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划
鬼部
鬼嵬鬽魂鬿魁魅魃魆魄魇魉魈魊魉魍魋魏魑魔魘
鬼(guǐ轨)
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南方朱雀七宿的第二宿,有星四颗。正处在黄道轨迹上(黄道:即太阳周年视运动轨道在天体上的投影)。《易·睽·上九》:“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易·既济·九三》:“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小人勿用。”《易·未济·九四》:“贞,吉。悔亡。震用,伐鬼方,三年有赏于大国。”《通志·天文略一》:“鬼四星,册方似木柜,中央白者积尸气,鬼上四星是耀位。”这里用为星名,专指鬼宿。鬼方:鬼宿之区域。
《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庄子·庚桑楚》:“故出而不反,见其鬼。”古代人死称“鬼”,一般多指死去的祖先,祖先中有贡献的,则称为“神”。这里泛指祖先之灵之意。
鬼方:殷周时期西北部族名。《诗·大雅·荡》:“内奰于中国,覃及鬼方。”《竹书纪年上·武丁》:“三十二年,伐鬼方,次於荆。”其地何在,旧说不一,近人考谓当在岐周以西,汧陇之间。
鬼侯:人名,《史记》作九侯,殷商时期诸侯国君主。《韩非子·难言》:“翼侯炙;鬼侯腊;比干剖心。”《战国策·赵策三》:“昔者,鬼侯、鄂侯、文王,纣之三公也。”
鬼谷子:公元前400年。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称鬼谷先生。
鬼门:古代中医称人体毛细孔为鬼门。所谓开鬼门,为发表汗也。鬼门开,则肺窍通而水津布,所谓外窍开则里窍通,上窍通则下窍泄也。
鬼神中国宗教观念和哲学术语。《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古代祭祀之礼,有天神、人鬼、地□之分。人鬼又称为“人神”,即鬼神,指死去的祖先。如《周书·金滕》记周公旦语:“多才多艺,能事鬼神。”后凡人死,认为其灵魂不死,则称为鬼神。如《左传·昭公七年》记载郑子产语,以人死后,其“魂魄”犹能作怪为鬼。墨子亦说:“有人死而为鬼者”(《墨子·明鬼下》)。《礼记·祭法》则说:“人死曰鬼。”凡此皆以鬼神为人格神,认为人死后,其灵魂能给人以祸福。战国时代,一些哲学家以“精气”解释灵魂,鬼神又有了新的涵义。《管子·内业》说:精气“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以人体内的精气离开形体,在天地间流动为鬼神。《周易·系辞上》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郑玄注说:“精气谓之神,游魂谓之鬼。”此种观点,以鬼神为精气变化的形态,其人格神的涵义,较为淡薄,但仍有某种神秘的性质。《礼记·祭义》吸取了精气说,以人死,其体魄归于地为鬼,其气发扬于上为神,认为此气仍有知觉,能享受人间的祭祀。《礼记·郊特牲》则说:“鬼神,阴阳也。”又以魂气归天为神,为阳;以体魄归地为鬼,为阴,以阴阳二气之性质及其变化解释鬼神。但同样认为祭祀鬼神可以获福。《礼记》中的鬼神说,仍承认鬼神有意志,保留了人格神的涵义。到汉代,无神论者王充批判地吸取了《礼记》中的鬼神说,提出“阴气逆物而归,故谓之鬼;阳气导物而生,故谓之神”(《论衡·论死》)。认为人死无知,鬼神只是阴阳二气生化万物的性能,否认有人格神的性质。郑玄注《礼记·乐记》,以物死有所归为鬼,物生有所信为神,亦取此义。晋韩康伯注《周易·系辞》文,吸取了上述气有归伸说,以精气聚而成物为神,聚极则散为鬼,并以“聚散之理”,解释“鬼神之情状”。宋张载于《易说》中,又批判地吸取了韩康伯说,称气聚显而成物为神,气散隐而为变为鬼。其在《正蒙·太和》中又说:“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认为阴气主屈为鬼,阳气主伸为神,将鬼神视为气运动变化的两种形式,并说:“鬼神之实,不过二端而已。”“二端”,指阴阳二气。张载此说,不仅否定了鬼神的人格神的性质,而且扬弃了其灵魂的涵义,鬼神成了表达气往来屈伸的哲学术语。其后,朱熹亦说“鬼神只是气,屈伸往来者气也”(《朱子语类》卷三)。此种鬼神说,为宋明清多数易学家和哲学家所采纳。
嵬(wéi围)
古通“巍”。《诗·周南·卷耳》:“陟彼崔嵬。”《诗·小雅·谷风》:“维山崔嵬。”《说文》:“嵬,高不平也。”《广雅》:“嵬,高也。”这里用为高耸之意。
古通“傀”。《周礼·春官》:“大傀异灾,诸侯薨,令去乐。”《荀子·非十二子》:“吾语汝学者之嵬容。”《荀子·正论》:“朱、象者,天下之嵬。”这里用为怪诞、奇异之意。
鬽(mèi魅)
古同“魅”。
魂(hún浑)
灵魂,古人想象的能离开人体而存在的精神。《左传·昭公七年》:“人生始化为魄,既生魄,阳曰魂。”《易·系辞》:“精气为物,游魂为变。”《说文》:“魂,阳气也。”《韩诗·出其东门》:“聊乐我魂。”《论衡·纪妖》:“魂者,精气也。”
鬿(qí齐)
九鬿:北斗九星(北斗七星加第六星旁的一颗星和北斗勺端的招摇星)。《楚辞·天问》:“鬿堆焉处?羿焉彃日?”《楚辞·九叹》:“合五岳与八灵兮,讯九鬿与六神。”
魁(kuí葵)
《书·胤征》:“歼厥渠魁。”《荀子·修身》:“倚魁之行,非不难也。”《汉书·游侠传》:“诸公之间陈遵为雄,闾里之侠原涉为魁。这里用为首领或领头人之意。
古星名。北斗七星的第一至第四星,一说为北斗第一星。《汉书·天文志》:“平旦建者魁。”
魁星:即“奎宿”,原为二十八宿之一。后被古人附会为主管文运之神。
高大,壮伟。《楚辞·哀时命》:“孰魁摧之可久兮,愿退身而穷处。”《史记·孟尝君列传》:“始以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乃渺小丈夫耳。”
居首位,第一。《庄子·庚桑楚》:“人见其跂,犹之魁然。”《吕氏春秋·孟夏纪·劝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有也。”
魅(mèi妹)鬽
汉以后字。
魃(bá拔)
旱魃(hàn捍bá拔),传说中能引起旱灾的鬼。《诗·大雅·云汉》:“旱魃为虐,如惔如焚。”《山海经·大荒北经》:“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说文》:“魃,旱鬼也。从鬼,犮声。”
魆(xū须)
汉以后字。
魄(pò破)(bó博)
古通“霸”。形容月出月没的微光。《书·康诰》:“惟三月哉生魄。”《书·武成》:“惟一月壬辰,旁死魄。”《老子·十章》:“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法言·五百》:“月未望则载魄于西,既望则终魄于东。”《逸周书·世俘》:“维一月丙午,旁生魄……二月,既死魄。”《玉篇·月部》:“霸,《书》:‘哉生霸’,今作魄。”这里引申为月亮之意。
指依附于人的身体而存在的精神。有别于可游离于人体之外的魂。《左传·昭公七年》:“人生始化曰魄。”《国语·晋语》:“其魄兆于民矣,魄意之精也。”《礼记·祭义》:“魄也者,鬼之盛也。”《说文》:“魄,阴神也。”
魇(yǎn演)魘
汉以后字。
魉(liǎng两)魎
汉以后字。
魈(xiāo肖)
汉以后字。
魊(yù蜮)
古同“蜮”。
魍(wǎng网)
汉以后字。
魋(tuí魁)
兽名,似小熊,毛浅而赤黄。《尔雅》:“魋如小熊,窃毛而黄。”《说文》:“魋,神兽也。”
魏(wèi卫)
古代宫门上,有巍然高出的台观,称为魏阙,又作为朝廷的代称。《周礼·太宰》:“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文子·下德》:“身处江海之上,心在魏阙之下,即重生。”《楚辞·九怀》:“径岱土兮魏阙,历九曲兮牵牛。”《淮南子·本经》:“魏阙之高。”
魏安釐王:名圉,战国时期魏国君主。《韩非子·有度》:“魏安釐王攻赵救燕,取地河东。”
魏文侯:名斯。战国时期魏国君主。公元前446~397年在位。《韩非子·说林上》:“魏文侯借道于赵而攻中山,赵肃侯将不许。”
魏牟:战国时期魏国的公子。《汉书》将他归于道家。《荀子·非十二子》:“足以欺惑愚众。是它嚣、魏牟也。”
周代诸侯国名。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魏文侯(名斯)是毕万后代,和赵韩一起瓜分晋国。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论语·宪问》:“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韩非子·初见秦第一》:“天下阴燕阳魏,连荆固齐。”《战国策·齐策》:“韩魏闻之。”《战国策·魏策》:“灭韩亡魏。”《史记·魏公子列传》:“不敢加兵谋魏。”
魏:指卫,原位于今河南省东北部,后疆域缩小,只剩下濮阳一带与陶接壤。战国后期,卫国长期依附魏国,后被魏所灭,所以这里用“魏”代“卫”。《韩非子?有度》:“取地河东;攻尽陶、魏之地。”
魑(chī吃)
古代传说中山神和精怪,能作祟祸人。《列子·黄帝》:“故先会鬼神魑魅,次达八方人民。”孙绰《游天台山赋》:“始经魑魅之涂,卒践无人之境。”
魔(mó模)
汉以后字。
魘(yǎn演)
见“魇”。
先秦古籍用字字典鬼部
1293
中国传统文化网www.chinactwh.comwww.chinactwh.com中国传统文化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