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解字 “清”是由三点水加一个“青”组成 “青”既是声旁也是形旁 是“倩”的省略 表示美丽、漂亮 左边的三点水表示水体透澈漂亮 造字本义:水无杂滓,明丽澄澈 甲骨文▾ ![]() ![]() ![]() ![]() 2、气象 ![]() 清明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节气的清明,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机;节日的清明,是民间寄放情感和慰劳自己的传统日子。 俗语说,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时至清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温度适宜,空气清新,阳光明媚,景色宜人。 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 ![]() 3、传说 ![]() 根据民间传说,春秋时期的晋国公子重耳流亡时被介子推用自己大腿肉做的肉汤救了一命。 后来,介子隐居绵山,晋文公为了逼出介子推,下令烧山。被发现时介子推和母亲已经倒在一棵老柳树下,他留下的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晋文公为纪念介子推,下令将这一天定为“寒食节”。 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于是又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 到了唐代,唐玄宗规定在寒食节扫墓。《新唐书》记载:“开元敕寒食上墓”,这说明唐代已经由官方规定将寒食节定为扫墓的日期。 唐代之后,寒食节逐渐式微,宋元时期,清明节上升到取代寒食节的地位,并融汇了寒食节的禁火、冷食等习俗内容,相传迄今。 ![]() ![]() 4、追念 ![]() 人类最原始的信仰有两种: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天地信仰和祖先信仰产生于早期人类对自然界以及祖先的崇拜。 《史记.礼书》说:“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祭祀祖先则是古人们认为祖先虽死,但灵魂犹在,可以降福祸于子孙,于是他们虔诚地祭祀祖先,以求祖先庇佑。 古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一个国家如果重视祭祀,将使百姓饮水思源,存心仁厚,而不至于为了争夺利益而伤害公义。 冯友兰曾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谁都清楚,祭奠的酒馔“一滴何曾到九泉”,但我们却相信亲人、先祖能够领受我们的情意与祭奠,这种庄重的仪式是一种情感的、诗意的、道德意义上的真实。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面对先人的照片或墓碑,表达浓浓的思念和真诚的敬意,是我们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幸福和动力。 ![]() ![]() 5、古诗 ![]() 诗意,承载着我们对世界万物的细微感受。古代诗人应景写诗,或喜悦,或悲情,或婉约,或豪迈。千种风情,万种愁绪,都寄一诗之中。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宋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清明》 唐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渔翁》 唐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寒食》 唐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夜》 唐 白居易 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 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 《锦瑟》 唐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春日》 宋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苏堤清明即事》 宋 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悼亡诗》 明 王士祯 陌上莺啼细草薰,鱼鳞风皱水成纹。 江南红豆相思苦,岁岁花开一忆君。 《渭城曲》 唐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 ![]() 6、观影 ![]() 在祭奠亲人或祖先时,孩子可能会问到“死亡”的话题。我们不用回避,可以根据孩子年龄和接受能力,适当聊聊。 我们要告诉他们,人总是会死的,但爱生生不息!配合这个禁忌话题,我们推荐一些经典的电影清单。 ![]() 7、读书 ![]() 时间无情,总会带走我们所珍视的人与事;时间亦有情,会把最珍贵的记忆,留在我们心间。 如果孩子恰巧问起:“妈妈,死是什么?”我们不妨展开一场关于生命的共读。下面这些书籍与绘本,或许可以提供借鉴! ![]() 8、食物 ![]() 清明时节吃这5种传统食物,寓意着全家和和美美、团团圆圆,千万不要忘了哦! ① 青团子 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 ② 馓子(sǎn)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曾作诗《馓子》:“纤手搓来玉色匀,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知轻重,压扁佳人缠臂金。” “馓子”为一油炸食品,香脆精美,古时叫“寒具”,深受世人的喜爱。 ③ 鸡蛋 清明吃鸡蛋有两个美好寓意:一是象征着圆圆满满,多子多福,在古代的这个时候,人们会把煮熟的鸡蛋涂上各种颜色,等清明的时候把这些无菜单扔到河里,让五彩蛋顺水而下,下游的人则会打捞出来食用;二是象征着破壳而出,出人头地的意思,清明节扫墓的时候,很多地方都会让孩子们把鸡蛋打碎,寓意着打破蛋壳,出人头地。 ④ 子推馍 “子推馍”,又称老馍馍,类似古代武将的头盔,里面包鸡蛋或红枣,上面有顶子,顶子四周贴面花,面花是面塑的小馍,形状有燕、虫、蛇、兔或文房四宝等。 ⑤ 芥菜饭 清明时节,很多地方都有吃芥菜饭的习俗,芥菜味苦,但营养元素很丰富。清明吃芥菜饭是取其“芥”的谐音,吃看芥菜饭,今年都不会长疥疮。 ![]() ![]() 9、户外运动 ![]() 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妇孺耐不住寒冷,也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于是就定了荡秋千、放风筝、踏青、蹴鞠等户外活动,让大家出来晒晒太阳,活动活动筋骨,增加抵抗力。 ① 荡秋千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 ② 放风筝 每逢清明时节,人们爱放风筝。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③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中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④ 蹴鞠 大诗人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为证:“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蹴鞠,据说这是当代世界如火如荼的足球运动的滥觞,到宋代此项运动更大行其道,《水浒传》曾叙述过破落户高俅因善踢球而发迹的故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