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808鱼部
2021-04-03 | 阅:  转:  |  分享 
  
八划

鱼(魚)部

鱼2.鱽魛3.魟鱾魢4.魭魬鱿魷鲀魨鲁魯鲂魴鲃5.鮇鲅鮁魾鲆鮃鲇鮎鲈鲉鮋鲊鮓稣穌鲋鮒鲌鮊鮈鲍鮑鮣鲎鮅鮌鮀鮌鲏鮍鲅鮄鲐鮐6.鲑鮭鲒鮚鲕鮞鲔鮪鲖鮦鮰鮆鲘鮜鮠鮡鲦鲛鮫鲜鮮鮟鲚鲝鮺鲞鮝鲟鮨7.鲡鲠鯁鲢鲣鲥鲤鯉鲦鲧鯀鲨鯊鲩鯇鲬鯒鲪鮶鲫鯽8.鲭鯖鲮鯪鲯鯕鰊鲰鯫鲴鯝鲲鯤鲳鯧鰅鲱鯡鯰鲷鲷鲵鯢鲸鯨鲻鯔鲺鯴9.鲾鰏鰆鲼鱝鰋鯻鲽鰂鳂鰃鳃鰓鲿鳀鯷鳁鰛鳄鰐鳆鰒鳅鰍鳇鰉鳈鰁鰌鳊鯿鯶鳉鰇鰕10.鳌鰲鳍鰭鰱鰣鳎鰨鳏鰥鳐鰩鰷鳑鰟鳒鰜11.鳕鱈鰹鳔鰾鳓鰳鳗鰻鳖鳘鰵鳙鱅鱇鳖鱉鱂鳛鰼鳚12.鱏鱚鱝鳜鱖鱓鱎鳝鱔鳟鱒鳞鱗鱘13.鳠鱯鳡鱤鳢鱧鱢鱞鱠鱮鱍鱟鳣鱣鱐14.鱭鳤15.鱲鱵鱷鱸鱺鱻

鱼(yú于)魚

脊椎动物的一类,生活在水中,一般有鳞和鳍,用鳃呼吸,冷血。《诗·邶风·新台》:“鱼网之设。”《吕氏春秋》:“鱼上冰,獭祭鱼。”《礼记·曲礼》:“鲜鱼曰脡祭。”《仪礼·特牲礼》:“鱼十有五。”《史记·周本记》:“白鱼跃入王舟中。”《说文》:“鱼,水虫也。象形。鱼尾与燕尾相似。”

星名,属尾宿。尾宿为东方苍龙七宿中第六宿,与北方玄武七宿中的第一宿斗宿很接近,其间只隔着一个箕宿,鱼星即在尾、箕之间(注意:箕星俗称风伯)。《易·剥·六五》:“贯鱼以宫,人宠,无不利。”《易·姤·九二》:“包有鱼,无咎,不利宾。”《易·中孚·辞》:“中孚,豚鱼,吉;利涉大川,利贞。”《晋书·天文志》:“天汉起东方,经尾箕之间,谓之汉津,乃分二道,其南经传说,鱼、天崙、天弁、河鼓。”

鱼服:用鱼皮做的车厢外包。《诗·小雅·采芑》:“簟茀鱼服,钩膺鞗革。”《诗·小雅·采薇》:“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鱼肠:即鱼肠草。为报春花科植物霞红灯台报春的根。《管子·地员》:“其草鱼肠与莸,其土乃柳。”



二画

鱽(dāo刀)魛

古时指“鲚鱼”。现指两种鱼:一种为“带鱼”,另一种为“凤尾鱼”(亦作“刀鱼”)。



三画

魟(hóng红)魟

鱼名。泛指属于魟科及其他有关科的许多种,在其鞭形的尾的基部旁边有一根或数根带倒钩的又大又尖的背棘,能重创敌人,有时它们能长得很大,其中有些种类对牡蛎危害很大。生活在海底。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尖嘴魟、赤魟、燕魟等。

鱾(jǐ挤)魢

鱾属的一种鱼,身体侧扁,椭圆形,头小口小。生活在海底岩礁间。



四画

魭(yuán元)

古同“輐”。輐的借字。无棱角的样子。《庄子·天下》:“常反人,不见观,而不免于魭断。”

魬(bǎn板)

比目鱼。软体动物,形状略像乌贼,生活在海洋中。可食,味鲜美。亦称“枪乌贼”、“柔鱼”。

鱿(yóu由)魷

枪乌贼的通称。

鲀(tún屯)魨

鲀形目鱼类的统称。生活海中,少数进入淡水,头圆形,口小。种类很多,如“三刺鲀”、“鳞鲀”、“河豚”等,一般血液和内脏有剧毒。

鲁(lǔ虏)魯

《左传》:“鲁人以为敏。”《论语·先进》:“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礼记·檀弓》:“容居,鲁人也。”这里用为迟钝、愚钝之意。

鲁大师乐:大师乐是古代专门掌管乐教的官名,他的职掌重在以乐配合政教。这是指鲁国的大师乐。《论语·八佾》:“子语鲁大师乐。”

鲁人:这里指鲁国执政的大臣。《论语·先进》:“鲁人为长府。”

鲁平公:名叔,鲁景公的儿子。公元前314~294年在位。《孟子·梁惠王下》:“鲁平公将出,嬖人臧仓者请曰。”

鲁缪公:即鲁穆公,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国君,在位三十三年。《孟子·公孙丑下》:“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

鲁庄:即鲁庄公,春秋时期鲁国的国君,姓姬,名同。公元前693-662年在位。《荀子·王制》:“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

鲁国:中国西周、春秋时诸侯国名。在山东省南部。周武王封其弟周公旦于鲁。战国时为楚所灭。《书·费誓》:“鲁人三郊三遂。”

鲂(fáng防)魴

魚名。鳊鱼的古称。《诗·齐风·敝笱》:“敝笱在梁,其鱼鲂鳏。”《诗·小雅·鱼丽》:“鱼丽于罶,鲂鳢。”《诗·小雅·采绿》:“其钓维何,维鲂及鱮。”《诗·大雅·韩奕》:“鲂鱮甫甫,麀鹿噳噳。”

鲃(bā巴)

鱼类的一属,体侧扁或亚圆筒形,有口须,背鳍有的有硬刺,种类繁多。生活在水流湍急的涧溪中。



五画

鮇(wèi卫)

鱼名,又名嘉鱼。长尺余,头圆,鳞细圆,皮肤多粘液,背灰青色,有淡黑斑,腹面灰白,喜捕食小鱼,生活在淡水中。

鲅(bà坝)鮁

鲅鱼,身体呈纺锤形,生活在海洋中,可食,亦是鱼肝油的重要原料。亦称“蓝点鲅”、“马蛟鱼”、“燕鱼”。

魾(pī批)

即“大鱯”。一种大型贪吃的淡水鲇类鱼。

鲆(píng平)鮃

鱼的一科,体形侧扁,呈片状,长椭圆形,两眼都在身体的左侧,常见的有“牙鲆”、“斑鲆”等。生活在浅海中,以小动物为食物。肉可鲜食,肝可制鱼肝油。

鲇(nián年)鮎、鯰

属于鲇亚目,头大嘴宽,尾圆而短,皮有黏质,无鳞,背部苍黑色,腹白色,上下颌有四根须。昼伏泥中,夜出活动。肉可食,鳔入药。

鲈(lú卢)鱸

鱼名。体侧扁,嘴大,鳞细,背灰绿色,腹面白色,身体两侧和背鳍有黑斑。生活在近海,秋末到河口产卵。为常见的食用鱼类。

鲉(yóu由)鮋

鱼类的一科,体形椭圆侧扁,头大,有许多棘状突起,背部色淡黄带赤,有黑色及红色斑纹,口大,尾团扇状,生活在近海。

鲊(zhǎ眨)鮓

一种用盐和红曲腌的鱼。

稣(sū苏)穌

古同“苏”。

鲋(fù付)鮒

《易·井·九二》:“井谷,射,鲋,瓮,敝,漏。”《说文》:“鲋,鱼名。从鱼,付声。”段玉裁注:“郑注《易》曰:‘鲋鱼,微小。’”这里借鲋鱼之小比喻法度之小。

即“鲫鱼”。《庄子·外物》:“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说文》:“鲋,鱼名。从鱼,付声。”段玉裁注:“郑注《易》曰:‘鲋鱼,微小。’”

鲌(bó驳)鮊

鱼类的一属,身体延长,侧扁,为淡水经济鱼类之一。常见的有“翘嘴红鲌”、“短尾鲌”等。

鮈(jū居)

鱼类的一属。体小而侧扁或呈圆筒形,背鳍一般无硬刺,生活于淡水下层。种类很多。

鲍(bào)鮑

盐腌的鱼。《楚辞·七谏》:“联蕙芷以为佩兮,过鲍肆而失香。”《孔子家语·六本》:“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鲍鱼,鳆鱼的别名。即石决明。腹足纲软体动物,海味珍品,贝壳入药。

鲍叔:春秋时期齐国的大臣。《管子·大匡》:“使鲍叔傅小白,鲍叔辞。”《荀子·解蔽》:“鲍叔、宁戚、隰朋,仁知且不蔽。”《韩非子·十过》:“鲍叔牙为人,刚愎而上悍。”

鮣(yìn印)

几种高度特化的鮣属鱼类及其诸亲缘属(盘头目)鱼类中的任何一种。体长,呈圆筒形。口大,鳞细,头扁平。头顶上有一长椭圆形的、具软骨质横褶的吸盘,常吸附于大鱼或船底。

鲎(hòu后)鱟

鲎鱼。亦称中国鲎、东方鲎。剑尾亚纲,特别是鲎目节肢动物的通称。节肢动物,甲壳类,生活在海中,尾坚硬,形状像宝剑。肉可食。

鮅(bì毕)

鲤科鱼赤眼鳟,体延长,前部圆筒形,后部侧扁,银灰色,头平扁,口端位,生活在淡水中。

鮌(gǔn滚)

古同“鲧”。

鮀(tuó陀)

古代一种生活在淡水中的吹沙小鱼。

鮌(gǔn滚)

古同“鲧”。《列子·杨朱》:“鮌治水土,绩用不就,殛诸羽山。”古人名,夏禹的父亲,尧帝的大臣。《书·尧典》:“佥曰‘於!鲧哉!’”《孟子·万章上》:“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於羽山。”《韩非子·八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史记》:“禹之父曰鲧。”

鲏(pí皮)鮍

见“鳑鲏”。

鲅(bà坝)

马鲛属几种鲭的任一种。也称“马鲛鱼”。身体呈纺锤形,生活在海洋中,可食,亦是鱼肝油的重要原料。亦称“蓝点鲅”、“马蛟鱼”、“燕鱼”。

鮄(fú扶)

“鲂鮄”,亦称“火鱼”。鱼纲,鲂鮄科,一群底栖性鱼类。体延长,略呈圆筒形,后部稍侧扁。

鲐(tái台)鮐

鲐鱼,也称鲭、油筒鱼、青花鱼。身体呈纺锤形、背青蓝色,头顶浅黑色,生活在海中,为中上层洄游性鱼类。供食用,肝可制鱼肝鱼。亦称“鲐巴鱼”。



六画

鲑(guī归)鮭

鱼类的一科,身体大,略呈纺锤形,肉味美,种类很多,常见的有大马哈鱼,是重要的经济鱼类。

鮭蠙之衣:又称蝦蟆衣、鱼衣、石衣。又称青苔。《列子·天瑞》:“得水土之际,则为鮭蠙之衣。”

鲒(jié节)鮚

古书上说的一种蚌。

鲕(ér儿)鮞

鱼苗、小鱼。《国语·鲁语》:“鱼禁鲲鲕。”《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洞庭之鱄,东海之鮞,醴水之鱼。”《说文》:“鲕,鱼子也。”

鲔(wěi委)鮪

鲟鱼和鳇鱼的古称。《诗·卫风·硕人》:“施罛濊濊,鱣鲔发发,葭菼揭揭。”《诗·周颂·潜》:“有鱣有鲔,鲦鲿鰋鲤。”陆机《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鲔鱼,色青黑,头小而尖,似铁兜鍪,口在颔下,其甲可以磨姜,大者不过七八尺。大者为王鲔,小者为叔鲔。”

鲖(tóng同)鮦

鱼名。即“鳢鱼”。

鮰(huí回)

鮠鱼的别称。

鮆(jì计)

魛鱼。

鲘(hòu后)鮜

鱼名。即“鳠”。

鮠(wéi韦)

鱼名。亦称“江团”、“白吉”。体前部平扁,后部侧扁,浅灰色,无鳞,眼小,口有四对须,尾分叉,身长可达三四尺。生活于江河中。

鮡(zhào赵)

鮡科鱼。体小,前部平扁,后部侧扁,胸部平坦,无鳞。有的胸前有吸盘。生活于溪涧中。

鲦(tiáo条)鰷

鱼名,白鲦、魳鲦。鱼纲鲤科。体长,侧扁,银白色,侧线紧靠腹部,性活泼,善跳跃,常在水面结群往来,迅速游动。中国淡水均产。《荀子·荣辱》:“鲦、鱎者,浮阳之鱼也。”

鲛(jiāo交)鮫

即“鲨鱼”。《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右徵之人比于右手太阳,太阳之上鲛鲛然。”《淮南子·说山训》:“下轻上重,其覆必易。一渊不两鲛。”原意鲨鱼,这里用为象鲨鱼似一上一下踊跃前进之状。

鲜(xiān先)鮮、鱻

《书·盘庚》:“后胥慼鲜,以不浮于天时。”《楚辞·大招》:“小腰秀颈,若鲜卑只。”《汉书·广川惠王越传》:“衣服常鲜于我。”这里用为鲜明之意。

《书·立政》:“休兹知恤,鲜哉!”《书·毕命》:“世禄之家,鲜克由礼。”《诗·邶风·新台》:“燕婉之求,籧篨不鲜。”《诗·郑风·扬之水》:“终鲜兄弟,维予与女。”《诗·小雅·蓼莪》:“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诗·大雅·抑》:“不僭不贼,鲜不为则。”《诗·大雅·烝民》:“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尔雅·释诂》:“鲜,寡也。”郭璞注:“谓少。”《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礼记·大学》:“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荀子·哀公》:“舍此而为非者,不亦鲜乎?”这里用为很少之意。

古通“献”。《书·无逸》:“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诗·小雅·北山》:“嘉我未老,鲜我方将。”《诗·小雅·车舝》:“鲜我觏尔,我心写兮。”《诗·大雅·皇矣》:“我泉我池,度其鲜原。”《诗·大雅·荡》:“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礼记·月令》:“子乃鲜羔开冰,先荐寝庙。”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乾部》:“鲜,假借为献。”这里用为进献之意。

《诗·大雅·韩奕》:“炰鳖鲜鱼。”《左传·襄公三十年》:“惟君用鲜。”《老子·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礼记·内则》:“冬宜鲜羽。”这里用为鲜美的食物之意。

鲜虞:(yu鱼)周初所封诸侯国名,在今山西平陆东北。《左传·桓公十年》:“以王师伐虢。夏,虢公出奔虞。”《孟子·万章上》:“百里奚,虞人也。”《韩非子·十过》:“昔者晋献公欲假道于虞以代虢。”

鮟(ān安)

属于足鳍目的一种欧美产的海鱼。头大而扁平,体软无鳞,口宽牙锐,尾细小,能发出像老人咳嗽的声音。栖息海底,慢慢匍行。

鲚(jì记)

鱼名,亦作鮆。身体侧扁,长约十厘米,银白色。生活在海洋中,春季或初夏到河中产卵。俗称“凤尾鱼”。

鲝(zhǎ鲊)

腌鱼。亦作“鲊”。

鮝(xiǎng鲞)

见“鲞”。

鲟(xún寻)鱘、鱏

鲟鱼。属于鲟属和其他有关属的各种通常是大型的硬鳞鱼,广泛分布于北温带的淡水或咸水水域中。体呈纺锤形,背面青黄色,腹白色,长三米余。为大型经济鱼类。

鮨(yì义)

鮨鱼。体细长而侧扁,红色或褐色,有斑纹。口大,可以伸缩,牙细而尖。生活于海洋中,有的进入淡水。



七画

鲡(lí离)鱺

鱼名。即“鳗鲡”。

鲠(gěng梗)鯁、骾

《韩非子·难言》:“敦祗恭厚,鲠固慎完。”这里用为刚直、正直之意。

古同“梗”。鱼骨卡在嗓子里。《国语·晋语一》:“且夫挟,小鲠也。”《说文》:“骾,食骨留咽中也。”《文选·刘孝标·辨命论》:“楚师屠汉卒,睢河鲠其流。”这里用为阻塞、堵塞之意。

鲢(lián连)鰱

鲢鱼。头小鳞细,肉可食,是重要的淡水鱼类之一。亦称“鲢子”、“白鲢”。

鲣(jiān尖)鰹

鲣鱼。身体呈纺锤形,大部分无鳞,头大嘴尖,肉可食,生活在热带海洋中。

鲥(shí时)鰣

鲱科鱼。背黑绿色,鳞下多脂肪,是名贵的食用鱼。

鲤(lǐ李)鯉

鱼名。鲤鱼。《诗·陈风·衡门》:“必河之鲤。”《诗·周颂·潜》:“有鱣有鲔,鲦鲿鰋鲤。”《说文》:“鲤,鱣也。从鱼,里声。”

鲤:孔子的儿子,名鲤,字伯鱼。《论语·先进》:“鲤也死,有棺而无椁。”

鲦(tiáo条)鰷

鱼名。白鲦、魳鲦。鱼纲鲤科。体长,侧扁,银白色,侧线紧靠腹部,性活泼,善跳跃,常在水面结群往来,迅速游动。《诗·周颂·潜》:“有鱣有鲔,鲦鲿鰋鲤。”《庄子·秋水》:“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鲧(gun滚)鯀

古人名,夏禹的父亲,尧帝的大臣。《书·尧典》:“佥曰‘於!鲧哉!’”《孟子·万章上》:“舜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杀三苗于三危,殛鲧於羽山。”《韩非子·八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史记》:“禹之父曰鲧。”

鱼名。古书上指一种大鱼。

鲨(shā沙)鯊

海洋中的大鱼,种类很多。包括大约225种食肉性的板鳃亚纲鱼类。有的种类头上有一喷水孔。性凶猛,捕食其他鱼类。鳍称鱼翅,是珍贵的食品。皮可制革。肝可制鱼肝油。亦作“沙鱼”。

鲩(huàn幻)鯇、鯶

鱼名。即“草鱼”。体筒形,生活在淡水中,是中国特产的重要鱼类之一。

鲬(yǒng永)鯒

鲬鱼一种,身体扁平而长的黄褐色鱼类,头扁宽,有黑褐色斑点,没有鳔。生活于海中。

鲪(jūn军)鮶

鱼类的一属,体长形,口大而斜,生活在海中,卵胎生。

鲫(jì记)鯽

鲫鱼,亦称“鲋”。体侧扁,头小,背脊隆起,生活在淡水中,是重要的食用鱼类。



八画

鲭(qīng青)鯖

鱼类的一科,身体呈梭形而侧扁,鳞圆而细小,头尖口大。“鲐鱼”即属于鲭科。《楚辞·大招》:“煎鰿臛雀,遽爽存只。”

鲮(líng灵)鯪

鲮鱼,也叫土鲮鱼,属鲤科鱼类,是我国华南淡水主要养殖鱼种之一,性怕冷。《楚辞·天问》:“鲮鱼何所?鬿堆焉处?”

鲯(qí齐)鯕

鳊鱼。

鰊(liàn练)

鲱鱼。

鲰(zōu邹)鯫

古代用以骂人的话,意谓短小愚陋的人。

谦辞,称自己。

鲴(gù固)鯝

鱼类的一属,体长而侧扁,长约三十厘米,银白带黄色。生长快,为重要的食用经济鱼类。

鲲(kūn昆)鯤

传说中的一种大鱼。《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关尹子·宇》:“能运小虾小鱼,能运大鲲大鲸。”

鲳(chāng昌)鯧

鲳科鱼类的任何一种。体侧扁而高,没有腹鳍,背部青白色,鳞细。肉味鲜美,为名贵食用经济鱼类。亦称“银鲳”、“镜鱼”、“平鱼”。

鰅(yú于)

古书上说的一种表面有斑纹的鱼。《楚辞·大招》:“鰅鳙短狐,王虺骞只。”

鲱(fēi飞)鯡

鱼名。也称鰊。一种食用鱼。体侧扁而长,长约二十厘米,背青黑色,腹银白色。世界重要经济鱼类之一。亦称“青鱼”。

鯰(nián鲇)

古同“鲇”。

鲷(diāo刁)鲷

鲷科鱼的总称。身体红色,有蓝色斑点,肉鲜美。通称“加吉鱼”。

鲵(n尼í)鯢

两栖类动物,身体长而扁,生在山溪中。肉鲜美可食。叫的声音像婴儿,所以俗称“娃娃鱼”。《庄子·应帝王》:“鲵桓之审为渊。”

鲸(jīng京)鯨

生长在海洋中的哺乳动物,形状像鱼,胎生,鼻孔在头的上部,用肺呼吸。体长可达三十米,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动物。肉可食,脂肪可以做油。《关尹子·宇》:“能运小虾小鱼,能运大鲲大鲸。”《楚辞·九怀》:“鲸鱏兮幽潜,从虾兮游陼。”

鲵鲸:比喻大,又比喻为凶恶的人。《左传·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鲵鲸而封之,以为大戮。”

鲻(zī资)鯔

属于鲻科的一种鱼。体长五十余厘米,稍侧扁,背部黑绿色,腹部白色,头短而扁,生活在海水和河水交界处,是世界各地港养主要鱼种。肉味鲜美。

鲺(shī虱)鯴

节肢动物的一属,体扁,呈椭圆形。前端腹侧有吸吻、口刺和吸盘。寄生于淡水鱼类的体表,吸取血液。



九画

鲾(bī逼)鰏

鱼类的一科,身体小而侧扁,生活在热带近海,种类颇多。

鰆(chūn春)

鱼名。鱼纲鰆科。体长而侧扁,银灰色,有暗色横纹或斑点,鳞细小或无鳞,口大,吻尖。生活于海洋,常成群作远程洄游。性凶猛,捕食小鱼。亦称“马鲛”。

鲼(fèn奋)鱝

鲼科中的几种灵活的大魟鱼。身体扁平,呈菱形,尾细长,以贝类和小鱼虾为食,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海洋。

鰋(yǎn偃)

鱼名。即鲇鱼。《诗·小雅·鱼丽》:“鱼丽于罶,鰋鲤。”《诗·周颂·潜》:“有鱣有鲔,鲦鲿鰋鲤。”

鯻(là腊)

鯻鱼。体长而侧扁,银灰色,有黑色纵条纹,口小,牙呈绒毛状。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近海。

鲽(dié迭)

鱼类的一科,比目鱼的一种,体型侧扁,生活在浅海中。

鰂(zéi贼)

乌贼。

鳂(wēi威)鰃

鱼纲、鳂科。体侧扁,多为红色,口大而斜,头部有强棘。生活在热带海洋中。亦称“金鳞鱼”。

鳃(sāi腮)鰓

多数水生动物的呼吸器官,用来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氧。鱼鳃主要生在头部两侧。

鲿(cháng常)

鲿科鱼类的通称。体侧扁而长大,灰褐色,吻钝尖,眼小,尾鳍双凹形,生活于近海中。《诗·小雅·鱼丽》:“鱼丽于罶,鲿鲨。”《诗·周颂·潜》:“有鱣有鲔,鲦鲿鰋鲤。”

鳀(tí提)鯷

体长十余厘米,银灰色,侧扁,生活在海中。亦称“黑背鳀”。幼鱼干制品称“海蜒”。

鳁(wēn温)鰛

体长二十余厘米,背部苍黑色,体侧有黑斑纵列,生活在海中,为世界重要经济鱼类之一。亦称“沙丁鱼”。

鳄(è饿)鰐、鱷

爬行动物的一属,大的体长达三米到六米。身有灰褐色的硬皮,性凶恶。生活在热带、亚热带的河流池沼中,捕食鱼、蛙等,有的也吃人、畜。通称“鳄鱼”。

鳆(fù副)鰒

软体动物,贝壳椭圆形,生活在海中,肉可食。亦称“鲍鱼”。贝壳中医入药,称“石决明”。

鳅(qiū秋)鰍

鳅科鱼类的统称。体圆,尾侧扁,皮上有黏液很滑。生活在河湖、水田等处,常钻在泥中,肉可食。常用以喻人的滑头。

鳇(huáng皇)鰉

属于鲟科的一种鱼。形状像鲟鱼,体形为长纺锤状,长可达五米,生活在海洋中,夏季在江河中产卵。肉可食,鳔和脊索可制胶。亦称“鲟鳇鱼”。

鳈(quán泉)鰁

鱼纲鲤科。体长十余厘米,深棕色,为中国东部平原地区特产的小鱼。肉可食。

鰌(qiū鳅)

古同“鳅”。《庄子·庚桑楚》:“巨鱼无所还其体,而鲵鰌为之制。”

古通“鰌”。《庄子·秋水》:“然而指我则胜我,鰌我亦胜我。”《荀子·议兵》:“鰌之以刑罚。”这里用为蹴踏之意。

古同“遒”。《庄子·秋水》:“然而指我则胜我,鰌我亦胜我。”《荀子·议兵》:“鰌之以刑罚,使天下之民所以要利于上者。”《荀子·尧问》:“孙卿迫于乱世,鰌于严刑。”本意为蹴踏之意。这里引申为箝制之意。

鳊(biān边)鯿

也称“鲂”。古时“纺”和鳊不分。今指鲤科鳊属鱼。体侧扁,略呈菱形,生活在淡水中,为重要经济鱼类之一。亦称“长春鳊”、“北京鳊”。

鯶(huàn鲩)

古同“鲩”。

鳉(jiāng江)鱂

属于鳉科的许多种小型卵生鱼。体长三至四厘米,侧扁,生活于池沼、水沟和水田中,善食孑孓,分布于中国、韩国和日本。亦称“青鳉”。

鰇(róu柔)

柔鱼,即“鱿鱼”。

鰕(xiā虾)

古同“虾”。



十画

鳌(áo敖)鰲、鼇

传说中海里的大龟或大鳖。

鳍(qí齐)鰭

鱼类的运动器官,由薄膜和硬刺组成,按它所在部位,可分为胸鳍、腹鳍、脊鳍、臀鳍、尾鳍。《荀子·非相》:“傅说之状,身如植鳍。”

鳎(tǎ塔)鰨

鱼类的一科,种类很多,体形似舌头,两眼都在身体的一侧,侧卧在海底的泥沙上,捕食小鱼。常见的有“条鳎”。通称“鳎目鱼”。

鳏(guān官)鰥

《书·尧典》:“有鳏在下,曰虞舜。”《管子·入国》:“丈夫无妻曰鳏,妇人无夫曰寡。”《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汉书·黄霸传》:“鳏寡孤独,有死无以葬者,乡部书言,霸具为区处。”宋王明清《挥尘录》:“江子我瑞友知经明道,驰誉中外。后尽弃旧业,鳏居孑然。”这里用为未再结婚的男人之意。

鱼名,即鲩鲲。又名鳡鱼。《诗·齐风·敝笱》:“敝笱在梁,其鱼鲂鳏。”《孔丛子三抗志》:“卫人钓于河,得鳏鱼焉,其大盈车。”

鳐(yáo摇)鰩

鱼类的一科,身体扁平,略呈圆形或菱形,有的种类有一对能发电的器官,生活在海洋中。肉可食,肝可制鱼肝油,皮可制砂皮和皮革。

鳑(páng旁)鰟

形似鲫鱼,生活在淡水中,产卵在蚌壳里。

鳒(jiān尖)鰜

比目鱼的一种,体侧扁,呈卵圆形,不对称,两眼都长在左侧或右侧,有眼的一侧呈深褐色,无眼的一侧色淡,口大,齿尖。生活于海洋中,肉可食用。



十一画

鳕(xuě雪)鱈

下颌有一条大须,口大吻突,肉洁白如雪,生活在寒冷的深海中。肝脏含大量维生素,是制鱼肝油的重要原料。通称“大头鱼”。

鳔(biào俵)鰾

某些鱼类体内可以涨缩的气囊,鱼借以沉浮。有的鱼类的鳔有辅助听觉或呼吸等作用。俗称“鱼泡”。

鳓(lè勒)鰳

身体侧扁,腹部有硬刺,生活在海中,为重要食用鱼类。亦称“鲙鱼”、“白鳞鱼”、“曹白鱼”。

鳗(mán蛮)鰻

身体细长,前圆后扁,生活在淡水中,到海洋产卵。肉含丰富脂肪。亦称“白鳝”、“白鳗”,简称“鳗”。

虌(biē憋)

爬行动物,生活在水中,形状像龟,背甲上有软皮,无纹。肉可食,甲可入药。亦称“甲鱼”、“团鱼”;有的地区称“鼋”;俗称“王八”。

鳘(mǐn皿)鰵

即“鮸”。

鳙(yōng庸)鱅

身体暗黑色,头很大,生活在淡水中,为重要食用鱼。俗称“胖头鱼”。《楚辞·大招》:“鰅鳙短狐,王虺骞只。”

鱇(kāng康)

见“鮟鱇”。

鳖(biē憋)鱉

爬行动物,生活在水中,形状像龟,背甲上有软皮,无纹。肉可食,甲可入药。亦称“甲鱼”、“团鱼”;有的地区称“鼋”;俗称“王八”。《淮南子·说林训》:“鳖无耳,而目不可以瞥,精干明也。”

鳛(xí习)鰼

泥鳅。

鳚(wèi卫)

鱼类的一科,似蛇,体侧扁,无鳞,有的头部有羽状皮质突起,生活在近海中,种类很多。



十二画

鱏(xún鲟)

古同“鲟”。《楚辞·九怀》:“鲸鱏兮幽潜,从虾兮游陼。”

鱚(xǐ喜)

鰓鱼,也叫沙钻鱼。体呈圆筒形,长约十余厘米,银灰色,眼大,口小,吻长而尖,背鳍有硬刺。栖息在近海沙底。

鳜(guì桂)鱖

体侧扁,性凶猛,生活在淡水中,味鲜美。是中国特产。亦作“桂鱼”;有些地区称“花鲫鱼”。

鱎(jiao角)

鱼名,即“鮊”。《荀子·荣辱》:“鲦、鱎者,浮阳之鱼也。”

鳝(shàn扇)鱔、鱓

形状像蛇,身体黄色有黑斑,生活在水边泥洞里,肉可食。亦称“黄鳝”。

鳟(zūn尊)鱒

体侧扁,形略似鲑鱼,全身有显著的黑点。常栖海中,夏季上溯于河产卵,秋末又入海。肉可食,为养殖的名贵鱼种。《吕氏春秋·孝行览·本味》:“洞庭之鱄,东海之鮞,醴水之鱼。”

鳞(lín林)鱗

鱼类、爬行动物和少数哺乳动物身体表面长的角质或骨质小薄片。



十三画

鳠(hù互)鱯

体略细长,无鳞,灰褐色,头扁平,口上有须四对,尾鳍分叉,生活于淡水中。

鳡(gǎn赶)鱤

身体长而大,性凶猛,捕食其他鱼类,对淡水养殖业有害。为大型上等食用鱼类。亦称“黄钻”。

鳢(lǐ礼)鱧

一种淡水鱼,体圆长,口大,牙尖,色黑,有斑点,性凶猛,捕食其他鱼类。肉肥美,供食用。又名黑鱼、乌鳢、铜鱼,俗称“乌鱼”。《诗·小雅·鱼丽》:“鱼丽于罶,鲂鳢。”

鱢(sāo遭)

鱼腥味。《晏子春秋卷五·内篇杂上》:“知苦言,食鱼无反,则恶其鱢也。”

鱞(guān关)

古同“鳏”。男子无偶而独居。《楚辞·天问》:“舜闵在家,父何以鱞?”

鱠(kuài鲙)

见“鲙”。

鱮(xù序)

古指鲢鱼。《诗·齐风·敝笱》:“敝笱在梁,其鱼鲂鱮。”《诗·大雅·韩奕》:“鲂鱮甫甫,麀鹿噳噳。”

鱍(bō波)

鱼摆尾跳动的样子。

鱟(hòu鲎)

见“鲎”。

鳣(zhan沾)鱣

鲟鳇鱼的古称。鱣鱼,江苏叫黄鱼。《诗·卫风·硕人》:“施罛濊濊,鱣鲔发发,葭菼揭揭。”《诗·小雅·四月》:“匪鱣匪鲔,潜逃于渊。”《诗·周颂·潜》:“有鱣有鲔,鲦鲿鰋鲤。”《韩非子·说林下》:“鳣似蛇,蚕似蠋。”《韩非子·内储说上七术》:“鳣似蛇,蚕似蠋。”这里用为大鲤鱼之意。

鱐(sù素)

干鱼。《礼记·内则》:“春宜羔豚,膳膏芗;夏宜腒鱐,膳膏臊;秋宜犊麛,膳膏腥;冬宜鲜羽,膳膏羶。”



十四画

鱭(jì鲚)

见“鲚”。

鳤(guǎn管)

鱼纲,鲤科。体长圆筒形,产于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淡水中。



十五画以上

鱲(liè列)

鱼名。鱲鱼。又叫桃花鱼。体侧扁而长,银灰带红色,体侧有十余条黑色横纹,产卵季节色泽鲜艳,故亦称“桃花鱼”。是溪流中的小型经济鱼类。

鱵(zhēn针)

体细长,亚圆筒形,眼大,口小,下颌细长如针,故亦称“针鱼”,背鳍生于身体后部,臀鳍与之相等。是生活于浅海河口的小型鱼类,有的也能进入淡水生活。

鱷(è鳄)

古同“鳄”。

鱸(lú鲈)

见“鲈”。

鱺(lí鲡)

见“鲡”。

鱻(xiān鲜)

古同“鲜”。

先秦古籍用字字典鱼部









1279

中国传统文化网www.chinactwh.comwww.chinactwh.com中国传统文化网







献花(0)
+1
(本文系先秦古文字...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