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本 淺絳彩 尺寸 長70CM 寬32CM 雨過飛泉下碧湍, 長松落翠草堂寒。 何人高解,識高人意? 溪上青山獨自看。 丁丑夏五月朔 耕煙散人王翚 王翚(1632—1717),清初著名畫家,字石穀,號耕煙散人、鳥目山人、劍門樵客等,晚稱清暉主人。江蘇常熟人。被稱為“清初畫聖”。與王時敏、王鑒、王原祁並稱“四王”,加上吳曆、惲壽平合稱“清初六家”或“四王吳惲”。擅山水人物花鳥草蟲,筆法灑脫,用墨疏淡清逸。後也將其稱為虞山派。師王時敏畫山水,時稱“畫聖”。康熙中,以布衣供奉內廷,嘗繪《康熙南巡圖》而稱旨,欲授以官,不就。在清初影響至巨。著有《清暉畫跋》、《清暉尺牘》等。 《草堂碧泉圖》畫境幽美,確為王石穀山水之精構。說其“幽”,除却意境,更指題詩中體現出的“幽情”與雅意。 開頭兩句寫畫面景物。“雨過飛泉下碧湍,長松落翠草堂寒”,這是對雨後山色的集中描繪。泉水飛流而下,落在清澈的水潭中,激起一陣陣湍流。山上的松樹經過雨水的洗禮之後分外青翠。相比之下,山間的草堂就顯得單薄而缺乏生氣,裏面甚至透出一陣陣寒意。“飛泉”的氣勢,“碧湍”的清澈,“長松”的傲寒,都代表著一種堅強的性格。“草堂”與“飛泉”、“碧湍”、“長松”構成了一幅美麗清幽的風景,在雨水沖刷之後,更給人帶來清新之感。但它又點出,這是一個並不富裕的條件。既然有屋也就大約有人在,屋主就好比那“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屋不處鬧市,沒有鄰居,也沒有朋友,只有浮繞於翠松間的茅齋。這一切,早已使其性格躍然紙上,他依山傍水,靠著長松,以自然為伴,以陶冶自己的情性。當人們正沉醉於這清新的山水畫中時,下麵緊接著發出一句令人略感兀然之問:“何人解識高人意?”當時有很多人不了解畫中“高人”歸隱的意圖,甚至還可能將其視作異類,但畫家根本不顧這些。陶淵明不是為人不理解,終卻“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怡然自樂。因而“我”也不求被人瞭解,因為潺潺的溪水怎會理解高山的偉岸呢?於是,只有“溪上青山獨自看”了。雖然這樣的生活並不富裕,可是精神上的無限享受足以沖淡物質的不腴,真正的境界應是“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 大凡古代的文人雅士,縱然懷才不遇,仍有一種孤芳傲骨。詩中“高人”便是這樣,即便塵世將我遺棄,官場無立我之地,我仍有青山、流水、飛泉、松翠。整首詩,有景有意,有問有答,雖未及一個“隱”字,但正如古人政治失意以求山水,畫家也以一幅山水畫,含蓄地道出其孤傲的心曲。 丁丑年,1697年,王翚時年65歲。 2020年12月19日,經廈門邱季端文化博覽館量子檢測儀器檢定,是王翬1697年的作品。
中國書畫家印鑒款識 P96--47 以下為天津博物館收藏 王翚-草堂碧泉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