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又清明话传承

 简心素文 2021-04-04

今又清明话传承

闲来无事,打开电脑,想把那些占据大量空间的照片导出来另存。无意中看到一则视频文件夹,名字不详,于是打开来看,方知是我们兄妹为父母立碑纪念的视频资料,顿感自己不孝,连如此重要的东西竟不做标记。

也难怪,因为在母亲故去之后,曾经一度悲伤过度,老公基本不让我碰触与母亲有关的一切记忆,既使是母亲过世下葬存留的视频,到现在为止我还没有再看第二遍。

今天既然碰巧触及,又逢清明来临,便打开来看,谨以此怀念我的至爱双亲。

打开视频,看着一张张熟悉又亲切的面容,听着婉转悠扬沁人心肺的配乐,我又仿佛回到当年仪式中的场景。众乡亲淳朴有加,一大早都赶来灶房里帮着忙活,择菜洗菜切菜,拉风箱烧火,大锅里煮着馄饨,边上的人要用胳膊粗的木棒搅动。大家一边劳动一边拉着家常,间或念一念我父母生前的故事,以此来告诉家父家母,彼此都没有远走,故土在,乡亲就在。

“人生处世常清明,孝亲敬祖不忘宗,生儿育女传后代,代代清明复清明。”听着村子里老年协会委员的祭祀主持词,不由得生出对这方水土这方人的敬意。

相传我家所处的小村,诞生于舜帝时代“芮伯让田”之时,是先祖仰慕芮伯之风,便驻足于“芮之南,河之滨”,在这方水土上繁衍子孙,乐业躬耕,过着民康物阜的安乐日月。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养育了我一代又一代的先祖,而先祖又一代一代传承了我中华民族悠久而优良的村风民风。

诸如我等为父母立碑,老协会成员不计任何报酬帮我们在家中打理典礼上的一切事宜,这对我们身在他乡的儿女是何等的慰籍,对长眠地下的家父母以及先祖又是何等的欣慰。此时此刻,我仿佛理解了那句“叶落归根”“故土难离”词句里饱含的深义。

去坟地之前,在家中要举行“拜祖”仪式,分别由家父母的子侄甥婿、孙儿孙女逐一向父母遗像行祭拜礼。顺序依次是:儿子,儿媳,女儿,女婿,父亲的侄儿女、甥儿女们,母亲的侄儿女、甥儿女们,孙辈们,重孙辈们。尽管仪式上各人叩拜姿势不同,因为动作欠标准或者平时少见引来边上看客们躁动失笑,但程序一个也不能少。

当回放到我的两个小侄孙萌态百出地跪在地上向他们的曾祖父母叩拜时,我还禁不住笑了,真想说一声:父母双亲,看到你们的后人了吗,他们在笑着向二老行礼,你们在天上或者九泉也要“笑纳”呀。

因为是“立碑”,所以到来的众亲朋一并要去到父母的坟茔前,先是礼炮齐放,后是锣鼓齐鸣,再就唢呐齐奏,我们用最强的礼炮鼓乐声告知父母:你们的孝子贤孙来了,你们的众邻乡亲来了,今天儿女们在众乡亲的见证之下,为你们树起这块小碑,以告慰你们在天之灵,他日此碑便是我们的后人探祖寻宗之证物。

揭碑是仪式中最注目的环节,由村子里的支部书记和村长(代表乡亲)、我的一位婶婶(代表长者)以及同我们一道回去的好友(代表我们夫妇单位)共同揭碑。

当那一块蒙住墓碑的红绸被四个人缓缓揭开之时,呈现出大大的居于正中的父母名字,主持人再一次上前宣读长兄为父母亲起草的碑文,碑文除记录生平之外,言语不多,词藻朴素,一如父母在世的品德及为人。

接下来就是我们兄妹对碑体的拂拭,谓之“拂尘”,然后烧纸上香,为坟丘掷垫新土。在这一系列的环节进行之时,边上是乡间艺人不停放歌的乡音小调。

当全部仪式进行完毕,我们兄妹再一次跪地向父母告别……

转眼间,立碑完成到今天,又过了六个年头。因为我们村子“风俗”的关系,我便再没有去过父母的坟上,一切都交给留在家乡守候父母的兄长。听家嫂说过,她每次到坟地里劳作,都带着一部收音机,播放母亲生前最爱听的“秦腔”“眉户”戏剧,而且每次都要向父母报声“到”告声“别”……

说也出奇,看完视频,我竟没有多少悲痛。或许是年龄又长了许多,或许是释然了对二老的思念,或许是认为已然完成了一份使命,或许是想着对子孙的传承正在进行,总之,心境平和,无喜无悲。

于是,我用鼠标轻轻地拖动刚刚看完的视频文件,转移至我另一块移动硬盘里,就让它如我正在翻阅的小村《村志》一样,款款地安放于那里吧。

 写于2017年3月23日。

作者:又一村

◆又一村【简心诗苑】北国之春——青松子沈梦园又一村诗词七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