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耿宝昌:永不外传万历五彩五大鉴定细节特征

 你我入画 2021-04-05

图片

图片

图片

明代的瓷器,前期最重青花,后期最重五彩。何以为之?从洪武到天顺,基本上以青花瓷为官窑大宗制品。而从成化开始,颇重青花间装五色,也就是后来人俗称的斗彩。中间的弘治正德没什么创新,到嘉靖开始,官窑最重五彩。

图片

明代历史上早期有洪武海禁,片帆不准下海。永乐时期郑和下西洋,全为官府行为,民间依然不许与海外贸易。直到隆庆开关,才重新打开了闭关锁国的大门。现在说的倭寇,一半是日本海盗,一半乃是海边的渔民下海为盗。由于禁止了和倭国的商贸往来,所以倭人铤而走险,开始是走私,后来是武装走私,再后来就变成专业海盗,倭寇的来历大致如此。

图片

五彩瓷器的流行,使得瓷器世界仿佛从黑白世界走向了彩色世界,打破了明初永宣以来纯用青花一统天下的瓷器模式。一方面,是由于万历时期进口的回青料已绝,皇帝怠政,大臣们无力再对以进贡为名的西域小国进行高额回馈,远人不至。再一方面,明末由于隆庆皇帝放开海禁,大量白银以贸易的形式流到中国,繁荣富庶的经济使得明晚期以文人为代表的上层民众,奢侈心大起,竞相造园起屋,从明初的简朴到晚明的奢靡。五彩瓷器的绿肥红瘦恰好代表了整个社会对审美的改变,从而取代了青花,成为当时最流行的色彩。

图片

万历五彩瓷器,其实应该称为青花五彩,当时称为青花间装五色。这种瓷器的制作难度和工艺复杂程度远高于纯粹的釉下彩或釉上彩,属于二次烧成的作品。由于当时没有发明釉上蓝彩,一律以釉下青花代表蓝色,所以在彩绘上需要二次绘画。

图片

第一次先在瓷器上用青花颜料绘画出图案中的蓝色部分,然后入窑高温烧成半成品。然后在半成品上再用低温釉上彩绘颜料填补上空白部分。这样,就对画者的技术水平要求极高了。笔者认为,应当是先把图案线描到白胚上,再在图案上描蓝,入窑火后线条被窑火烧飞,再在半成品上根据画稿,用矾红,草绿,铁黄,深褐等色画出未完成的部分。所以,多了一道工序,其成本和技术难度就大幅度提高了。

图片

1:胎体    万历朝五彩瓷器胎质厚重,胎土淘洗不很精细,由于使用脚踩泥拉胚成型,胎中多有气孔,烧制时不易炸裂。露胎看上去比较干。大件器物多为砂底,修胎不规整,衔接痕迹显露。赝品的制胎工艺不同,使用胎土不同,陶制较细,多用煤气窑烧成,胎土油性略重。

图片

2:纹饰绘画 万历朝五彩瓷器较多采用开光图案,绘画技法幼稚古朴,图案不规整,线条虽细却以繁密为重。主题纹饰多为龙凤纹、花鸟、人物故事、婴戏等。画工豪放,笔法写意,纹饰生动。赝品的纹饰绘画因为现代画匠的绘画,其技艺根本无法与古人的境界相比,画工一般较呆板,人物造型刻画得不准确,古意不足,仔细观察多有败笔之处。

图片

3:装饰工艺 万历瓷装饰工艺技法十分复杂,常用的有镂雕、镂空、暗刻、开光。绘画风格繁密,布局较满,民窑色彩较强,绘画不精,到晚期画面更不讲究,布局繁杂,比例失调,而仿品图案格局疏散,有的虽然也极力模仿万历繁缛的画工,但布局空白较多,纹饰呆板,不流畅,视感上没有饱满热烈的气氛,而且画工过于精细,反而露出破绽。

图片

4:图案色调 万历瓷青花色调早期与晚期不尽相同,早中期青花呈色兰中泛紫,晚期则灰暗晕散。后仿五彩瓷最多,但后仿色调单薄,不如真品厚重,最具特征的是万历五彩中的枣皮红色,仿品不能准确掌握枣皮红的呈色,仿出的红色都比较浅淡,达不到那种感觉。另外一个特点就是万历瓷釉为乳白色,较厚,有玉质感,仿品釉色大多青白,釉水较薄。

图片

5:器型工艺 万历瓷大器大多为粗砂底,外底中心微内凹,常在中心处施釉脐。官窑的碗盘类圈足足端大多呈滚圆,而民窑器底足粗率,可见明显的放射性火石红,有的为窑红。修足不规整。仿品底足为直壁状,圈足刮削用现代工艺手法,不如真品刮削自然,显得呆板规整,反而看出破绽。在底部火石红方面不是自然渗出,而是人工渲染,有的刻意做旧,与真品风格有异。

图片

目前市场上出现的万历五彩瓷器不在少数,其中大多是景德镇的仿品,一般小作坊制作的比较粗糙,漏洞百出,比较容易辨别。还有一部分是近年来具有相当专业能力的窑场制作的高级仿品,很多行内的高手都难辨真假,杀伤力很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