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方哲学史古希腊哲学(下)

 守山学堂 2021-04-03

古希腊自然哲学主要派别

米利都学派

米利都学派是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朴素唯物主义学派,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开创者。古希腊哲学最早产生于爱琴海东岸小亚细亚伊奥尼亚地区的一个叫米利都的城邦,米利都学派由此得名。它有三个代表人物:泰利斯、阿那克西曼德及阿那克西米尼。他们坚持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试图用观测到的事实而不是用古代的神话来解释世界,并提出了西方哲学史上的第一个哲学范畴——本原。米利都学派标志着西方哲学的产生,开始实现了从神话向哲学的转变。

◇泰利斯像。泰利斯精通天象,冬天时就能预测到来年的橄榄将会大丰收,于是用低价租用了米利都全部的橄榄榨油器。到了收获的时节,人们需要很多榨油器,他就恣意抬高价钱,赚了一大笔钱。他向人证明:只要哲学家愿意,就很容易发财致富,只不过他们的志向不在于此。

毕达哥拉学派

毕达哥拉(约公元前580~前500),有学者认为他是古代最初的唯心主义哲学代表人物。出生在伊奥尼亚的萨摩岛。因为反对该岛的统治者波利科拉底的统治,早年便离开了家乡。40岁左右时在意大利南部的克罗顿定居,后招收了300个门徒,组成了一个秘密团体,被称为毕达哥拉学派。这个带有神秘色彩的学派对其成员有严格的限制,平时要抑制感情,锻炼自控力,并经常自省,增进道德修养。还有一些特别的禁忌和规定,如不准吃黑尾鱼和红鱼,不准吃动物心脏,不要用刀拨火,不要朝太阳小便等。毕达哥拉和他的学生还发现了关于直角三角形的命题,直角两个夹边的平方和等于另一边的平方,即弦的平方。这就是毕达哥拉定理。

爱利亚学派

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派别之一。爱利亚学派因其代表人物巴门尼德的家乡——意大利南部的爱利亚城而得名。它的创始人是塞诺芬尼,而它的真正代表则是巴门尼德及他的学生芝诺。爱利亚学派与以赫拉克利特为代表的唯物主义主张针锋相对。否认事物是运动变化的,认为整个宇宙都是永恒不变的。

原子论

古希腊罗马时期影响最大的唯物主义哲学派别。它把世界万物看做是由极其微小的原子构成的,公元前5~前4世纪由古希腊哲学家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所创立。这些原子可以用来解释宇宙的形成以及很多自然现象和精神现象。如原子唯物论的提出者德谟克利特解释灵魂不死时说,灵魂不是什么不可理解的东西,它是由原子构成的,只是这种原子更精细、更圆滑一些罢了,而死亡则是肉体原子和灵魂原子的自然分离。虽然在今天看来这种解释非常幼稚,但是他的唯物论的思想光辉依然给后世哲学家以很大的启发。

朴素唯物主义

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由一种或几种具体物质形态所构成的学说。如米利都学派的泰利斯认为水是世界的本原,赫拉克利特认为火是世界的本原,而恩培多克勒则认为水、火、土、气四元素都是世界的本原。他们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世界万物是由具体的物质变化而来的。早期的唯物主义缺乏科学性依据和科学论证,仅是凭主观感觉和猜测得出的,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称为朴素的唯物主义。但它对唯物主义的发展来说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12世纪,标着各行星名字和土、水、火、气四大元素名称的人体画像。这是为了表现人与宇宙的亲密关系。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著名画家拉斐尔的画作《创造动物界》,表达了前苏格拉底哲学关注物质世界而不是精神世界的主题。

奴斯

阿那克萨戈拉用“奴斯”概念来解释宇宙演化成世界万物的原动力。他认为宇宙本身是一个原始的混合体,正是由于事物外在的“奴斯”的作用才使它发生漩涡运动,在漩涡运动中逐渐分化出星辰、太阳、月亮、空气和清气等世界万物。奴斯有支配一切有生命的力量,它是无限的,并且是自己支配自己的,不与任何事物混合。“奴斯”观点还只是处于理论发展的原始的萌芽阶段,还不很成熟,所以亚里士多德评判说,阿那克萨戈拉只是在无可奈何的时候才搬出了奴斯来解释事物,而在别的场合,他总是用其他原因而不用奴斯来解释事物。

后期自然哲学家认为万物的基础不变,可是又不否认变,这就产生了变的原动力从何而来的问题。他们中间有的人认为原动力来自不变者之外,如阿那克萨戈拉认为这种原动力是“奴斯”。这种思想使早期自然哲学家的“物活论”思想开始遭到破坏,在一定意义下,有分离思维与存在的因素。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的兴趣由研究自然转移到研究人,智者的主要代表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就是这样。在他们看来,自然哲学时期的各派学说都失之于独断。他们一般不相信有真正的存在和客观真理。普罗泰戈拉认为一切都同样的真,是非善恶都是相对于人的感觉而言的,他们的思想是相对主义的。高尔吉亚认为一切都同样的假,他的思想属于怀疑论。

客观真理

又称真理的客观性。真理之所以有客观性是因为它是人的认识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对人的主观意志的夸大就会背离真理的客观性。如普罗泰戈拉认为人的感觉就是事物的真相,同是刮风,有的人觉得冷,就是冷的,有的人觉得不冷就是不冷的。这里人的感觉成为评判事物的标准,即感觉就是真理,这就从根本上背离了真理的客观性。

相对主义

它的特征是否认客观真理的存在,认为人的认识是相对的,否定绝对性的存在。如普罗泰戈拉就把一切道德和法律都看做是相对有效的,没有绝对的宗教、绝对的道德以及绝对的正义。这就从根本上取消了真理和谬误的客观标准。因此,相对主义往往是和诡辩论相关联的,为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大开方便之门,成为进行诡辩的最应手的工具。

怀疑论

对客观世界和客观真理是否存在、能否认识表示怀疑的学说,即对人能否发现真理既不加以肯定,也不加以否定。如高尔吉亚曾经质问:“我怎么能用语言把关于颜色的知识告诉你呢?因为耳朵听到的只能是声音而不是颜色。”“我”通过语言向别人传授知识,然而语言不等于存在的东西,所以“我”没法把我的知识传授给别人。高尔吉亚实质上是把真理仅限于感觉,感觉之外的东西是不存在的,我的语言传授的只是我的感觉,而非真理,这就从根本上否认了客观真理的存在,显然是怀疑论的表现。

智者派代表人物

智者和智者派

智者派是公元前5世纪时古希腊的一个哲学派别,智者派的成员被称为智者。智者是当时的一批有共同思想倾向的职业教师,他们周游于以雅典为中心的希腊城邦之间,教育公民并索取报酬。智者派关注人和社会,认为知识就要服务于社会和人生,要有实际用处,因此他们向学生传授修辞学、演说术以及政治法律等知识就是为了教他们如何能言善辩,如何在政治活动中出人头地。柏拉图曾经讥讽智者是“批发或者零售灵魂的粮食的人”,骂智者派是贩卖知识的商人。

普罗泰戈拉

公元前5世纪希腊哲学家,智者派的代表人物。他周游希腊各地,并到过雅典,积极拥护民主制度,参与民主派的政治活动。据说他曾被伯里克利将军派去希腊殖民地——图里城制定法律,但因为他在其著作《论神》中对宗教抱有怀疑态度而被指控为不敬神灵之最,被放逐西西里,途中船沉遇难。他的那句名言为人们所熟知:“人是万物的尺度。”极力赞扬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就是哲学史上有名的普罗泰戈拉命题。

高尔吉亚

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哲学家和修辞学家,智者派的代表人物。出生于西西里岛雷昂底恩城。公元前427年,他以莱昂提利使节的身份来到雅典,要求雅典帮助他的城邦对抗叙拉古扎。在雅典,他每到一处,身边就会聚集一群弟子,他利用这样的机会传播希腊主义的精神。

苏格拉底和智者一样,也是集中研究人的哲学家,他同样轻视对自然的研究,反对未经批评的独断,但他与智者相反,主张有客观真理、认识事物是可能的。他认为真正的知识就是从具体的道德行为中寻求各种道德的普遍定义,而寻求定义的方法就是论辩诘难。他的论辩诘难的方法是辩证法的最早来源。

由于智者和苏格拉底着重于人的研究,古希腊哲学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有了新的内容,关于认识的辩证法也得到了发展。

◇沉思的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约公元前469~前399)

古希腊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他非常喜欢思考政治和哲学问题,据说有一次他居然站在雅典广场上出神了一夜,直到第二天天亮,他才向太阳做了祷告后离开。他自称是神派来的一只牛虻,来叮雅典这只动作迟缓的大牛,以刺激它活跃起来。雅典民主派曾控告苏格拉底以神灵自居,用邪恶的思想腐蚀青年并逮捕了他。他的学生柏拉图本想把自己的老师赎出来,但是苏格拉底坚信自己的信念,并且在法庭上痛斥别人的控告,结果在狱中饮鸩而死。

辩证法

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辩证法”一词起源于古希腊哲学,意谓是进行谈话的艺术,与雄辩术相似,原意是指在辩论中揭露对方议论中的矛盾并克服这些矛盾的方法。苏格拉底通过接连的反问,一步步地迫使对方不断推翻自己的论点,最后说出苏格拉底要说的话。苏格拉底把他讨论问题时所惯用的方法称为“助产术”。这种论辩方法在当时很流行,人们称之为“苏格拉底方法”,或“辩证法”。

◇《苏格拉底的审判》。苏格拉底在申辩中争论说:“最高的美德是智慧。”这一刻遂成为哲学史上的关键时刻。

道德

泛指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也指那些与此相应的行为、活动。在苏格拉底那里,道德就是“善”。“善”是对人有用的、有益的事物,如健康、有力、有财富、有地位、有荣誉,还包括节制、正义、勇敢、敏悟、豪爽等“灵魂的善”。

道德行为

指人们按照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利益和社会整体利益关系上,从本人意志出发自主选择并承担道德责任的举动或行为。这里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不同的哲学家那里含义不同。如苏格拉底就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知识是评判道德行为的根本标准。一个人没有了知识,就不可能是善的;而一个人有了知识,就绝不会为恶。善出于知,恶则出于无知。这就是苏格拉底的著名命题“美德即知识”的内涵。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哲学进入系统化时期,代表人物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他们总结了以前各派的哲学思想,创立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柏拉图的“理念论”是典型的客观唯心主义。他的“理念”主要来源于爱利亚学派的不变的本质、苏格拉底的普遍性定义以及毕达哥拉派的数的概念;他关于感官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以及感官事物的真理只是相对的思想,主要来源于赫拉克利特和普罗泰戈拉。柏拉图综合了这两方面的思想,又赋予它们以新的意义。柏拉图认为理念在感官事物之外,普遍在个别之外,这就在本体论上分裂了思维与存在、普遍与个别的关系。

◇柏拉图《对话篇》手抄本中的一页

柏拉图(公元前427~前347)

古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学生。出生于雅典一个贵族家庭。他曾外出游历,并到处推销他的政治主张,但却处处碰壁。40岁时来到了意大利的西西里岛,成为岛上的叙拉古国王的客人,但他所推行的“哲学王”的政治主张触犯了国王的权威,因此受到了处罚,被贬为奴隶,并押送到奴隶市场上出卖。幸运的是,他被一个学生赎了回来。此后柏拉图便专心回到雅典从事哲学研究,并在雅典纪念英雄阿加德穆德圣殿附近的园林创建了一所学园,讲授哲学、数学、天文学、物理学等学科,历史上称为“柏拉图学园”。

理念

柏拉图理念论的核心概念。他曾用这样一个故事来解释理念论。在一个很深的洞穴里住着一个从来没有出去过的人,他一直脸朝墙壁,背朝洞口。他的背后烧着一堆火,在火与人之间有一些类似木偶戏的表演,他看到的是火光映在墙壁上的影子,然而他却把它当做真实的。一天,当他转过头来时才看到了真正的木偶。而当他爬出洞口时看到了太阳,看到了外面的真实世界,这才知道以前所看到的却都只是幻影。这个著名的洞穴比喻表明存在着两个世界:理念世界和感官世界。感官世界是凭我们的感官直接能够接触的世界,这个世界是虚幻的、不真实的世界;而理念世界是由我们的才智把握的,它才是真实的世界。因此,哲学的任务就是教导人们努力寻求真实的理念世界。

◇柏拉图像

柏拉图的理想国

柏拉图曾提出这样一个理想国设想:一个国家分为三个等级,即普通人、士兵、为国者。其中为国者是社会的最高等级,必须是极少数受过哲学训练的人,其天赋职能就是管理国家,指挥他人。在一个理想的国家中,三个等级的人应各守其位、各尽其职,这样的国家才是和谐一致的“正义”的国家。而普通人、士兵这两个等级的人也可以通过诗歌、音乐、体育、数学、辩证法的教育成为哲学王。

◇柏拉图学园

本体论

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本体论讨论的基本问题包括:什么是存在、存在的特性是什么、物体及物体的属性又是什么等。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1547~1628)在其著作中第一次使用了“本体论”一词,将其解释为形而上学的同义语。古希腊哲学对世界本原的探讨是本体论的最初形态。如柏拉图把世界统一于“理念”这一本体,而各种理念的幻化又形成各种具体的事物,世界的本体是精神性存在而非物质性的。

◇10世纪羊皮书,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第一页。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主要来源于柏拉图的客观唯心主义,他既重视理念,又注重经验事实。亚里士多德把这两方面结合为一,创立了庞大的哲学体系。他批评柏拉图将理念看成是和个别事物分离的、独立存在的实体,认为理念或他所说的“形式”不能离开感官事物而存在,普遍不能离开个别而存在。亚里士多德要在理念和感官事物、普遍与个别之间建立起联系,认为这种联系的关键就是有目的的发展,发展是由潜能到现实的转化。亚里士多德的这个思想使辩证法特别是一与多的辩证关系在西方哲学史上第一次得到了系统化。但他关于“纯形式”与“纯质料”的学说,却使他陷入了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

古希腊哲学家。出生于希腊北部马其顿王国的斯塔吉拉城。17岁时来到雅典进柏拉图学园学习达20年之久。公元前343年,他受邀任马其顿王太子亚历山大的教师。由于他对亚历山大的扩张战争表示不满,便离开而回到雅典,并在阿波罗吕克昂神庙附近办了一所学校,从事讲学和科学研究活动。由于他喜欢在林荫道上边散步边和学生讨论学术问题,因此人们称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学派为“逍遥学派”。亚里士多德的一句名言“我爱我师,但我更爱真理”为人们所熟知。

客观唯心主义

唯心主义哲学的一种基本形式,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如柏拉图把一种客观的精神,即理念当做世界的本原,现实的物质世界都是客观精神的产物。

纯形式和纯质料

源自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即世界万物是由四个原因构成并发展变化的。其中两个原因就是形式和质料。形式指事物的基本结构,质料指构成事物的具体材料。不管是人造物还是自然物都包含形式和质料。人造物以房屋为例,建筑材料如砖、瓦、木材、大理石就是质料,设计图纸或者模型就是形式。自然物以葵花为例,种下去的葵花子就是质料,葵花与菊花、蒲公英不同,它有自己的本质,这就是形式。

形而上学

此词来自亚里士多德的学生安德罗尼柯给老师的著作起的名字,原意为“物理学之后”。安德尼柯在编纂完老师物理学部分的著作后,把其余以经验以外事物为研究对象的著作安排在了物理学之后,这部分著作因此而得名。我们称其为“形而上学”,是因为中国《周易·系辞》中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谓“道”正是经验之外不可感知的事物,和亚里士多德“物理学之后”的研究对象相似,因此中国清末的严复就把“物理学之后”译为“形而上学”。

◇《雅典学派》是拉斐尔为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的书斋所作的一幅壁画,画面正中二人是希腊古典哲学家柏拉图(左)和亚里士多德(右)。

◇古罗马角斗场。这座椭圆形的建筑物是由维斯帕西安皇帝于公元72年开始修建,据说是为了纪念罗马帝国征服耶路撒冷的胜利,强迫8万名犹太俘虏服了10年苦役建成的。3世纪和5世纪重加修葺。角斗场是斗兽、赛马、竞技、阅兵、歌舞等的场所,用淡黄色巨石垒砌,外观为椭圆形。占地2万平方米,外部高48.5米,周长527米,椭圆长径188米,短径155米,四周可容观众5万人。

罗马

文中所指的罗马是继古希腊及希腊化时代之后的古罗马时期,这一时期在文化哲学方面的突出特点是希腊和罗马之间的科学、哲学思想交流频繁,希腊教师前往罗马,罗马青年前往雅典的哲学学校中的人数不断增加。这时的哲学渐渐蒙上了宗教色彩,如新毕达哥拉派认为上帝居于一切存在之上,决不与凡俗接触。人不能将任何物质的祭品供给神,因为一切物质的东西都是不纯洁的。这些宗教色彩的哲学话语和思想对后来的中世纪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从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死后约800年期间,希腊文化逐渐与罗马文化相结合。纯粹的希腊哲学渐成过去。

这800年的前期,主要哲学流派有伊壁鸠鲁学派、斯多阿学派和以皮浪为代表的怀疑论。除伊壁鸠鲁继承和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唯物论外,他们都集中于伦理问题的讨论。这个时期对于某些具体科学的兴趣也出自伦理行为的需要。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阿学派的伦理思想以小苏格拉底学派为其前驱,怀疑论则源于智者的思想。三派关于伦理问题的争论导致M.T.西塞罗的折中主义。大约从公元前100年起,罗马哲学由对伦理的兴趣转向了宗教,新毕达哥拉派和新柏拉图学派都是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哲学,而以A.奥古斯丁为代表的“教父哲学”则更是一种十足的宗教哲学。在这个时期,最值得注意的是,罗马唯物主义者卢克莱修继承和发展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唯物论;新柏拉图派的波菲利和普罗提诺概括了普遍与个别、一与多的关系问题。

◇意大利罗马参议院壁画。描绘了西塞罗在元老院叫住卡提利那的情形。

M.T.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

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折中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出生于罗马阿尔皮努姆富裕的骑士家庭。是罗马元老院议员,曾被选为罗马执政官。西塞罗支持旧的元老院制度,反对新的独裁制,于前43年被杀害。他接受了斯多阿派的主张,又把怀疑主义揉合进来,还接受了怀疑论。他的折中主义就表现为他选取了很多自己需要的已有的哲学观点并把它们融合在一起。他还是有名的拉丁作家,曾第一次把希腊哲学的专门术语译成拉丁文。

伊壁鸠鲁(公元前341~前270)

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无神论者。出生于萨摩斯岛一个普通的乡村教师家庭,成年后在小亚细亚地区讲授哲学。前306年在雅典买了一所花园,建立了自己的学校,历史上称其为“伊壁鸠鲁花园”,并形成伊壁鸠鲁学派,也称花园学派。伊壁鸠鲁的思想很开放,还主张男女平等,他的学生有妇女也有奴隶,这在古希腊时期可算是个创举。他一直在学校里讲授自己的学说直到去世。后来这所学校成了宣传唯物论和无神论的中心。主要著作有《论自然》、《准则学》、《论生活》等。

伊壁鸠鲁学派

伊壁鸠鲁学派是伊壁鸠鲁所创立的哲学学派,它延续了4个世纪之久。他们认为哲学的任务就在于告诉人们如何达到幸福,而研究自然及其规律乃是达到幸福的前提。其快乐论很有特色:每个人都应自由去寻求和享受人间的幸福和快乐。不同的人对快乐的理解不同。有的人认为肉体享受是快乐,有人认为放荡行为是快乐,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快乐。“我们所谓的快乐,是指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一个人身体健康、灵魂宁静才是最大的快乐。除此之外,此学派还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提出过国家起源说,主张无神论等。

斯多阿学派

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一个哲学学派。约前300年由芝诺在雅典创立。因为他讲学的地方是一个用绘画装饰起来的一侧为墙一侧为柱的有屋顶的柱廊,而希腊人称这种建筑为“斯多阿”,所以他的学派就被称为斯多阿学派。他们曾把哲学比作一个动物,把逻辑学比作骨骼与腱,自然哲学比作有肉的部分,伦理学比为蛋白,自然哲学为蛋黄;也把哲学比作肥沃的田地,逻辑学是围绕田地的篱笆,伦理学是果实,自然哲学则是土壤或果树。他们以是伦理学为自己研究的核心,学派后期更是把哲学演变成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伦理学说。

皮浪的怀疑主义

皮浪(约公元前365~前275)是怀疑论的主要代表,怀疑主义也被称为“皮浪主义”。传说他曾经参加过亚历山大的远征,并与波斯僧侣和印度的婆罗门都有过交往。他一生没有写下什么著作,其学说大部分是由自己的学生整理记录的。他曾主张人无法真正认识世界万物,如我们只能说一样东西呈现为白的或黑的,而不能说它是白的或黑的,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判断。正因为此,皮浪主张对一切事物都采取淡漠无情、无动于衷的态度。

折中主义

折中主义是古罗马时期的普遍的哲学形式。希腊主义和罗马精神的相互影响使得当时的哲学呈现出折中主义的趋势。它的特点是没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只是把各种不同的哲学观点拼凑在一起。它的典型代表就是西塞罗。如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他既主张水是万物的本原,又认为是神用水创造了万物的精神。因此,从他的哲学当中很难看出明显学术倾向。

新柏拉图学派

新柏拉图学派是古希腊罗马哲学史上最后一个比较有影响的学派。著名代表是普罗提诺及波菲利。它不是简单地复活柏拉图的学说,而是将柏拉图的理念论和神秘主义思想结合起来,并吸收了亚里士多德、斯多阿派等希腊哲学的内容,再加上东方宗教哲学所形成的神秘主义哲学。他们全力倾注于神学世界的研究,努力地把宗教信仰和迷信纳入自己的哲学体系。他们一边表现出“回到柏拉图去”的忠实,一边却欣喜若狂地与上帝相结合。

古希腊是西方哲学史的诞生地,西方哲学史上各式各样的思想学说都可以在古希腊哲学中找到自己的起源。随着西方哲学史的发展,古希腊哲学所阐发的各种思想又都有了新的发展和新的特点。

普罗提诺(约204~270)

古罗马唯心主义哲学家,新柏拉图学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出生于埃及。243年他来到了罗马,并建立了一所学校。他深得罗马皇帝的宠爱和信任,成为当时很有名望的哲学家。他提出“太一说”、“流溢说”和灵魂解脱说,认为“太一”即神,是宇宙之本原,从中产生出灵魂,再由灵魂产生物质世界。人生目的是要返回“太一”,为此人的灵魂须从肉体中超脱,在“忘我”、“出神”状态中与“太一”,与神合为一体。主要著作有《九章集》。

◇意大利罗马广场。在公元前7世纪,最初这里只有稀稀落落的原始小屋,后来逐渐形成罗马城内最早的一个市场,到最后才成为罗马帝国的政治中心——罗马广场。

波菲利(233~约305)

古罗马唯心主义哲学家,普罗提诺的学生。叙利亚人。普罗提诺死后,波菲利将普罗提诺的54篇著作编纂成6卷,题名为《九章集》,并附有普罗提诺传记。他在罗马广泛传播新柏拉图主义学说,并成为新柏拉图主义的奠基人之一。他所著《亚里士多德〈范畴篇〉导论》对西欧中世纪哲学和形式逻辑的研究影响很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