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今中外】为啥说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八岁孩童智答一句话

 老沔城人 2021-04-04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古今中外】


为啥说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
八岁孩童智答一句话



    历史上有很多劝学的例子,譬如初唐时韩愈写给李氏子蟠的《师说》,便是经典的劝学名篇。不仅被收录进如今的课本,里面一句“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至今流传。

    同样,还有孔子在论语里的劝学名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及孙权劝学吕蒙的“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由此可见,在古人眼里,学习一直是一件伴随终生的事。

    而在诸多劝学大师里,最著名的还得是朱熹。作为南宋时期儒学的集大成者,朱熹还是一位远近闻名的教育大家。多年教育生涯下来,朱熹旗下的弟子可谓无数,历史上公认的教育泰斗是孔子,而朱熹也是后世唯一一个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的教育家。

    关于朱熹劝学的例子,历史上不胜枚举。他曾写过一首专门的《劝学诗》,诗中那句“少年易学老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如今可谓是家喻户晓。据说,这首诗乃是朱熹年老时散步到一所学堂所作。

    当时正值秋日,他见梧桐落叶纷飞,又忽而看到一群孩童在教室外嬉戏玩耍,故有感而发。旨在劝诫那些年轻人珍惜宝贵的学习时间,不要等老了后悔。

    而除了《劝学诗》外,朱熹还曾有一个劝学故事至今被人津津乐道。

    相传公元1190年那会,时年61岁的朱熹在漳州开了一个名为寒泉社的讲堂,专门给普罗大众讲授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台下的学生除了书生外,还有闲来无事的农民,以及放牛娃等等。

    朱熹为了让儒学思想更好地走进千家万户,还特意用最接地气的俗语讲解起了课程。就在朱熹还在讲台上高谈论阔之时,突然学堂外面走过一位妙龄女子,其提着一个竹篮,走起路来婀娜多姿。

    由于学堂里都是一些男学生,不免引起他们目光流转。而朱熹定睛一看,好家伙,课堂上基本半数以上的学生都被这名女子吸引过去了。于是,突然一个念头在朱熹脑海里冒了出来。他停下授课,径直叫住了那名女子。

    出于对理学大师的尊敬,女子停下了脚步。而朱熹将她迎进学堂后,笑着问了在座学生一个看似很无聊的问题,即“这个女子要去做甚?”

    众人也被这个问题搞糊涂了,看这女人手里拿着个竹篮,显然是去要买东西的,于是便齐声回应。而女子看到众人对自己评头论足,也赶忙附和道:“我是去买东西的。”没想,朱熹却醉翁之意不在酒,他又接着问了句:“那为什么是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呢?”

    这个问题放到现在,相信也有很多人答不上来。更别提千年前的古人了,众人也是面面相觑,一筹莫展。朱熹也借机讲起了劝学的大道理,他直言:“做学问,做得不是书本,做的是心,处处留心处,处处有学问,时时不守心,学问自枉然”。

    此时众人才反应过来,朱熹是在借这位女子来劝学那些因为一点风吹草动走神的学生,做学问要是这种态度可使不得。

    当然,相信大家也对朱熹这个问题的答案十分好奇,为何自古以来都是叫“买东西”而不是“买南北”呢?其实,在朱熹说完大道理后,学堂上一位八岁的神童给出了答案,他说:“我知道,五行里东木西金,南火北水,婢女拿的是篮子,只能装得下木金,但盛不了水火,所以只能买东西,而不能买南北。”

    朱熹也是点了点头,对这位八岁神童的回答赞不绝口。其实,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止五行说这一种,还有一个说法是基于方位的发展演变而来。

    南开大学学者曾指出,“东西”一开始确实是指方位,由于辨识方位是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后来便派生出了“不知东西”这一成语来专门指代那些出于蛮荒状态的文明,以及目不识丁的孩子和精神失常之人,讽刺这些人连最基本的生活技能都不会。

    而在这种语境下,“东西”便逐渐增添上“简单事物”的概念。越来越多的人将跟辨识方位同等基本的生活中的物品也包含进了“东西”一词的意思中。久而久之,“东西”便成了直到一切简单事物的代名词。再演变到今天,“东西”便完全成了所有事物的代指。

    除此之外,“东西”的词源还有一个说法,是基于“东市西市”的传统。在唐朝那会都城长安的城市格局里,东边和西边是最大的两个集市。当时甚至有“东行买贱,西行买贵”的说法,而这两个集市也基本上就囊括了所有收入人群。所以,古们常说去东市西市买东西,久而久之便演变成了“买东西”。

    不管“东西”一词如何而来,朱熹说教劝学的目的是达到了。而从“东西”一词不难看出生活处处皆学问,正因为如此,“活到老学到老”这句箴言才显得无比真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