记,画导图要慢、要精,要准确,要动脑子,要如实反映原著。不要只图抄得多、搞得多,反正我都抄下来等着日后看。放心,做笔记就这一锤子买卖,九成九没有“日后”了。

我现在读书,也记笔记,但记完就随手扔掉。很简单,我要的是这个过程,不是那几个本子。比如,我读《金史》的时候,就做了一个大图。把金兀术他们一家子的亲戚关系理顺了。这个图大到一米多宽,需要喷绘才能出来,但喷出来之后,我几乎没看它一眼。

图片

我做的金朝皇族关系表(局部)

如果把学习比作进食:记的过程是咀嚼,是消化,至于记完的那几个本子是什么呢……行吧我刚吃完饭就不再打比喻了……   

而且,我也不建议家长天天检查孩子的笔记。因为做笔记也是孩子思维的底层。家长一厢情愿地干涉是没用的。

假如是老师要求的,或者孩子愿意分享,怎么看呢?咱也不要关注他字体是不是美观、摘抄是不是完整,那些形式上的东西都不是重点。而关键的是,看他条理是不是清晰,这才能看出他是不是真的掌握了。

以上三点,大概就是我对精读的看法和实操规划。其实这里面有一个很核心的理念,最后分享一下:

我们做一件事之前,一定要清楚目的是什么,而不是别人做什么咱就做什么。这样,就可以避免许多无谓的浪费。

人之间,读书的速度能差多少呢?所以:没有浪费=成功!

老李的碎碎念:

我大概12岁的时候,我爸爸有一阵也不知道怎么就心血来潮,或者看了哪里的育儿报纸,回家要我做知识卡片。因为不是我内心的需求,做了几天就散伙了。

他发现后,就使劲打我(这里面大概还有点抵触他权威的意思)。但是怎么打,我也不听他的。到最后,学习兴趣也没了,卡片也没做成。

这件事,算是我爸爸教育我失败的一个教训,也和大家分享一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