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因为学习便成为人,不学习则仍是低等动物

 萌眼观看世界 2021-04-04

经常看到这样的观点,如人类是最聪明的动物,人类是智商最高的生物之类,然而事实却并不是如此——人类并不是地球上智商最高的生物。

已经有许多的研究证明了这个事实,人类并不是智商最高的动物。在许多的测试中,动物们可以轻松地打败人类。如2005年,伦敦动物园举办过一个展览,将志愿者关进猴山,体验一下动物的感觉。实验结果证明,在那样一个环境里,人比猴子聪明不了多少。

人类在许多方面都比不过许多动物,如体能、生命力、肌肉、运动、智力、灵敏等等,许多动物都强过人类很多,甚至是许多倍!

也许有人会找出各种各样的借口说这些测试并不能证明智商等等,那只能说明他们在逃避,不敢面对而已。

许多动物们的初始智慧都比人类的初始智慧要高!如鲸在出生几分钟内就能学会游泳、长颈鹿出生十多分钟就能学会奔跑、章鱼出生后就能学会开瓶盖等等。

但人类有一项能力是其他所有动物都了不具备的,也正是这种能力让“人”成为了人、让人类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成为了地球上物的主宰——那就是记录和学习的能力。

人类并不是唯一会制造和使用工具的动物!如大猩猩会折小棍去抠蚂蚁洞,让蚂蚁沿着木棍爬入它的嘴里,诸如此类的简单的制造和使用工具等等,但是大猩猩再聪明也不会试图使用大一点的木棍去攻击对手、不会在木棍上装上尖锐的石头来增加伤害。

有这样一个寓言小故事,时间回溯到十万年前的一个小村庄里:

一只狗(狼)出生了。

长大后,它开始寻找食物。

吃了一些野菜。

有一天,发生了一场森林大火。那只狗跑了。

火势平息后,那只狗回来了。蔬菜在森林大火中煮熟。

它发现它们更美味,营养丰富,并一直在吃它们。几天后,其中一些细菌含量很高。

那只狗吃了它,慢慢地死了。

几个月后,又有了一只狗。

长大后,它开始寻找食物。

吃了一些野菜。

有一天,发生了一场森林大火。那只狗跑了。

火势平息后,那只狗回来了。蔬菜在森林大火中煮熟。

它发现它们更美味,营养丰富,并一直在吃它们。几天后,其中一些细菌含量很高。

那只狗吃了它,慢慢地死了。

几个月后,又有另外一只狗......

重复相同的循环。

现在,一个人是在同一时间出生的。

长大后,他去寻找食物。

他吃了一些野菜。

有一天,发生了一场森林大火。他逃跑了。

大火熄灭后,他回来了。蔬菜在森林大火中煮熟。

他发现它们更美味,于是不断食用它们。几天后,其中一些细菌含量很高。

他吃了它然后慢慢死了。

但是,

在他去世之前,他打了一个结(泥板上刻了图画、石头上画了画等等),描述了所有这些事情,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本书的第一章!

因此,当下一个人出生后,他已经知道火是什么样子,森林大火到来时会发生什么,煮熟的食物如何使他长时间不饿等等。

因此,他的寿命更长!在他“加班”期间,他开始收集更多的东西,如枯叶、植物、石头、水、动物粪便等一切可能的东西。

当大火再次来临时,他做好了准备。他把这一切都抛向了大火。也许他死亡了,也许他又逃跑了(后来又死了)。但是没关系,他的去世已经为人类第一本书续写了第二章——枯叶会让火势更大,动物粪便会缓慢燃烧、水可以扑灭火等等。

当第三个人“阅读”了前面两章之后,他可能会发现风将树木推向了火苗,燃烧的烟雾又让火焰变得更加剧烈、树木之间不断的摩擦产生了火焰等等。于是他可能会用两根干燥的棍子相互击打(相互摩擦、相互钻孔等等),然后,他看到了什么?嘿,有火!

在他之后的可能发现有些石头互相击打也可能有会火花、在干燥的枯叶中更容易着火等等,于是打火石、火折子、火柴、打火机等等,一代代人之间的记忆成就了现在的我们。

将上文中的狗换成其他物种都会得到同样的结局——因为它们不会记录、不会“阅读”、不会把前辈们的经验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

所以哪怕经过了十万年的演变,猴子仍然是猴子、狗仍然只能是狗。哪怕在进化过程中,它们的外形发生了各种各样的变化,但是仍然无法挣脱“被统治”的地位。

因此,区分人与动物之间的最大区别还是因为:人会记录知识与学习知识,而动物不会!人类可以不是智商最高的物种,但是人类能够通过不断总结前人经验和教训、不断在这些经验和教训上发展出自己新的智慧,使自己成为智慧最高等的人类!

正是在这种不断学习中、不断地站在更高一级的巨人肩膀上,让现在的我们可以登上跨越山海、登上月球,在不久的将来,让我们的后人可以登上火星、走出太阳系。

人类不是最聪明的生物,但人类可以通过学习让自己变得更聪明!而那些不知道学习的低等动物(如猩猩)仍然在重复着使用木棍抠蚂蚁。

所以,现在您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了吗?

转发或收藏以备不时之需哦!如果您有任何想法或意见,都可以在下方的评论区中告诉我们。

都看到这里了,就顺手帮忙点个赞吧,不胜感激!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