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秦中药——鸢尾

 陕西诚林 2021-04-04
【别名】

乌园(《别录》),乌鸢(《纲目》),扁竹(《植物名实图考》),蓝蝴蝶(《广州植物志》),亦利麻(《广西中兽医药植》),扇把草(《民间常用草药汇编》),土知母(《四川中药志》),冷水丹、蛤蟆跳缺(江西《中草药学》),铁扁担(苏医《中草药手册》)。

【出处】

《本经》

1.《唐本草》:鸢尾,叶似射干而阔短,不抽长茎,花紫碧色,根似高良姜,皮黄肉白。有小毒,嚼之戟人咽喉,与射干全别。人家亦种,所在有之,射干花红,抽茎长,根黄有臼。

2.《蜀本草》:此草叶名鸢尾,根名鸢头,亦谓之鸢根。

3.《本草图经》:鸢尾布地而生,叶扁,阔于射干。今在处有,大类蛮姜也。

【药用部位】

鸢尾科鸢尾属植物鸢尾Iris tectorum Maxim.的根状茎。

【采收和储藏】

全年可采,挖出根状茎,除去茎叶及须根,洗净,切碎鲜用,或晒干,切段备用。

【性味】

苦、辛,平。有小毒。

①《本经》:"味苦,平。"

②《别录》:"有毒。"

③《贵阳民间药草》:"辛,寒,微毒。"

【功能主治】

消积,破瘀,行水,解毒。治食滞胀满,症瘕积聚,臌胀,肿毒,痔瘘,跌打损伤。

①《本经》:"主破症瘕积聚,去水,下三虫。"

②《别录》:"疗头眩。"

③《贵州民间方药集》:"治臌胀病。"

④《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疗痔疮及狂犬病。"

⑤《中国药植图鉴》:"敷肿毒。"

⑥江西《中草药学》:"通便泄热,活血法瘀。"

【用法用量】

内服:内服:煎汤,6-15g;或绞汁,或研末。外用适量,鲜根状茎捣烂外敷,或干品研末敷患处。

【注意】

体虚者慎服。

【附方】

①治食积饱胀:土知母一钱。研细,用白开水或兑酒吞服。(《贵阳民间药草》)

②治喉症、食积、血积:鸢尾根一至三钱。煎服。(江西《中草药学》)

③治水道不通:扁竹根(水边生,紫花者为佳)研自然汁一盏服,通即止药。不可便服补药。(《普济方》)

④治跌打损伤:鸢尾根一至三钱。研末或磨汁,冷水送服,故又名"冷水丹"。(江西《中草药学》)

【各家论述】

1.《神农本草经》:主破症瘕积聚,去水,下三虫。

2.《名医别录》:疗头眩。

3.《贵州民间方药集》:治臌胀病。

4.《民间常用草药汇编》:疗痔疮及狂犬病。

5.《中国药植图鉴》:敷肿毒。

6.江西《中草药学》:通便泄热,活血祛瘀。

【备注】

1、消食化积鸢尾辛苦,辛能散,苦能泄,入脾胃二经,故能消食化积。常用于食滞胀满。本病多因暴饮暴食,或恣食肥甘厚腻辛辣之品,伤及脾胃,食滞内停,以致脾胃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调所致。症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恶食,暖腐吞酸,或痛而欲泻,泻后痛减,面黄肌廋,夜卧不安,小便黄短,大便秘结,舌苔腻,脉滑实,可用本品,消食化积,使积去食消,脾胃得和,诸证自解如《贵阳民间药草》所述鸢尾“治食积饱胀。”

2、活血祛瘀鸢尾辛苦,入肝脾经,则入血分,《神农本草经》载:“主破瘕积聚。”故有活血祛瘀之功效。

3、行水消肿 《神农本草经》载:鸢尾“去水”。《贵州民间方药集》则载:“治臌胀痛”。故有行水消肿之功效。若因瘀血阻于肝脾脉络之中,隧道不通,致水内聚,而发臌胀病。症见腹大坚满,脉络怒张,胁腹刺痛,面色黯黑,面颈胸臂有血痣,呈丝纹状,手掌赤痕,唇色紫褐,口渴,饮水不能下,大便色黑,舌质紫红或有紫斑,脉细涩或芤。可用本品,活血化瘀,行水消肿。

4、清热解毒,本品辛苦,性寒,苦寒泄火,入血分,则凉血解毒。《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曰:鸢尾“疗痔疮及狂犬病。”《中国药植图鉴》则曰:“敷肿毒。”故近代用本品治痔疮,肿毒。痔疮多因久坐,负重,妊娠,或因饮食不节,过食厚味致肠胃受伤,或长期便秘,以致湿热内生,气血不调,经络阻滞,瘀血浊气下注而成。有外痔,内痔之分。均可用本品,清热泄火,凉血解毒治之。

5、平肝止眩,鸢尾辛苦寒,入肝经,《名医别录》载:“疗头眩。”故有平肝止眩之功。若因长期忧郁恼怒,气郁化火,使肝阴暗耗,风阳升动,上扰清空,发为眩晕。症见眩晕耳鸣,头痛且胀,因烦劳或恼怒而加剧,面有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可用本品,清泄肝火,平肝止眩。

仙女都在看
点点点,赞和在看都在这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