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果金刚代表美国,哥斯拉代表日本,那它俩联手是几个意思?

 苦海无涯回 2021-04-04

我们有个读者很搞笑,他给我解读了一本电影,哥斯拉大战金刚。

这还是头一次,三年来头一次,我还没来得及写影评,倒先拜读了读者的影评。

这个读者脑洞大开,他说,这本电影打着金刚大战哥斯拉的幌子,实际上是金刚和哥斯拉联手去打机械哥斯拉。

机械哥斯拉是什么呢?是电影中一种人造的,能量近乎无限的,集各种怪兽能力于一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升级版哥斯拉。

结果面对新一代最强怪兽,原来的两个老怪兽,联手了。

金刚我们都知道,美国文化的元素之一,哥斯拉呢,是日本文化的元素之一。

现在这俩联手去打机械哥斯拉,几个意思?又或者说,剑指何方?

不得不说,咱们这位读者还真是有点意思,这个脑洞我是没想到。

电影我看了,听他这么说,好像有那么点意思,但确实不明显,确切的说,我是一点痕迹没看出来,全是看了他的分析,事后脑补的。

这也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脑洞,就当分享给大家。

那么除了这个脑洞之外,这位读者问我的一个问题更有趣。

他问,咱们怎么就不能够推出一些普世性的题材,影片,具有全世界影响力的。

如果能做到,那我们也可以把自己的小九九埋在里面,去洗别人的脑嘛。

这个建议很好,我有过切身的体会,所以分享给读者一点自己的思考。

我本人就深受美日文化输出的影响。

比如日漫,日本的游戏,电视剧,奥特曼全系列,哥斯拉全系列。

后来又深受好莱坞的影响,先是录像带,昨天小号提了一嘴的《第一滴血》就是录像带上看的。

我记得电影院里最早放映的是《龙卷风》,比泰坦尼克还早,90年代末开始兴起引入美国大片,每年多少多少部。

最初的时候电影院里都没啥人,10块钱一张票,我记得我看《龙卷风》那次,放映厅里就我一个人。

我年轻的时候特喜欢看电影,电影院里放好莱坞大片,基本上都看过。

所以我最初的时候也是相信他们埋在电影里的所谓“普世文化”。

“普世文化”的套路很简单。一般来说就是一个普通的美国人,啥本事都没有,就剩点价值观了。但这点价值观是无敌的,他就靠这个,拯救了地球,最后功成名就,抱得美人归。

你去看大部分好莱坞电影都是这样,先树立一个人类的威胁,外星人,或者坏蛋,然后诞生一个“美国英雄”,你注意这个英雄通常都是普通人变的,他起初也是个弱者,仅仅是认同美式价值观,然后就可以拯救地球了。

当然这是主线,支线上也会夹杂很多其他方面的小九九。

比如出现动乱的那个地区,人们没有吃的,这些“美国英雄”,不仅拯救,还要给当地分点吃的,也就是所谓的慈善文化嘛。

我工作的第一家企业是美资,话说慈善这件事,确实有这种企业氛围,动不动组个团体,建议大家捐点什么。

大概是什么时候开始不太相信这种忽悠了呢?私底下场合老外BOSS们见多了,就不信了。

这事儿和年龄无关的,和经历关系很大。

我有些老同事,40岁的人了,还是相信外企里那些文化输入的洗脑,因为他一直都在做工程师嘛。

我工作的第五年转型做商务,那种小范围的,关起门的,全是BOSS的活动参与的多了,人自然就变得啥也不信了。

这是很正常的。

我记得很早之前好像写过这个例子。有个外企500强的大BOSS,老外,江湖地位很牛的,我读书的时候,人家就是书上的人物,现在已经退了,在业内历史地位和咱这边的任总是对等的。

这样的大神,我见过他另一面,那种偶像的感觉瞬间就崩了。

比如他私下很坦率的讲过好莱坞的那些电影,他的话翻译一下,大概的意思就是说:天底下哄屌丝的套路,都是一样的。

一个我昔日年轻时,心目中业内神一样的人物,最后告诉我,他是这么看待他们国家电影的。

关于慈善这件事,他的说法也很有意思。如果给翻译翻译,大概是这句话:

做五个亿的生意,赚一个亿的利润,掏出500万做慈善,不是很划算么?为什么要把所有的市场经费都用在商务招待上呢?单一途径效果又不好。

这意思就是说,在他心目中,慈善也只是市场拓展费用的一部分而已。

比如他们集团去我们一个偏僻的省,先捐个几百万给当地贫困的村子。

和当地打好关系,当地也很高兴,可以报道,你看老外不远万里都慕名来捐钱,也是一种工作成绩。关系好了,甲方采购他们的设备,理由就充分,舆论就容易通过。

回头他们卖产品可以赚到更多的利润。

甚至他们被民企抢了市场,还能通过某种途径拿补贴,某些外企到最后反而是靠我们给的补贴混饭吃,这也是很搞笑的。

你看到了,其实都是生意模式。

今天的话可能有点刺耳,有些人如果觉得不是很舒服,就不要往下看了,毕竟太明白了,也没啥意思。

如果你已经接受了上述的这套思维模式,我们接着聊生意。

你注意到了,他们并不是为了推广自己的文化而推广文化,而是首先有的赚,然后顺带可以洗洗你的脑。

商品经济的本质也就这回事。

那么我们如果想要去洗人家的脑,首先就是个选材问题。

《山海经》里有很多神话故事,我们不缺体型巨大的神兽。庄子也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比几十层楼高的哥斯拉大多了。

可是怎么讲好这个故事,怎么让外国人听的津津有味,就很难了。

要知道双方的文化隔阂很多,你看孙悟空这种形象就没有在国外火起来,倒是功夫熊猫火了起来。

可见我们的故事背景素材一旦复杂,别说老外看不懂,咱们自己人没点文化,有时候也看不懂。

所以讲故事这件事本身就不是特别好选材。

那么第二个问题是什么呢?是历史。

美国人之所以成天讲“美国队长”的烂梗,背景是二战的时候他们领导了盟军。

说白了,一个牛逼,可以吹几代人。虽然后来的美国已经沦落成收全世界保护费的,但是曾经做过英雄的那件事,可以继续拿来兜售,有市场认可。

这个方向我们也很难介入,毕竟上一次能够影响到西方,已经是唐朝年间了。

那么就目前而言,我看到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最大的国内的文化元素,是爽文。

你们没看错,就是大家看不起的爽文,这东西真的有全球影响力。

很多白人屌丝非常喜欢这个调调。

一个人屌丝,武功废柴,掉进洞窟,捡到个戒指,里面有个白胡子老头,就像阿拉丁神灯,赋予他力量,从此拽的跟二五八万一样,踏上修行者之路,逆天,成仙,一拳打爆银河系,一念开辟新世界。

这东西很多老外非常沉迷,他们惊叹中国人可以写出这么完美的小说。

为什么这么叫好呢?就像我们认为的平平无奇的糖醋里脊,在国外很火。

我觉得,爽文暗合了好莱坞大片的精髓。

你仔细想一想,好莱坞大片的精髓是什么?人家大BOSS说得对,就是迎合美国屌丝。

一个美国屌丝,弱的一匹,回头穿越到阿凡达人的体内,什么拯救星球,娶酋长的女儿,当国王,从此爽的不要不要的。

你觉得这东西最初的目的是洗你的脑么?不是的。这东西最初就是为了在美国本土兜售给美国屌丝的。

好莱坞大片讲述的就是只要你相信美国价值观,无论多屌丝,换个国家,你都可以娶酋长的女儿。

这么做迎合了美国屌丝的认知,确保了美国本土票房市场,然后才是全球票房,最后才是顺带洗别国的脑。

说穿了,美国屌丝喜欢什么调调,这是第一位的,基础票房嘛。

说到这儿,有人肯定会想,那我们就按照美国屌丝的口味,量身打造爽文影片美国版,卖去美国,挣美刀的同时洗他们脑,不是两全其美?

这个思路牵扯一个问题。

你想这么干,要说服投资人,投资人首先就会问你如何保本。巴菲特第一原则,投资首先要确保不亏,怎么做?

你要保本,就得拿本土市场来做担保,这是人家肯投你的前提。

换句话说,你要忽悠老美,首先得自我忽悠。想要让老美的屌丝掏钱,顺带洗他们,先得让自家的屌丝保本。

这就牵扯本土审核发行的问题。我们影视作品的审核是很严的,你想一想,我们连鬼都不许聊。

这么严的审核下,这事儿在本土就弄不成。

做一个纯美版,万一不叫座,谁敢投;做一个内外双版,限制太多,拍出来就不够爽了。

所以你看到我们特别爽的那些桥段,都只能在抖音上传播,拍不成电影。

很多时候,一个看似美好的想法,真的要变成商业上可操作的案例,中间有很多关卡要过。

文化输出,洗别人脑的同时赚别人钱,这个大方向大家都认可,但是怎么做,有待思考。

我打个比方,就像2000年的时候,大家已经知道电商是个方向,但是并没有找到卖点。

后来去看,淘宝和拼多多很成功,那是因为他们找到了。

你想一想,淘宝卖的是什么?拼多多卖的是什么?

淘宝实际上卖的是一种数据排序,你跑实体店,货比三家要去好多市场,花很多时间和路费,但是淘宝上可以按销量排序,按口碑排序,按价格排序。买个东西可以货比全国。

拼多多实际上卖的是一种“占便宜”的感觉。它弹出一个窗口,9块9,只要9块9哦。也许这东西你都未必需要,但那一刹那,你很难拒绝占便宜这种人类与生俱来的欲望。

你看到了,人家把卖点找到了,才有商务模式的形成。

那么在文化输出这件事上,卖点是什么?这是首先要寻找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