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中药药性——栀子 栀子【别名】山栀子,林兰,山栀,木丹,卮子,支子,黄栀子,越桃,枝子,山黄栀,山枝子,黑山栀,炒栀子, 【归经】寒,苦。归心、肺、胃、三焦经。沉。 【分类】儿科常用药 【功能主治】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用于热病心烦,郁闷,躁扰不宁,湿热郁结,黄疸,小便短赤,实热、热毒所致的吐血,衄血,尿血,痈疮,目赤肿痛,火毒疮疡,疖肿。外用扭挫伤痛。焦栀子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吐衄,尿血,崩漏。 【用法用量】 煎服,6-9克,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清上焦郁热,用慢火炒黑;清三焦实火,生用;炒焦止血。栀子苦寒损胃,凡脾虚便溏,胃寒痛,以及吐血、衄血之不属火气上逆者,均不宜用。 【来源产地】 为茜草科常绿灌木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成熟果实。产我国长江以南各省,秋冬采收。生用、炒焦或炒炭用。 【其它资料】 《本经》:“栀子,味苦寒。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炮,皶鼻,白赖,赤癞,创疡。一名木丹。生川谷。” 《别录》:“疗心中烦闷。” 《药性本草》:“解五种黄病。” 《本草衍义补遗》:“治上焦中焦连壳用;下焦去壳,洗去黄浆,炒用;治血病炒黑用。” 具有凉肺,凉大肠,凉脾,凉心,凉小肠,凉三焦,泻心包,凉心包,凉胃功效。 栀子Zhizi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功能主治】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焦栀子: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崩漏。 【用法用量】煎服,6~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本品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备注】栀子入药,除果实全体入药外,还有果皮、种子分开用者。栀子皮(果皮)偏于达表而去肌肤之热;栀子仁(种子)偏于走里而清内热。生栀子走气分而泻火,焦栀子入血分而止血。 《栀子》唐·杜甫 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 于身色有用,与道气相和。 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 无情移得汝,贵在映江波。 聪慧的园艺师们在很久以前就将山上的野栀子通过人工培育,衍生出了好多的重瓣品种供人观赏。不过,待到秋霜凝重,依然能够傲立枝头与春争红的大概唯有野生栀子了。今天,药师就向你介绍一下栀子的药用功效。 栀子,本地人习称黄栀子、山栀子,农村有一个验方,每当关节扭伤肿痛的时候,就会去弄一些黄栀子,将其捣碎后用黄酒调敷在受伤部位,不几日,即可消肿痊愈。小时候,每年深秋季节,大家都会到山上去采摘栀子,卖与药材收购站,如今,随着就业赚钱机会的增多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几乎已经看不到此情形了。 栀子,属于茜草科的灌木植物,广泛分布于黄河以南地域的丘陵、山坡的灌丛或林中,主产江西、浙江、河南、湖北、湖南,9-11月待果实成熟变红黄色时,即可采摘入药。栀子是一味传统中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即将栀子记载入药。 栀子,其性苦寒,归心、肺、三焦经,属于清热泻火药范畴,中医理论中,其可清泻上中下三焦实热之火,还可清利下焦湿热,并可入血分凉血止血。与黄芩、黄连、黄柏(合称“四黄”)配伍组成黄连解毒汤可治三焦火毒症。其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生用走气分清热泻火,炒炭后入血分凉血止血,外用消肿止痛。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热病心烦、躁扰不宁;湿热黄疸;淋症涩痛;血热吐血衄血(鼻子出血);目赤肿痛;热毒疮疡;外用治疗扭挫伤痛。正可谓一味神药。由于其苦寒易伤胃,故脾虚便溏者慎用。 来源:安吉县中医院 清热药——清热泻火药(淡竹叶、鸭跖草、栀子) 淡竹叶
鸭跖草
栀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