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我与婺源的约会 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喜欢的人。其实不然,我要说我爱上了一座乡村,却是因为那里有美丽的风景,这个令我朝夕向往、多次往返的乡村就是——婺源。  说起婺源,热爱画画及摄影的人并不陌生,它地处皖、浙和江西三省之界,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称。淡淡炊烟笼罩着青砖黛瓦、山间梯田油菜花线条、夕阳下骑在牛背上的牧童、冬日暖阳照耀下红柿子……婺源,用一年四季动人的画面展现“中国最美乡村”的称号。 “油菜花”应该是婺源旅游的“成名曲”,经历了寒冬的禁锢,三月的第二个周末,婺源的油菜花进入最佳观赏期,全国游客也闻香而动,我和闺蜜们可闲不住了,由于长途开车较累加上大家驾驶技术有待提高,因此我们索性报了个纯玩的团相约一起来到婺源拥抱花香。天公作美,周六出发的那天天气晴朗,蓝天白云,我们穿上美美的衣服到达旅行社指定的乘车地点,开始我们愉快的赏花之旅了。  车上我们四人愉快的聊着天,加上参加导游的一些互动小节目,不知不觉的到了景德镇,看看时间中午12点05分,在导游的安排下大家下来吃顿简餐,吃完饭后上车,车程大约一个小时左右,来到我们游览的第一个景区——丛溪,1974年公映电影《闪闪的红星》就是在这里取景拍摄,而竹排依然停放在彩虹桥下,已经成了一个旅游项目。这里的水清澈见底,平静如镜,配上竹排正如世外桃源一般,我们坐上竹排体验一回“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的感觉。 四十分钟后,我们下了竹排,上车后车程大约半小时来到第二个景区——梦里老家·演艺小镇。梦里老家·演艺小镇是个AAAA级景区,它以“主题公园+实景演艺”的模式,建有文化展示区、文化互动区、市井风情区、时空穿越区、系列演艺区五大区域,重塑寻梦乡情场景。回老家、逛市井、品美食、玩穿越、看演出、忆乡愁……小镇挖掘徽州文化精髓,传承婺源民俗记忆,游客可以亲临现场感受人生三大幸事——金榜题名、衣锦还乡、洞房花烛,曾创下最高日接待游客3万余人的记录。这座小镇,清一色的古徽州传统建筑,高大的马头墙,飞檐斗拱的屋脊,还有曲折的小巷,行走其间能让你有一种穿越千年的感觉。因为小镇上有近三百名演员,当这些演员穿着古徽州的传统服饰,在小镇的里巷中表演时,你不穿越,都无法解释眼中看到的一切。  整个小镇,除了徽派建筑,街头巡演之外,古徽州的美食,也聚集在了一起。在小镇,但凡徽州地区传统的美食你都可寻觅得到。有十道代表古徽州文化的美食,像无素不糊的“糊豆腐”,无荤不蒸的“粉蒸肉”、荷包红鲤鱼等,另外像婺源汽糕、清明果、四角粽等,也能在小镇上吃到。小镇最有名的是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梦里老家》,它依托婺源自然山水,采用最先进的声、光、电科技手段,在春夏秋冬四季轮回中,演绎了徽商创富的艰辛历程、坚贞不渝的爱情绝唱、科举辉煌的兴盛和淡泊归隐的人生境界,是深入挖掘徽州文化精髓的一次有益尝试。由于行程安排没到夜晚表演时间我们要上车离开,因此未能一饱眼福有点遗憾。 18:30上车后由于玩了一下午,车上我们四人闭目休息了一下,大约一小时的车程后我们来到李坑,下车后导游安排我们住在了李坑景区的民宿,此处的民宿虽比较简陋倒也干净,我们放下行李稍坐休息后马上出去觅食。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下楼来放眼望去,街道两旁除了几家超市外,招牌上都写着当地土菜馆,看来旅游也着实带动了当地的经济,村民都把自己的房子经过一番改造,一楼当餐馆,上面几层开客栈。凭着哪家吃饭的人多,哪家菜就好吃的原理,我们找了家人多的土菜馆,点了当地的四个特色菜加一汤,大家都吃得饱饱的。饭后我们就在这条街上闲逛了片刻,徽派系的建筑,家家挂起的红灯笼,天空中挂着一轮弯月,由于第二天要早起,因此我们欣赏着夜景边说边笑的回到了我们的民宿休息。  第二天早晨六点,起床吃过早餐后上车,车程一个多小时后来到我们此次行程的重头游玩景点——篁岭。由于三月是来此处赏花的高峰期,导游为了减少景区排队时间,因此才安排我们早早出门,来到篁岭景区七点二十分,篁岭景区7:30开始营业,我们等导游拿好票后正好第一队进入景区乘坐索道。 篁岭景区,地处石耳山脉,面积15平方公里,由索道空中揽胜、村落晒秋访古、梯田花海寻芳及乡风民俗拾趣等游览区域组合而成,篁岭属典型山居村落,民居围绕水口呈扇形梯状错落排布,篁岭因“晒秋”闻名遐迩,村落“天街”似玉带将经典古建串接,徽式商铺林立,一幅流动的缩写版“清明上河图”。篁岭名字的来历,“篁”其实是一种竹子,篁岭就是多竹的山岭,其中方竹、毛竹、水竹、观音竹非常多。此处观光索道,全长1228米,高差196米,空中运行时间为5分钟。 下了索道,我们跟着景区指示牌边游览边拍照,在碎石路上行走的两旁有好古树,据资料讲江西省拥有古树1.1万株,其中婺源5500株,篁岭占有很大的比重。我们先来到了篁岭书院,读了一会家训,还玩了一会算盘,假装我们自己是古时候的学生,由于当时我们都穿着民国的服装有些应景,因此好多游客也在疯狂地跟我们拍照。 接着我们沿着石板路浏览花溪水街,花溪水街是建筑工程师和园林工程师的杰作,他们将一条坡长100多米、狹窄的小山沟,建造成一条古色古香的徽派建筑小街,两边是出售各色旅游商品的商店,中间是一条小溪,流水潺潺,小溪的两边点缀着各种花卉和绿色植物,环境优美,美仑美奂,是拍照、休闲、购物的好去处。我们觉得这里的风景很美,又开始疯狂的拍照。 小镇两旁有邮驿、书院、工艺品店等,也极具美感和设计感,其装饰很具有参考价值。橱窗的设计大多有花草元素,就连门前的廊灯、小阳台和窗户的设计都是为了与植物搭伴。这里不仅有着淳朴的“乡土味”,还有浓浓的“乡愁味”。农家闲置的木桶、簸箕、喂猪的猪食槽摇身一变成为鲜花生长的器皿;记忆中只有父亲才能骑得动的“二八杠”歪歪的靠在墙脚,被藤蔓和鲜花包裹。篁岭鲜花小镇区别于城市园艺花卉,也有别于法式风情小镇,古徽州风韵在这里源远流长,徽州古建筑的古朴与鲜花的活跃相斗趣,爬山虎渐渐攀上记忆中的马头墙,漫步在被岁月打磨得光亮的石板路上,拐角处邂逅一株鲜花欣喜不已。查资料得知篁岭鲜花小镇的主花期为4月至8月,此时各类植物陆续开花,品种从本土的桃花、梨花、樱花到引进的三角梅、马鞭草、紫藤、高山植物等等。油菜花过后,鲜花小镇新品隆重推出,清明小长假来篁岭的游客可以第一时间一睹风采。  接着我们游览了民俗文化村,“晒秋”是一种典型的农俗现象,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由于地势复杂,村庄平地极少,只好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就演变成一种传统农俗现象。这种村民晾晒农作物的特殊生活方式和场景,逐步成了画家、摄影家追逐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称呼。其实晾晒这种农俗现象,并非秋季“专属”,一年四季都有展示,只不过秋季丰收季节,表现得更为丰富、更为“神韵”些罢了。景区中特意设置了“晒秋人家”,供游客观赏拍照。任意选取一个角度,都是一副绝美的风景画。 最后游览的就是梯田花海,走到观景台,立刻被眼前的景致所吸引,万亩梯田层层叠叠的从谷底延伸到半山腰,盛开的油菜花像金色的花海,气势宏大。油菜花我们身边并不鲜见,某个路边或者田间独自盛开或者成片争艳,但是唯有在这配上那白墙黛瓦,才有了灵姓,梯田的地势与白墙黛瓦徽派建筑群交相辉映,秀气而有了灵性,粉红的桃花,洁白的梨花,点缀在金灿灿的油菜花当中,俨然一副乡村田园画卷,微风吹过,生意盎然。 此处还有一个特色景观,就是嵌在梯田之间的心型水池。站在高处俯瞰,好似落在花海中的碧玉,这本是当地村民用于蓄水灌溉的水池,因为神似爱心,让整个花海增添了几份浪费的情愫。我们赶紧拿着相机,记录这个美好的画面。 在篁岭景区行走,眼底尽收的全是发自惊叹的美。让人陡然间心静如水,恍若隔世。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在此处游览了四个小时后我们依依不舍的坐上了返程的索道。 结束语: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作家毕淑敏说过:人生不可省去的有3件事:学习、旅游、健身。因此旅行也很重要,它不在乎终点,而是在意途中的人和事还有那些美好的记忆和景色。去不同的地方看不同的风景,知道不同的事感悟了不同的人生,愿在岁月的洪流中不被凡尘惊扰,保持温和而独立的品格,不随波逐流不妄自菲薄,在属于自己的一方角落中坚守着那份炽热与纯真…… 
肖华梅,大冶殷祖人,国企职工。工作空暇之余,热爱读书、旅行。一个心怀诗和远方,也热爱人间俗常的文艺青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