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育哲学初稿》北师大黄济(1981)

 无影之风 2021-04-04

                                                     第一章           绪论

教育哲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坚持党性与科学性的统一,批判与继承相结合,理论与实际一致。

教育哲学研究的方法:

1、历史法。对教育哲学每个问题的研究,都应放到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从其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中进行考察,才能说清其实质和来龙去脉。坚持历史的方法,要求我们要全面地、发展地看待一切教育思想和流派,既把握它的历史渊源,又看到它的发展变化。

2、比较法。一般地又可分为类比和对比,前者用来揭示事物的异同,后者则用来区分事物的质的区别。在对比中,又可分为反正对比(把相反的同一属性进行比较)、近似对比(把近似的同一属性进行比较)、程度对比(把同一属性进行数量的比较)。在应用比较法时,经常要用到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深绎等思维形式。

3、抽象法。历史法、比较法,是从“感性的具体”上升到科学的抽象,达到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抽象的规定”。抽象的思维过程还需再进一步由“抽象的规定”上升到“思维中的具体”。马克思指出:“具体之所以具体,因为它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因而是多样性的统一。因此它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表现为结果,而不是表现为起点,虽然它在思维中表现为综合的过程,表现为结果,而不是表现为起点,虽然它是现实中的起点,因而也是直观和表象的起点。在每一第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而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抽象思维的过程,既包括了从具体到一般,又包括了从一般到具体,只有把这两个过程很好地结合起来,才算是实现了科学抽象的全过程。在教育哲学中,对某一问题的研究,先把命题研究清楚,把握实质,然后再从这个“一般”出发,深入到它在教育中的各个命题,研究其不同派别中的具体表现。理论思维的重要,不但体现在由具体到一般的过程,更为重要的是体现由一般到具体(既思维中的具体)的过程中

4、批判法。批判法不但包括评价、扬弃,也包含吸收、继承。

第二章  教育的社会职能

教育的本质,就是培养人、造就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的本质,究竟决定于社会的需要,还是决定于人的发展,目前还悬而未解。

在中国,最早把“教育”二字用在一起的是孟子,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孟子尽心上》)。按照《说文》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教育为生产劳动服务,为社会生活服务,这是教育的两大社会职能,也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一社会的基本矛盾在教育中的反映。

第四章  教育目的论

     夸美纽斯认为:教育在发展健全的个人;洛克认为:教育的目的在完成健全精神与健全身体;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要“养成正当的习惯”;裴斯塔洛齐认为:教育在使人的各项能力得到自然的、进步的与均衡的发展;斯宾塞认为:教育的任务在使准备其完备生活;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就是人的经验的不断的继续改造,从而提出教育无目的的主张。

教育目的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

马克思主义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一个全面发展的人的基本特征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唯一的方法是实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全面发展的概念中,不仅不排斥每个人的个性发展,而且是以各个人的自由发展为条件的。正如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所说的那样,共产主义社会是“个人的独创和自由发展不再是一句空话的唯一社会。”全面发展的概念也是发展的。

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提出了“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中央提出的教育方针,贯彻了此方针,正确解释了“全面发展的涵意。”此教育方针的提出,其背景一是对劳动尤其是农业劳动的歧视;二是国际上发生匈牙利事件 ,国内也出现少数学生闹事、罢课、游行等。在这种形势下,毛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知识分子问题”中,特别是为了解决青年学生中的问题,提出这个教育方针。他一方面批评了忽视政治的问题,指出当时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出现的一些偏向,“在一些人的眼中,好象什么政治,什么祖国的前途,人类的理想,都没有关心的必要。好象马克思主义行时的一阵,现在就不那么行时了。”因而提出针对这种情况,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青年学生除了学习专业以外,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并强调指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另一方面批评了脱离生产劳动的问题。

第五章  知识论和教学

价值判断就是意义判断。

什么是知识?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的总结,也可以说是各种事实及其概括的体系。知识的范围,就其大者而言,毛在《整顿党的作风》中指出:自从有阶级的社会存在以来,世界上的知识只有两门,一门叫做生产斗争的知识,一门叫做阶级斗争的知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就是这两门知识的结晶,哲学则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马克思主义者把科学知识看作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

第六章  道德论和道德教育

此点是解决“善”的问题。

早期中外均从上帝或神处寻找道德的依据,假借天命来说话。孔子“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董仲舒“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

道德哲学两年派别:一是理性主义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康德为代表,他提出所谓“纯粹理性”“善良意志”“绝对命令”等主张,是典型的先验论的道德观。从康德“善良意志”“绝对命令”出发,在教育上则强调受教育者要服从纪律,以纪律来限制行动,使欲望服从理性,是养成品格的基础。他认为善良存在于意志,因而意志训练比之习惯养成更为重要。二是功利主义道德哲学和道德教育。边沁和密尔的功利主义道德哲学为代表,这种道德哲学也称为快乐主义。三是实用主义道德哲学,如杜威为代表。

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具有历史性、阶级性、继承性

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是知识、情感、意志和行为几个方面的发展。最主要是的知与行,但还要有情感、意志中间的桥梁。比如认知要成为信念,就离不开情感的作用;行为要成为习惯,没有意志的作用就达不到目的。因此,把思想品德教育的经验,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是很贴切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