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057】第二届全国教师文学作品大奖赛李正荣作品

 早6点半 2021-04-03

云南边疆战地回访记

李正荣(四川)

2015年8月28日,正值珙县1965年秋赴滇戍边卫国,援越、援老抗美那批老兵50周年之际,为了纪念这个颇有意义的日子,成立了由张正湘战友担任编辑委员会主任,杨炳忠战友出任主编的20人编辑委员会,战友们积极如实投稿,经过千辛万苦的劳作,珙县史无前例的成功出版了一本战友回忆录《难忘的戍边岁月》。中共珙县县委、珙县人民政府、珙县人民武装部、珙县民政局、珙县档案局等都非常重视、关心,还特别资助了津费,使得出书圆满成功。原因也在于这批剿匪兵专门革命烈士就有6位长眠于异地他乡滇南的红土地上。

出书的同时,战友们还设想在参军50周年之际,到青年时期曾经贡献过多年青春,挥洒过汗水,消灭过蒋残匪的第二故乡——云南边疆西盟、孟连和澜沧等县进行战地回访。以圆满老兵们多年的夙愿。

在这个设想的强烈推动下,在第一批退伍老兵云南边疆战地回访旅游团的影响下,珙县1965年秋赴滇戍边卫国转业、退伍老兵第二批云南边疆战地回访旅游团,于2016年4月9日至17日回转9天,对西盟、孟连、澜沧三县战地顺利进行了回访。沿途经过昭通、昆明、普洱、澜沧、景洪、西双版纳、西盟、孟连等地,现将战地回访旅游活动情况粗略草拟如下:

战地回访旅游团一行由7人组成:珙县档案局十分关心、重视我们1965年秋赴滇戍边卫国,援越、援老抗美这批老兵,特别派遣了一位副局长彭富强同志,随行前往云南边疆有关市、县档案局核对该批官兵们参战档案事宜、接着就是营级转业干部杨炳忠(领队)、还有是退伍老兵郝永根、李正荣、陶其华、袁树超战友和开车司机沈师。

现代交通真方便,早上我们还在家乡巡场,8:00出发后途经昭通等地,晚上已到昆明了。回想50年前当兵赴滇戍边卫国,坐火车从贵州转到云南,几天后才到昆明。现在的效率与速度不知提高了多少倍!

我们目睹了云南边疆在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的翻天覆地的发展变化:军营从原来的土基瓦房、茅草房变成了钢筋水泥楼房,哨所由原来的土胚棚变成了钢筋瞭望塔。原来的土战壕,现在的水泥工事。原来的土操场,现在的水泥坝子。孟连县双相驻军就连去岗位的爬坡路已用钢筋搭起了雨棚。原来我们当6年的老兵,每月补助20元,现在当6年的老兵每月工资数千元……公路从内陆一直通达边防前哨,还通达外国。50年前我们当兵到边疆走的是泥巴公路,整天尘土飞扬,一天下来弄得灰头土脸。现在走的是沥青国道、高速路,比原来宽了,高效了,舒适了。原来公路爬高陡坡下高陡坡的九十九道险弯,现在被隧道所代替,既节约了时间,又省下了投资,还保障了安全。比如到沅江等地的公路就是这样。又如李正荣、周玉松、吴开正、杨学文、卢贵学和袁公林六位战友从军多年的西盟县勐梭驻军驻地,现已建成美丽的西盟县新县城,原营房片瓦不见,摇身一变西盟宾馆和国家四 AAAA级勐梭龙潭旅游区……

普洱市档案馆修得比较豪华,我们还留了影,副局长彭富强同志已前去核对该批官兵们参战档案事宜,主方认真接洽回访团部分成员,陪同彭富强局长到普洱市档案馆查阅当年有关军事档案。回访旅游团首先瞻仰了西盟佤族自治县烈士陵园,这里早已是该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面积约有0.5平方公里,修得庄严肃穆,整齐美观,绿化得很好,在一片木林中,沿着石梯爬上去进了园门,里面都较平,迎面一座烈士纪念塔,显得沧桑庄重,上边书有“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八个醒目大字。下面放了一些花圈,墓前稀稀疏疏留了一些水果、糖果、酒瓶、香蜡把和纸灰。清明节或平时来瞻仰的学生、机关干部、转业、退伍老兵以及家属等人员有许多。这里长眠着在大马散战斗中牺牲的西盟佤族自治县公安局公安员冯德能同志,他是因为当时到马散乡调查一个案子,因为天黑了该乡政府没有住宿地点,才到解放军马散工作队借宿的,恰逢当晚大马散战斗打响,他就不幸牺牲了。天已经黑下来,还有几位在马散战斗中牺牲的战友烈士墓没有找到,我们不得不走了。烈士陵园下面是一个蔚蓝色的水库,回访团部分成员,回访了战斗过的烈士陵园前美丽的西盟水库。

水清见底,鱼游可见,库中修有两个翘角亭子,四面青山茂树倒影水中,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漂亮,游人们大多要在这里留影。水库啊,你将陪伴烈士们万世永存!

西盟县老县城现在是勐卡镇,比50年前不知大了多少倍,环境卫生较好,街道已硬化,人口已多得多,店铺也多,大家都讲的是汉话,路上没有看见红口水的印迹,街上没看见身挎大刀的边民,人们的文化程度、文明程度、审美观念、生产技能、经济头脑、法治意识、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等都前进了一大步。内陆城镇有的单位、部门,那里都有。我们当晚在西盟县勐卡镇顺鑫宾馆住宿较舒服,经济、卫生、安静、适用和服务周到。

第二天早上,我们驱车前去大马散战地回访旅游,小车沿着水泥公路前行,两边是茂盛的树林,树荫差点蓬拢,简直是走在林荫道上一般,空气特别清新,小鸟歌唱不停,顿时一轮红日从东方升起,朝霞布满天边,万物都染成粉红色,美丽极了!大马散战斗已经过去49年了,我们对去的路线已经陌生了,只能一边走,一边问路,边民们都不断耐心的给我们指点。过一会儿,我们该下车了,开始爬坡步行羊肠小道了。大约走了40多分钟山路,大家汗流浃背,在老百姓的带领下,终于找到了大马散战地,时过境迁,原来大马散武装工作队打仗的土碉堡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一片竹林,好在我们在附近寨子找到了当年参加大马散战斗包围活捉匪首教官杨兴州的佤族基干民兵李永岩、娜布磊夫妇,我们相互回忆了当时战况:那是1966年3月12日凌晨3点10分,蒋残匪教官杨兴州率-个排的兵力,窜扰我云南省中缅边境西盟县马散乡,将我大马散武装工作队包围。敌人立即向我住有三营营长和西盟县公安局公安员冯德能文书的解放军大马散武装工作队碉堡首先进行武装攻击,冯公安当场牺牲;敌人投掷地瓜手榴弹暂时未炸,两名云南澜沧县刚入伍的新兵查看时突炸中弹牺牲;一名当地民兵牺性。我们的机枪手金桥顺,副射手珙县洛表镇兵李跃云等战友立即还击,可是,机枪被敌人卡宾枪子弹打进枪管引起爆炸,射手金桥顺同志双手重伤致残,荣立一等功,成为因战残废军人。参战军民进行了两天两夜搜山清剿,战斗由大马散武装工作队一名1966年入伍的玉溪兵立功受奖,原因是他搜山时俘虏蒋残匪教官杨兴州,杨匪是因逃跑时脚颈严重摔伤藏匿树丛而被俘的。此匪是云南人,很猖狂,是经过美国训练的蒋残匪教官,十分顽固。1966年6月在西盟县水库旁坡顶将其枪毙。此次战斗指挥官是西盟八团三营长刘和兴,参战部队有大马散武装工作队和西盟八团3营7连指战员以及附近全体民兵、百姓。

由于时间有限,专门西盟、澜沧两县就有如岳宋战斗、波哨战斗、新场战斗、南畔等战斗的战地都没来得及去回访。

大马散战地回访之后,我们看望了西盟部分驻军部队,地点在原西盟八团司令部驻地,钢筋楼房,国旗飘飘,整洁美观,岗兵挺立,绿化很好,生机盎然,军务繁忙,节奏较快。几位部队首长在小会议室桌上摆放了花生、糖果和瓜子接待了战地回访旅游团全体成员,热情的邀我们开了一个简短的座谈会,双方进行了充满激情的发言。 

珙县第二批赴云南边疆战地回访团部份成员。左起杨炳忠、袁树赺、彭富强、季正荣、陶其华、郝永根。

回访团部份成员,陪同彭富强局长到普洱市档案馆查阅当年有关军事档案。

战地回访团部份成员,于2016年4月10日傍晚时分跑步重访了西盟县烈士陵园。

回访团部份成员,与当年参加大马散战斗,共同抓俘匪首杨兴州的基干民兵李永岩、娜布磊夫妇留影。

回访团领队杨炳忠向西盟驻军赠送《难忘的戍边岁月》一书。

中国芒信海关驻军首长同回访团成员留影。

向西盟驻军郑重赠送了一本《难忘的戍边岁月》,驻军首长高兴地双手接过,并当即表示:“要把此书当作爱国主义传统教育教材使用!”部队首长还拿出一个厚厚的留言簿,邀请我方留言,本子上已经工工整整写了好多饱含深情的美诗留言。杨炳忠战友委托李正荣战友在有限的时间里书了几句:

“战地重游感言:纪念赴滇五十年,乙未重游西盟县。现在划成勐卡镇,经济文化快发展。街道多条皆整洁,生意兴隆店铺满。竹楼多把平房变,边民会讲汉语言。翻天覆地多变化,县城已往勐梭迁。水泥公路通前哨,战地重游大马散。牺牲公安冯德能,陵园安息四六年。山巅水库风景美,岸边杉林烈士园。感谢驻军勤接待,戍边重任您当担!

珙县第二次战地回访团成员彭富强、杨炳忠、袁树超 、郝永根、陶其华、李正荣。

2016年4月11日”

关于原西盟八团驻军司令部和团直若干个连队的那么多营房去向问题,时过50年,已经变化无常。团司令部处已新修成现在驻军营房,原团直若干个连队的那么多营房已片瓦不见,有的修成了街道,有的修成了民房,有的修成了单位,有的变成了庄稼地,有的是撂荒了,杂草丛生,小树成林,垃圾成堆,野兔出没,面目全非,多可惜啊!有几幢调防部队过来修的水泥房也空在那里,破滥不堪,灰尘满面,垃圾遍地,一片狼藉!部队另有住处,我们还留了影。

当我们离开西盟大地的时候,真是依依不舍!毕竟是我们的第二故乡,曾用我们宝贵的青春年华在此奋斗多年,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参加岳宋战斗,就是半夜三更奉令从勐梭龙潭驻军出发的;参加接新兵也是从这里出发的;几年的五好战士差不多都是在这里评上的;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组织,我也是在这个连队参加的;军事大调防也是从这儿出发的……俗话说:“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弹指一挥间,已经是50年了!我们这些幸存者才又来匆匆看上一眼,谁能说清楚这次是暂别还是永别?所以我们照了很多像,过一段时间,又拿出来看一看比较舒服。同时,在西盟买了一些纪念品:包装大米、糯米,在普洱买了一些新鲜菠萝……回到家就分给亲戚品尝,大家都说好吃,有意义。

战地回访团瞻仰了孟连县烈士陵园,这里在1969年调防后又增加了好几位烈士,原因是防区对面的蒋残匪趁我们刚调防来的部队对防区地形地物不熟悉而连续窜扰所致。中国共产党党员,革命烈士,一等功获得者,珙县1965秋赴滇戍边卫国战士,二班长罗定权、机枪射手张祖恩就长眠于该陵园。罗定权战友是冲在芒信战斗中的回岗寨顶部敌人盘踞的土屋时,奋不顾身,英勇战斗,勇敢跨进敌屋门槛时,不幸中数弹光荣牺牲;张祖恩也是在芒信战斗中奋不顾身,英勇杀敌,先是腿被打断,还坚持用机枪掩护战友们前进,接着他头部中弹而光荣牺牲。

在离开烈士陵园时,我们的眼睛不免有些湿润,心想:“比起烈士们来,我们就是幸存者、幸运者啊!望着烈士陵园,就实实在在的觉得我们今天的每一寸国土和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该珍惜我们的每一寸国土和每一天的幸福生活啊!”

战地回访旅游团同样看望了孟连县驻军部队,并赠送了一本《难忘的戍边岁月》。我们还参观了当年的团司令部、团直的大部分营房,还基本保留着原来的模样。现在是学校作教室用。当年的大训练场被占用了一半。50年前营房前就有一棵老兵栽的已结果的树菠萝(别名水果大王),50年后的今天,我们去看见它还在硕果累累,好像也在微笑着,用无声的语言欢迎我们的到来似的!大家忙着抚摸、照相,我们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原来那些大榕树现在更大了,有的被锯了桠枝。

我们沿着钢筋搭建的雨棚爬上了当年双相战斗的战地。地点是在双相村的一个山头上,现在我们有部队专门把守。用钢筋修建起来的多层瞭望塔(岗亭)坚固、高耸、美观和适用,周围都有几道坚不可摧的水泥工事。山上开满了鲜花,好像是烈士们用鲜血浇灌了它一样!攀上瞭望塔眺望四方:中国的,缅甸的部分可爱山川尽收眼底!瞭望塔旁边有两棵大树,树下有一个较大的石头,石头中间画了一个“心”图,图中用红油漆写了“祖国”两个醒目的大字,我想应该是象征边防战士心中永远装着祖国的喻意吧!不远就有一棵齐地就长大桠枝的美丽大榕树,风景太好了,我们都在那里留了影。孟连县驻军部队首长陪我们参观了中国芒信海关口岸,并在此地和军营共同留了影。接着我们还参观了孟连县中缅边境200号界碑,也共同或单独留了影。

双相战斗是1966年12月19日晨,逃缅国民党军残部马俊国匪部教导团副团长王立华带领7人(向导1人)窜犯双相。孟连驻军派出4个连、5个部队民族工作队,双相周围7个村和国营孟连农场的民兵共800余人投入战斗,将入窜之敌全歼,毙敌4名,俘敌3名,缴获无声手枪1支、卡宾枪6支、冲锋枪1支。

接着,我们看望了50年前到珙县接我们这批新兵的杨正学参谋,他80多岁了,身体还好。我们在他家聊了大半天,谈起多少美好的回忆,老俩口对我们很热情,招待我们共进晚餐。杨炳忠战友代表战地回访团赠送他一本《难忘的戍边岁月》,老人高兴的接受了。双方还互相挽手留了影。谁知老人在第二年就走了!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云南省最南端,是云南省下辖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州。“西双”是傣语“12”的意思,“版纳”是指比县小一些的行政区域,曼听公园位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首府景洪市东南方,距城区约2公里,处于澜沧江与流沙河汇合的三角地带,占地面积400余亩。有保存完好的500多株古铁刀木林及植被,园内有山丘和河道,又有民族特色浓郁的人文景观,是个天然的村寨式公园, 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景区集中体现了“傣王室文化、佛教文化、傣民俗文化”三大主题特色。曼听公园是西双版纳最古老的公园,傣族习惯把她叫做“春欢”,意为“灵魂之园”,过去是西双版纳傣王的御花园,传说傣王妃来游玩时,这里的美丽景色吸引了王妃的灵魂,因而得名。

曼听公园主入口位于公园南面,园内设有民族文化广场;藤本植物区;热带兰圃;孔雀园;放生湖;佛教文化区;植树纪念区;茶园文化区等八个景区。

佛教文化区有享誉东南亚的西双版纳总佛寺——瓦叭洁,和白塔、八角亭、放生湖在这里您可以通过进香,拜佛栓线、放生等佛事活动和参观贝叶经领略浓郁的南传上座部佛教文化。

在曼听公园内,有曼听村、曼龙匡村,可供参观。在允景洪城内,有孔雀湖。园内可划船,看野熊、野猪、蟒蛇、孔雀和多种鸟类。白天都为游客开放,有“御花园”的味道。

滇池,是我们旅游参观的最后一站。亦称昆明湖、昆明池、滇南泽、滇海。在昆明市西南,有盘龙江等河流注入,湖面海拔1886米,面积330平方千米,云南省最大的淡水湖,有高原明珠之称。 

2016年4月 17 日,珙县1965年秋赴滇戍边卫国转业、退伍老兵第二次云南边疆战地回访旅游活动顺利结束,凯旋而归 。

【作者简介】李正荣,家住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巡场恒信中央花园。中共党员,退伍军人,退休教师,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珙县史志办调研员。曾有较多作品在囯家级、省市级和县镇级发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