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学校应有所作为

 百变鸿儒 2021-04-03

文/王红峰

近些年来,青少年出现心理问题、患抑郁症的比例在不断上升。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今年3月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青少年抑郁检出率为24.6%,其中重度抑郁为7.4%;从小学到高中,随着年级增长,抑郁检出率呈现上升趋势。不少校长坦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亟待引起全社会的关注。(3月31日《半月谈》)

据悉,抑郁症正成为仅次于癌症的人类第二大杀手,全球预计有3.5亿人患病。近年来,大学、中学校园频发因心理障碍引发的悲剧,尤其一些大学生、中学生心理健康反常问题,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有的厌学,有的性格孤僻,还有的做出了一些有背社会常理的反常行为,更有甚者,竟发生了自杀轻生的事件,及时建立有效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并给予有效的心理治疗已成为当务之急。

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它能帮助高等院校辅导员、中学老师及时准确地掌握和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及现状,能直接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学生目前的心理状况,它包括能力差异、个性特点、心理欲求、学习心理等,使学生管理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减少盲目性,提高针对性。它还有助于高等院校辅导员、中学老师及时发现和诊断学生个人或班集体存在的心理障碍与行为困扰。

中学、高等院校在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基础上,应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学、高等院校所有学生的必修课,每学期聘请专业人员进行授课,指导学生科学认识抑郁症,及时寻求专业帮助等。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在于传授心理发展常识、心理保健方法、心理训练技术,其目的在于让学生认识自我、调适自我和发展自我,从而预防心理问题的产生。

学校还要建立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当学生有心理障碍时,随时可以找专家咨询求助。为此,没有建立心理辅导(咨询)室的学校应尽快建立,有心理辅导(咨询)室的学校也要配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切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

当然,塑造中小学生健康心理不能单靠学校教育,还须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形成“合力”。而开办“家长心理健康教育学校”,不失为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