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红山文化研究几个问题的再思考

 寂寞红山 2021-04-03

  二、关于红山文化遗物遗迹性质的思考

  红山文化研究要面对很多遗物、遗迹。遗物主要分三大类:石器、陶器、玉器,另有少量的骨器和木器等。遗迹主要是用石头垒砌的各种建筑,包括坛、冢、台、祭祀坑等,另有泥质建筑(如女神庙)。对这些遗物应该怎样认识,学界已经有了很多比较完善的说法。随着考古学和其他学科研究的深入,应该进一步把这些遗存及古人类的相关活动进行区分,从传统文化角度来阐述红山文化相关的遗物、遗迹及其祭祀活动,虽然我们不能用传统文化所记载的祭祀情况一一对照红山文化,但是可以参照古文献提示的路径来进行研究。

  (一)对祭祀种类进行细分

  古代有可变化的祭祀活动,有禘(祭祀鼻祖)、郊(祭祀天地日月)、祖、宗,还有燎(把玉帛、牺牲放在柴堆上,焚烧祭天)等。

  古代不可变化的祭祀对象有天、地、时、寒暑、日、月、星、水旱、四方,这类祭祀活动和对象属于生活中的环境类、方位类等,为人们瞻仰、取材和受益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

  作为祭祀对象,对神也有多种说法,《礼记》曰:“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易经》曰:“阴阳不测谓之神。”古人认为,自然变化及其现象不可测者为神,《易经》强化了这一认知体系。

  (二)区分人设的祭祀及场所

  1、设立庙、祧、坛、墠。《礼记》曰:“天下有王,分地建国,置都立邑,设庙、祧、坛、墠而祭之,乃为亲疏多少之数。是故王立七庙,一坛一墠,曰考庙,曰王考庙,曰皇考庙,曰显考庙,曰祖考庙,皆月祭之。远庙为祧,有二祧,享尝乃止。去祧为坛,去坛为墠,坛、墠有祷焉,祭之;无祷,乃止。去墠曰鬼。”远祖的庙叫祧,用土和石头垒砌起来的祭祀高台叫坛,修筑平整的台地叫墠,祧、坛、墠均是庙类祭祀体系的一种形式,都是人为设计及修建的。

  2、立社。古人立社。分为大社、王社、国社、候社、制社。

  3、祭祀功烈。有功烈于民的先代帝王都要祀。《礼记?曲礼》记载:“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这五类有功于民的英雄人物都会得到世人的祭祀。

  (三)对人物塑像进行分类

  红山文化出土了许多人物塑像,哪些是祭祀对象?哪些是祭品?以往没有区分。供奉在神庙里的人物塑像(如牛河梁遗址第一地点女神庙发现的女神像)和供奉在房间的塑像(如兴隆沟遗址第二地点房址中的石雕人物像),应是祭祀对象,具有神格。同样是人像,出土于祭坛上的应是祭品,如牛河梁遗址第五地点上层积石冢二号冢M1东北侧出土的女性小塑像和喀左东山嘴遗址发现的两件孕妇塑像,是祭祀用的陶偶,不具有神格。

  (四)关于出土玉器的功能

  在红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应区分为两类:一类是冥器,一类是祭器。两者功能是不一样的。《礼记》认为冥器是鬼器,是随葬给逝者供其使用的物品;祭器是人器,是活着的人用来祭祀逝者的物品。在红山文化中,祭器、冥器有可能都曾是墓主人在活着的时候所使用的玉器。

  循着古人对玉器祭器、冥器分析的路径,可以追溯红山人生前所用玉器的功能。《礼记?聘义》中提到孔子的玉德理论,“子贡问于孔子曰:'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者,何也?为玉之寡而珉之多与?’孔子曰:'非为珉之多故贱之也,玉之寡故贵之也。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知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以长,其终诎然,乐也;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圭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3]孔子以玉比喻君子的十一种德,可见玉在礼制思维当中的地位很高。

  那么玉的功能何在?《礼记》中记载玉是用来朝聘的,“聘礼,上公七介,侯伯五介,子男三介,所以明贵贱也。”“以圭璋聘,重礼也。已聘而还圭璋,此轻财而重礼之义也。”[4]朝聘指古代诸侯亲自或派使臣按期朝见天子,“聘”活动则是同社会等级和不同社会等级人们之间的问候、访问、交流。红山文化时期广泛存在“聘”的活动,主要内容是红山文化各部落联盟之间的互相交流、互相问候、互相考察。玉器是“聘”这一活动当中的重要信物,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媒介。红山文化遗址出土了数量众多的精美玉器,有些应该是人们交往的信物。

  红山文化用玉的多样化多来源也可证明当时存在聘活动。《牛河梁红山文化遗址发掘报告(1983-2003年度)》中认为牛河梁遗址中出土的玉器可能有两个不同的来源,其一是岫岩一带的玉矿,其二是贝加尔—吉黑系的玉矿。红山文化用玉具有多样性,玉料来源、生产和消费都呈现出相当复杂的面貌。[5]近年,朝阳北票市发现了透闪石玉矿,而且储量巨大。我们认为牛河梁玉器也有使用本地玉料的可能性。那么遗址中发现的不同色泽、质地、造型的玉器就有一部分可能是从外部通过“聘”的活动形式带到牛河梁地区的。据《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作为盟主,“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而邑于涿鹿之阿。”用玉做朝聘或呼聘这样活动的媒介,延续至后世。自秦始皇开始,中国封建皇帝所用之印章专用名称为“玺”,又专以玉质,称为“玉玺”。中国古代长期以玉作为最高等级的信物。而朝聘等礼仪活动也由此演化而来。

  我们从传统文化出发,认识红山文化的遗迹、遗物,认为玉器是交流互动的媒介,具有信物的功能,即古人在意见达成一致时,用玉作为“合符”的信物;用玉是取信对方的载体,表明自己的品格,所以佩玉是身份地位的标志。这里并没有以玉通神的影子。古人讲的“神”和今人不是一个概念,古人认为“阴阳不测谓之神”“万物归神”,不是今人所谓“鬼”“神”的意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