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鲍飞立 |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散文)

 金鸽子文艺 2021-04-03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文 / 鲍飞立
(安徽黄山)
2021.3.21

3月12日,农历辛丑年正月二十九即农历正月最后一天,一个很普通的日子。我国新冠肺炎疫情已全面明显好转,暖阳高照,春光明媚。是日下午,喜欢大自然的我和老伴走出家门,去市郊踏青。我俩骑着自行车,过了广宇大桥,沿着屯溪往榆村方向的公路不紧不慢地行进。只见老屯溪名胜古迹“百鸟亭”孤零零地立在路旁,而新建的百鸟亭小学教学楼却很醒目。再也看不到连片的田地,映入眼帘的都是一幢幢拔地而起的商住楼。兖山村早已改为兖山社区了,昔日曾被说距屯溪有十里之遥的兖溪村很快就到了,再往前走,穿过紫阜村,就到了长湖头村,跨过那座架在珮琅河上不长的公路桥,就进入了休宁县榆村乡地界。

放眼望去,远处的榆村、富溪两村房屋依稀可见;近前的辛峰塔高矗山顶,巍然屹立。桥下清澈的河水蜿蜒流淌,岸上挺拔的大树伸出枝叶,河畔的埠头清静无声。好一幅当今的“小桥流水人家”画图!我和老伴兴奋地停放车子,四处选景,互相拍照,留作纪念。然后我们又走下路基,沿着那田埂小路,来到一大片金黄色的油菜花地里,贪婪地吸着那特有的油菜花香气,仔细地观察着那辛勤忙碌的蜜蜂不停地在花蕊之间飞来飞去的样子,又互相摆拍了一番,放松心情,尽情地享受春天的大自然美景,多么惬意啊!

眼望着这熟悉的山水田园、这村庄道路、这徽州宝塔,脚踩在这充满春天气息的田间小路上,触景生情,我记忆的阀门又打开了。四十年前的往事历历在目,心潮难平。1980年3月,年已31岁的我,从地处皖浙边界的大山深处、工作近5年的休宁县龙田乡龙田初中班,调到同属休宁县临溪区管辖,离屯溪仅15华里但还不通汽车的榆村乡榆村中学任教,直到1981年8月调回屯溪市二中工作。在该校任教三个学期的一年半时间内,虽然学校给我安排了宿舍,但因母亲身体不好需人照应,且正与在屯溪工作的女友谈对象,故几乎天天早出晚归,骑自行车往返屯榆之间,即使下雨也如此。有时车子坏了或没气了,来不及修,我就甩腿。抄近路,走田埂,经三充、一心到阳湖,再过新大桥,也就一个小时多一点就到屯溪家中了。

一路上边走边看,走多了,看多了,沿途的村庄、道路、田野、河流、山丘、茶园、竹林、小桥等地形地貌都很熟悉,了然在胸。难忘那两年的春季里,我一人背着挎包,急匆匆行走在徽州乡村常见的泥泞的田间小路上的情景。春和景明,微风吹拂,水波中映着山峰、树林内鸟雀啼鸣、田野里大片桃花盛开、竹丛中春笋钻出泥土,农户家屋顶上升起炊烟。连绵不尽的群山时而披上轻柔的雾纱,时而显露出奇秀的面容。即使下起雨来,那“山色空濛”的景色也都是很美丽的。我有时也禁不住扯起嗓子放声歌唱,与大自然融合在一起了。到了秋季,我所看到的乡间景色更美了。天空万里无云,瓦蓝瓦蓝的,珮琅河水也是蓝蓝的,静静地流淌。巍峨的辛峰塔在阳光下昂首挺立,田野里金黄色的稻穗散发出稻花香,农民们忙着收割稻子,“嘭嘭嘭”的谷桶打稻声不绝于耳。啊,又是一个国家改革开放后的丰收年!在榆村中学工作期间,我曾漫步在榆村的“廊亭街”(水街)上,回顾它的昔日繁华,不甚唏嘘;驻足在太塘“紫辰近侍坊”旁,赞叹徽州牌坊的精致美奂,何等壮观;攀登上西山头“辛峰塔”顶层,俯瞰远近山川,一览无余;独站在兖山“百鸟亭”前看到里面破墙烂瓦、堆满杂物,无可奈何!

(网络配图)

岁月如梭,弹指挥间,如今我已年逾七旬,孙子都11周岁了。由于种种原因,我有好多年未去榆村、太塘、三充、紫阜、兖溪、一心了。现在旧地重游,感慨良多,真是变化不少啊!原来的机耕路已变成了柏油路,屯溪至榆村的直达公交车每天都通行无阻,山里人到市里来很是方便。许多农家原来陈旧破烂的老房屋已变成了三四层高的新楼房。原来的独轮车、平板车已变成了小轿车、大货车。原来都吃河水、井水已变成了都吃自来水。原来脏、乱、差、不卫生的村庄已变成了文明整洁的“美好乡村”……。令人十分高兴!我相信,再过几年,这里的一切会更好!屯溪四郊乡村的变化将更大!


作者简介:鲍飞立,网名"老牛"。男,出生上海,与共和国同龄,黄山市屯溪老三届插队知青,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已退休)。喜摄影,爱写作,多年来有作品先后发表于国家、省市各级报刊与杂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