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围炉夜话》:人生修身处世,无外乎“静”与“敬”两字

 dawn的图书馆 2021-04-03

一、

人生修身处世,无外乎“静”与“敬”两字。

心静才能气定神闲,使心不随外物所动,在避开喧闹时,也能使本心有个主宰。

而身敬者对天地之道有敬畏之心,才能感知到人生底线的存在,从而不逾越规则,让自己不至于因错误的念头驱使,而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

所以能以“静”与“敬”字修身处事者,自然能有一个合乎适度的人生。

《围炉夜话》中有一句话,叫:

程子教人以静,朱子教人以敬,静者心不妄动之谓也,敬者心常惺惺之谓也。又况静能延寿,静则曰强,为学之功在是,养生之道亦在是,静敬之益人大矣哉,学者可不务乎?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程子教人要沉静,朱子教人要持敬。沉静就是心不能起妄念,持敬是心中常保持清醒谦恭。更何况心不起妄念便可延年益寿,持敬便可让人日有精进。

求取学问的关键功夫就在这里,养生的方法也在这里。沉静与持敬对人的好处如此之大,求学的人又怎能不重视呢?

在这句话中所提到的“程子”就是宋朝的程明道,也叫做程颢,人称明道先生,十岁能诗,十二岁便如老成人,见者无不喜爱。

程明道先生曾写过这样一首诗:

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明道先生口中所谓的“静”,就是指心不随物转的淡然境界。

正所谓说:喧闹任其喧闹,我自与世无争,“静”是一种功夫,能静者心不乱,不管这世间风云如何变幻,我自然只有清新洁白之心貌。

在这红尘风云变幻之中,心中无时无刻不存在着一个主宰,这是一种功夫,更是一种智慧。

如果说程明道先生的“静”是内在修心的法门,那么朱熹外在的“敬”则是对于自身处事的最佳指导。

朱熹曾经说过:我自有一个明底事物在这里,把个敬字抵敌,常存个敬字在这里,则人欲自然来不得。

这个“敬”字,是一种外在处事的修养功夫。

二、

能敬天地之道者,自然不逾越规则,人能合乎天地而生存,才有不昧因果之相,这是对因果的敬畏。

而这个道理应用于人生处事之时,同样也能印证其中的道理。

在人与人相处之中,能从内心去尊敬他人者,才能真正得到别人的尊敬,正所谓说“敬人者,人恒敬之”。

很多人在处事之时,常犯的毛病就是心生傲慢,而傲慢也是使他走向祸患覆灭的根源。

如道家思想中说: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矣。

太过于强壮高傲的姿态,必然会导致自己走向物极必反的那一面,而物极必反之时,就是祸患生出之时,而心生傲慢,就是将自己推向事物极端的罪魁祸首。

《素书》之中有句话叫:“轻上生罪,侮下无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对上司轻视怠慢,必定会获罪,对下属侮辱傲慢,一定会失去亲附。

作为下属,对上司居功傲慢,不讲礼数,而作为以权力为主宰的上司,即便再软弱也会忍无可忍,最后也会找机会给自己使绊子。而对于下属仗势欺凌者,那么下属自然不会亲近,最后自己成了孤家寡人,可能会造成政令无法具体实施的结果。

这一切都是因为心生傲慢,不懂近人而带来的问题。

所以在待人处事之时,能够保持谦卑敬畏之心,才能广结善缘,更能由此结出人生善果。

就像张良当初刺杀秦始皇失败,隐居到下的时候,在桥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百般刁难,还让张良亲自给他穿鞋,并且约好五日之后的凌晨到这桥上来。

后来又因为张良几次迟到,而被老人无端责备,最后在老人的重重考验之下,张良才得到老人的赏识,并且获赠一本兵书。

后来张良才知道,这个老人就是秦朝的隐世高人黄石公,最后他能够成为刘邦的智囊,正是得益于这本兵书。

对于张良来说,正是在与人处事之时,有一份敬畏之心,才有了获得增长自己见识智慧的机缘。

“静”是一种任世界之喧闹,本心不随之流转的境界;而“敬”是一种守道的功夫,待人处世时心存敬畏,才能在得到他人尊重的时候,让行为保持适度。

作者|国学书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