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常用中药药性——栀子

 图书 馆员 2021-04-05

常用中药药性——栀子

栀子

【别名】山栀子,林兰,山栀,木丹,卮子,支子,黄栀子,越桃,枝子,山黄栀,山枝子,黑山栀,炒栀子,

【归经】寒,苦。归心、肺、胃、三焦经。沉。

【分类】儿科常用药

【功能主治】

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用于热病心烦,郁闷,躁扰不宁,湿热郁结,黄疸,小便短赤,实热、热毒所致的吐血,衄血,尿血,痈疮,目赤肿痛,火毒疮疡,疖肿。外用扭挫伤痛。焦栀子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吐衄,尿血,崩漏。

【用法用量】

煎服,6-9克,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清上焦郁热,用慢火炒黑;清三焦实火,生用;炒焦止血。栀子苦寒损胃,凡脾虚便溏,胃寒痛,以及吐血、衄血之不属火气上逆者,均不宜用。

【来源产地】

为茜草科常绿灌木植物栀子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的成熟果实。产我国长江以南各省,秋冬采收。生用、炒焦或炒炭用。

【其它资料】

《本经》:“栀子,味苦寒。主五内邪气,胃中热气面赤,酒炮,皶鼻,白赖,赤癞,创疡。一名木丹。生川谷。”

《别录》:“疗心中烦闷。”

《药性本草》:“解五种黄病。”

《本草衍义补遗》:“治上焦中焦连壳用;下焦去壳,洗去黄浆,炒用;治血病炒黑用。”

具有凉肺,凉大肠,凉脾,凉心,凉小肠,凉三焦,泻心包,凉心包,凉胃功效。

栀子Zhizi 

【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功能主治】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用于热病心烦,湿热黄疸,淋证涩痛,血热吐衄,目赤肿痛,火毒疮疡;外治扭挫伤痛。焦栀子:凉血止血。用于血热吐血,衄血,尿血,崩漏。

【用法用量】煎服,6~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 

【注意事项】本品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不宜用。 

【备注】栀子入药,除果实全体入药外,还有果皮、种子分开用者。栀子皮(果皮)偏于达表而去肌肤之热;栀子仁(种子)偏于走里而清内热。生栀子走气分而泻火,焦栀子入血分而止血。 

《栀子》

唐·杜甫

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

于身色有用,与道气相和。

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

无情移得汝,贵在映江波。

聪慧的园艺师们在很久以前就将山上的野栀子通过人工培育,衍生出了好多的重瓣品种供人观赏。不过,待到秋霜凝重,依然能够傲立枝头与春争红的大概唯有野生栀子了。今天,药师就向你介绍一下栀子的药用功效。

      栀子,本地人习称黄栀子、山栀子,农村有一个验方,每当关节扭伤肿痛的时候,就会去弄一些黄栀子,将其捣碎后用黄酒调敷在受伤部位,不几日,即可消肿痊愈。小时候,每年深秋季节,大家都会到山上去采摘栀子,卖与药材收购站,如今,随着就业赚钱机会的增多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几乎已经看不到此情形了。

       栀子,属于茜草科的灌木植物,广泛分布于黄河以南地域的丘陵、山坡的灌丛或林中,主产江西、浙江、河南、湖北、湖南,9-11月待果实成熟变红黄色时,即可采摘入药。栀子是一味传统中药,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即将栀子记载入药。

     栀子,其性苦寒,归心、肺、三焦经,属于清热泻火药范畴,中医理论中,其可清泻上中下三焦实热之火,还可清利下焦湿热,并可入血分凉血止血。与黄芩、黄连、黄柏(合称“四黄”)配伍组成黄连解毒汤可治三焦火毒症。其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生用走气分清热泻火,炒炭后入血分凉血止血,外用消肿止痛。临床上常用于治疗:热病心烦、躁扰不宁;湿热黄疸;淋症涩痛;血热吐血衄血(鼻子出血);目赤肿痛;热毒疮疡;外用治疗扭挫伤痛。正可谓一味神药。由于其苦寒易伤胃,故脾虚便溏者慎用。

来源:安吉县中医院

清热药——清热泻火药(淡竹叶、鸭跖草、栀子)

淡竹叶

清热药——清热泻火药(淡竹叶、鸭跖草、栀子)

  • 药性:甘、淡,寒。归肺、胃、小肠经。

  • 功效:清热泻火,解毒,利水消肿。

  • 应用主治

  1. 热病烦渴:本品入心经能清心火以除烦,入胃经能泻胃火以止渴。用治热病伤津,心烦口渴,常配伍石膏、知母、芦根等药。

  2. 口舌生疮,小便短赤涩痛:本品性寒能清心降火,甘淡能渗湿利尿。用治心火上炎之口舌生疮,或心火下移小肠之小便短赤涩痛,常与木通、滑石、灯心草等同用。

  • 用法用量:煎服,6~10g。

  • 使用注意:阴虚火旺、骨蒸潮热者不宜使用。


鸭跖草

清热药——清热泻火药(淡竹叶、鸭跖草、栀子)

  • 药性:甘、淡,寒。归肺、胃、小肠经。

  • 功效:清热泻火,解毒,利水消肿。

  • 应用主治

  1. 热病烦渴,风热感冒:本品功能清热泻火。治热入气分,高热烦渴,可与石膏、知母、芦根等同用,以加强清热泻火作用。治风热感冒,常与金银花、薄荷、菊花等同用,以加强疏散风热之功。

  2. 咽喉肿痛,痈肿疔毒:本品能清热解毒利咽,治咽喉肿痛,常与板蓝根、玄参、山豆根等同用;治痈肿疔毒,常与紫花地丁、野菊花、蒲公英等同用,或以鲜品捣烂外敷。

  3. 水肿尿少,热淋涩痛:本品既能淡渗利水以消肿,又能清泄湿热以通淋,治疗湿热水肿尿少,小便淋沥涩痛,可与车前草、木通、白茅根等药同用。

  • 用法用量:煎服,15~30g。外用适量。

  • 使用注意:脾胃虚弱者用量宜小。


栀子

清热药——清热泻火药(淡竹叶、鸭跖草、栀子)

  • 药性:苦,寒。归心、肺、三焦经。

  • 功效: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

  • 应用主治

  1. 热病烦闷:本品味苦性寒清降,能清泻三焦火邪,泻心火而除烦,为治热病心烦,躁扰不宁之要药,常与淡豆豉同用,如:栀子豉汤;治热病火毒炽盛,三焦俱热而见高热烦渴,神昏谵语者,常与黄芩、黄连、黄柏等同用,如:黄连解毒汤。

  2. 湿热黄疸:本品苦能燥湿,寒能清热,善于清利下焦肝胆湿热,治肝阳湿热之黄疸,常与茵陈、大黄等同用,如:茵陈蒿汤。

  3. 淋证涩痛:本品能清下焦湿热,清热凉血,利尿通淋,治血淋、热淋涩痛,常与滑石、车前子、木通等同用,如:八正散。

  4. 血热吐衄:本品能清热凉血以止血,故可用治血热妄行的多种出血。治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者,常与白茅根、大黄、侧柏叶等同用,如:十灰散;治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者。常与黄芩、黄连、黄柏等同用,如:黄连解毒汤。

  5. 目赤肿痛:本品能泻火解毒,清肝胆火以明目,治肝胆火热上攻之目赤肿痛,常与黄连、龙胆草、夏枯草等药配伍。

  6. 热毒疮疡:本品能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治热毒疮疡,红肿热痛者,常与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等同用。

  7. 扭挫伤痛:本品外用消肿止痛,用治扭挫伤痛,可用生栀子粉与黄酒调成糊状,外敷患处。

  • 用法用量:煎服,6~10g。外用生品适量,研末调敷,生栀子走气分而清热泻火,焦栀子及栀子炭入血分而凉血止血。又传统认为,栀子皮(果皮)偏于达表而去肌肤之热,栀子仁(种子)偏于走里而清里热。

  •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脾虚便溏者慎用。

  • 一味中药,通泻三焦,上清心肺之火,中泻...

    (1)性寒,味苦。归心经、肺经、三焦经。

  • (2)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外用消肿止痛。属清热药分类下的清热泻火药。

  • (3)用治温病热郁心胸,心烦、郁闷、躁扰不宁、睡眠不安;肝胆湿热郁结、黄疸、发热、小便短赤;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尿血、跌打损伤、烫伤、烧伤等。

  • (4)因本品苦寒,不宜久服,凡脾胃虚寒便汤者慎服。

  • (5) 栀子“质轻扬”——升可散上焦之伏火;

  • 栀子“性屈曲”——可泄下焦之邪火,居于中焦则可清泻中焦湿热。

  • (6)配伍应用:

  • ①血淋涩痛——生栀子、滑石

  • ②小便不通——栀子仁、盐花、大蒜(外用)

  • ③热水肿——栀子、木香、白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