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闲说湘菜66 从盘龙说就餐的仪式感

 张效雄 2021-04-02


前几天应邀去长沙市河西的秦皇食府吃饭,满桌佳肴,给人耳目一新的一道菜是“盘龙带鱼”。

酒过三巡之后,漂亮的服务员端上一盆摆成塔型的大菜,细细分辨,是整条带鱼油炸以后,从盘子底层起卷成一个圈儿,圈儿蜿蜒而上,竟有四层,其造型很有独特之处,似有龙腾直上的感觉。湘菜中带鱼的做法,常常将带鱼切断,裹面糊炸成,整齐码好,点缀小花或绿叶,吃起来外焦内酥,很受食客喜爱。将一条长带鱼油炸后盘成小龙形状,赏心悦目,不失焦脆味道,很是值得称道。

我是秦皇食府的常客,将食物做成盘龙形状,这不是第一例。此前吃过他们的“盘龙茄子”。一只长茄子切成片状,不切断保持整条形状围成三圈,烹制熟透后,好似一条盘龙,再浇以金黄色汁液,更显富贵大气。尝其味道,酥软鲜美,入口即化。

中华料理,不论那个菜系,都注重色香味形,装盘是一大讲究。大厨们不但要做出美味,还要摆出新颖别致的造型,在人们大饱口福之前,就能够大饱眼福,因此许多名厨是画家或雕刻家。湖南九所宾馆的张志君大师就是有名的画家。人们吃完一桌大席,如同享受了一幅美丽的长卷,菜肴蕴含山水风情,透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秦皇食府创办于2003年10月26日,是秦皇筷乐集团旗下一家以秦文化为背景,植根于湖湘大地的名店,合三秦文化、湖湘文化于一体。秦皇食府门店的整体装饰与摆设均以古秦文化和风俗为主元素,植入秦国兵佣、瓦当、文饰、篆文、编钟、鼎炉、酒樽、铜马车等,配以古典音乐及仿秦服装,包厢均以秦朝三十六郡命名,使之精彩而丰富地展示出秦朝的灿烂文化。其各分店皆有《秦皇食府序》,其序文是:

六王毕,四海一”秦始皇收天下剑戟以铸铜人,治三十六都而安天下,权集中央,人才流动,百艺俱兴。神州名厨荟萃于三秦大地,秦皇美食,应时而生......

时逾两千余年,有秦川志士,视宏扬秦皇饮食文化于已任,诚邀三湘俊杰,赴京城,达南粤、临江浙、访藏疆,究先秦美食之秘笈,集现代名厨之创意,收高山绿色珍品,揽深渊肥美鱼蟹。炒、烹、蒸、炖、色香味型,美不胜收。川、湘、粤、鲁,足不出户,食遍天下。

今择址于星城,建“秦皇食府”本临湘江,遥对麓山,依浩荡南来之湘水,借沿江大道之繁荣,南通北达,虎踞龙盘;置华堂五千余方,现“钟鸣鼎食”之盛况,仿秦皇之霸业,显现代之风华。

壮哉!美哉,君临于此,孰有憾乎?

这个序词洋洋洒洒,说到的事秦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融。因为在湖南开店,虽然菜式以“七国佳肴”为代表,自称为战国七雄秦楚燕韩赵魏齐皆有的综合菜系,其实融合了陕菜、豫菜、粤菜、川菜等地方名菜风味、特色菜,终归以湘菜或楚国菜为主打菜系。

在我看来,进得店来,看到这个序词,就有了几分仪式感,或许食客就有了如皇家一般自豪感。秦皇食府打的牌子是皇家风范,故在菜肴造型装盘上大费周折,大厨们对出锅后的菜式模样十分讲究。我曾品尝过“韭香玉豆花”,清汤味鲜,上漂韭菜丝段,绿意盎然,汤汁略有微酸,给人清爽沁心的感觉。还有一道“锦鲤报喜”,布丁上搁上一只蛋白捏成的彩色小鱼,红白相间,造型别致,寓意吉祥,吃起来很有余味。

我游历国外时,不论在哪个国家风格的餐厅就餐,大厨们对食品的装盘不是随意应付的,都有模有式,绝不马虎。喝咖啡喝茶用不同的杯子,装三明治和装牛排的盘子也不尽然相同。牛排也罢,烤饼也罢,都要放上一朵小花或是一朵菜花,以使色彩艳丽。这其中就有文化的积淀。长沙各湘菜名店,厨师们对菜品造型也不是随意的,雕龙琢凤,千姿百态,顺势装盘,各有千秋,这是湘菜文化的重要部分。秦皇食府不过是我经历过的一家而已,好食上、新长福、玉楼东、冰火楼等等知名酒家,在装点摆盘技艺上,都有自己的独家绝活。

相比这些知名酒店,长沙的家常菜馆和各式炒菜小店似乎随意一些。大厨们依据长沙讲究实惠的性格特点,大都以口味优先,对装盘造型来不及雕琢。并非宴会的朋友家庭小聚,对场面的要求不是太高,以“入味”为目标,价廉物美为标准。装盘的物器,盘子碟子粗碗瓦钵都可登大雅之堂,一些饭铺以搪瓷器皿甚至搪瓷脸盘为时尚。这也只有长沙人菜想得出这种怪招。

吃了盘龙带鱼,我一直在思考,品尝湘菜固然以入味为本,但如果能够做到赏心悦目,那不是锦上添花吗?西方人就餐讲究点排场和仪式感,那是一种文化。长沙人的生活品质在一天天提高,各家餐馆何不学学这些。再说,咱们老前辈们吃席,那是很有仪式感的哦。如今各家店铺,杯盘箸勺,菜肴造型,若是跟进一步,就餐的心境或许要好许多吧。造就这种心境,那是文化进步过程。

作者张效雄,湖南湘阴人,湘潭大学毕业,湖南日报社高级编辑、集团原副总经理。代表作:长篇小说《风起》,散文集《寻觅天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