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精读系列第三十七篇:大辽荣光和契丹民族的演变

 金色年华554 2021-04-05

本周我们走进大辽,来看看这个曾经傲视群雄的游牧帝国。在《精读系列第三十二篇:北宋国际政治格局之新的“三国”鼎立》中,我们讲述了大辽从建国到“澶渊之盟”的变迁,今天顺着这条脉络看看盟约之后的历史。

01被污名化的“盟约”

澶渊之盟在汉族至上的史书中常常被写成“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作为宋朝沉重负担被载入史册,但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虽然对于宋朝来说,盟约略显屈辱,但是这一协约让宋朝以非常有限的代价获得了长达百年的和平。

宋朝方面取消了河北行营,戍边的兵士少了一半,这些壮劳力返回了家乡务农,老百姓的收入获得了增长。辽国方面,相对于战争,有了稳定的岁币收入,就不必依靠武力掠夺资源,大大减轻了军事开支,使得辽国有能力和精力投入到国内各行各业的发展之中。

精读系列第三十七篇:大辽荣光和契丹民族的演变

历史一再证明每当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者放弃“大汉族主义”,转而从有利于百姓生计的角度处理国际事务时,就会获得政治务实主义的巨大成功。

澶渊之盟让大宋通过财政手段解决了军事问题,让大辽成为了大宋抵抗其他游牧民族骚扰的屏障。可以说正因为大辽的存在,北宋才无需考虑外部各种游牧民族的威胁,社会层面上的更多经济活力才得以被激活。除此之外,宋朝在陆地领土方面从扩张转向内敛,极大促进了海洋贸易的长足发展。海洋贸易打开了新的世界经济秩序,中原——海洋关系成为了南北宋时期东方文明的传播主线。这与之后拒绝以财政手段解决军事问题的明朝,形成了鲜明对比。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澶渊之盟让大辽稳定并长期拥有了燕云十六州,这个让宋朝人耿耿于怀的“失地”,成为了大宋和平稳定发展、文化昌盛的保障。一方面大辽通过从宋朝获得的财富来收买草原上的军事贵族,让大辽的皇族获得了中央集权的能力,摆脱了草原帝国“兄终弟及”带来的周期性统治危机。另一方面,燕云十六州的人口占到辽国人口的近七成,让大辽这个游牧民族获得了理解中原文化和统治智慧的机会,让辽宋民族间和谐共处成为了可能,为大辽和大宋百年和平创造了客观条件。

没有稳定强大的大辽,宋朝就会直接面临各种彪悍的游牧民族,其军事的孱弱,会让大宋失去经济和文化繁荣发展的土壤,甚至极有可能提前亡国。可以说澶渊之盟构建了广义意义上的“中原-草原”二元帝国(宋朝提供强大的财政收入,大辽提供强大的军事能力,宋辽的配合,让东亚大陆形成了稳定二元结构的帝国),造就了宋辽的繁荣。

02二元帝国的精神觉醒

相对于大宋,二元帝国的精神自觉在辽国更为突出。大辽以同大唐皇室的姻亲关系出发,宣称继承大唐正统。开国君主耶律阿保机,在大唐皇帝被迫退位后,即宣布称帝。通过多年的征伐,征服了海东和海西,一统漠南和漠北,同时又深入中原腹地,获得了广阔的欧亚大陆视野。

宋朝赠送的岁币和丝绸,经过大辽首都——上京临潢府,同西方回鹘商人进行贸易。公元11世纪,在大辽的经营下,南京析津府(今北京)成为了当时最大的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影响力比宋朝开封还要大。今天斯拉夫民族和波斯语中,中国的代名词仍然是“契丹”,可见大辽在沟通东西方中的地位。

为了区别于大宋,确立自己的精神主体,大辽极力推崇佛教,尤其是密宗发展迅猛,大辽高僧享誉东西南北,辽国更是成为了当时东亚佛教文化当之无愧的中心。同时为了强化皇权统治的正统地位,在世俗政权方面,大辽打造了儒家思想框架下的佛教理论体系。

精读系列第三十七篇:大辽荣光和契丹民族的演变

在统治机构设置上,大辽共设置了五个都城。其中首都为上京,西京、东京多边防,南京和中京多处理财务问题。为保持契丹游牧民族的尚武精神和传统,皇帝一年四季以巡游的方式在五个都城轮流视察,帝国的政治中心随着皇帝在五京间不断变换,而五京的治理则交给各自都城的官员打理。这一政治中心和治理中心分离的制度,被后世的金、元、清所沿用。

为处理民族和南北文化差异,大辽在历史上第一次采取了二元治理结构。《辽史》中记载,大辽官员分南北,以契丹的制度治理契丹,以汉族的制度笼络汉人。官职也分南北院,北院处理宫廷、部族和国家的大政方针,南院设立州县处理赋税徭役和招兵买马等军事事务。就连皇族内部也都以二元结构为主,辽太宗下令北面官员和部族旧制度代表穿契丹服饰,南面官员和皇帝则着汉式服饰。

为了笼络大辽国内的汉族精英,在澶渊之盟之前的公元998年,辽圣宗就定期举办科举考试,用从石敬瑭那里抢来的“传国玉玺”,显示对汉族和中原文化的绝对正统地位。辽国共开科举54次,选拔任用2000多名汉人进入了统治集团。

公元1031年,辽圣宗去世辽兴宗继位,开始极力推崇汉人的文化,颁布了汉人传统的律法,让国家的治理从“二元”倒退至“一元”结构。公元1044年党项族和契丹族矛盾的激化,让大辽陷入了同西夏长达10年的战争之中。皇帝的汉化政策和契丹人繁重的军事负担,激化了汉族和契丹族的紧张关系。契丹内部反对汉化的统治者开始针对国内汉族发泄不满,不断限制他们人身自由和公民权利,民族关系剑拔弩张。同唐朝李世民之后的皇帝再无人懂得“天可汗”在处理多民族事务中的智慧一样,辽圣宗之后的大辽也失去了处理多元文化的能力。公元1055年8月28日,辽兴宗去世道宗继位,辽国由盛转衰。

03昏招频出,金人崛起

道宗身上就开始出现汉人皇帝的各种毛病,大权在握的他逐步失去了虚怀纳谏的耐心,小人吹嘘拍马获得高升,忠直谏言反而被诛杀贬官。皇帝也不再是一马当先提振国威的勇士了,转而成为了在将士们奋勇杀敌背后,待在深宫调戏美女的公子哥儿。失去了血腥的大辽皇帝,和汉族的昏庸皇帝一样,看不到危机,只看得到当下的利益。为了私欲,逼杀皇后囚杀太子,甚至同大臣的妻子私通。等到道宗死后,继位的天祚帝是被道宗囚杀的太子的儿子,一上台就开始了政治报复,流放或杀死当初参与谋害太子和皇后的奸臣,重新安葬祖母和父亲,追加父亲庙号。但辽国皇族和统治者的堕落成了不可逆的诅咒。

起初天祚帝经常派使者到等少数民族中购买“海东青”(生活在沿海的鹰)、珍珠和貂皮。但随着政治集团的腐化堕落,上梁不正下梁歪,这些使者胆子越来越大,除了购买宝物外,他们还借着辽国的威望,强行要求各部落敬上美女陪伴。开始的时候,还顾忌女子的出身,可时间一长,人恶的本性显露,不论女子出身或是否成亲,只要美丽就“霸王硬上弓”。这一系列的举动,很快激起了少数民族的暴动。

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振臂一呼开始反抗大辽,受够了奴役的各族人民很快团结在阿骨打周围,形成了一支战斗力极强的生力军。公元1115年,阿骨打建国“金”,此时的天祚帝还在忙着打猎,辽国的统治集团完全不知道金国的崛起。

精读系列第三十七篇:大辽荣光和契丹民族的演变

很快阿骨打攻占了辽国的军事重地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金国军队长驱直入,向天祚帝的住所直扑而来。如梦方醒的天祚帝连忙下诏亲征,却被打的大败,辽军刚刚渡过松花江就全线溃败,很多不满辽国汉化政策的军队主帅甚至倒戈,加入了金国集团。

无奈之下,天祚帝向金国求和,同意割让长春、辽东,每年赠银绢25万。合约签下后,天祚帝又开始了皇帝生活,忘记了辽国的内忧外患。公元1120年5月,阿骨打率精兵攻克辽国首都上京,此时天祚帝的宠臣萧奉先不仅压下各处告急的文书,还因私欲污蔑大将耶律余睹,迫使其投降金国,作为先锋攻克了中京大定府。此时刚刚逃到南京(今北京)落脚的天祚帝听闻中京陷落,急忙留下亲王耶律淳,自己逃往西京大同府。等到大同守将开城投降之际,天祚帝连女儿都不要了,慌忙出逃。此时,昔日的大辽帝国名存实亡。

04大辽和契丹族的后续

一路逃亡的天祚帝,使得辽国群龙无首,无奈南京的群臣立亲王耶律淳为皇帝,罢黜天祚帝皇帝,降为湘阴王。耶律淳控制燕、云、平、中京和辽西等地,史称“北辽”。而天祚帝逃亡至西部游牧部落,仍以大辽皇帝自居,大辽分裂。至于耶律淳和天祚帝的下场我们按下不表,下周谈及北宋的灭亡,我们再详谈。本周我们先聊聊契丹王国的后续发展。

北辽灭亡后,大将耶律大石和摄政太后向西投奔天祚帝,摄政太后被处死,大将耶律大石被监视。公元1124年7月,耶律大石佯装生病杀死了天祚帝监视自己的北院枢密使,亲率两百名铁骑向西越过黑水河,抵达可敦城,受到了鞑靼、乌古等十八个部落的拥戴,获得精兵数万。

公元1129年,耶律大石率军经过回鹘地区向西进入了中亚,以武力迫使中亚的东部喀喇汗王朝和高昌回鹘王国承认了其宗主地位。公元1132年,正当南宋建国的第二年,耶律大石在今天新疆额敏建立大辽,称“葛尔罕”,史称“西辽”,契丹人的黑色旗帜再次插满了西域各地。次年,耶律大石迁都今天吉尔吉斯斯坦马克附近,改元康国。

公元1134年,经过休养生息后,耶律大石决心率军东征,重现大辽荣光。东征军一路凯歌,征服了喀什噶尔、和阗、和州。但就在此时,沙尘暴袭来,大量士兵和牛马被卷入流沙。耶律大石认为天命如此,从此放弃了东征,转而专心治理西部疆域。

公元1141年,借着西部喀喇汗王朝和葛逻禄人的冲突,西辽支持葛逻禄,东部回教共主忽儿珊国(中亚塞尔柱帝国残余势力)支持西部喀喇汗,当年9月9日,双方部队在撒马尔罕卡特万草原相遇,西辽以衰兵诱敌,三路击杀,打破忽儿珊国和西部喀喇汗十万大军。“卡特万会战”奠定了西辽的统治地位,西部喀喇汗和东部喀喇汗在西辽的统治下合二为一。九十天后,花剌子模国王投降西辽,东部的别失八里和西州回鹘纷纷纳贡称臣。 西辽建立起了东起哈密,西至咸海,南到阿姆河,北至叶尼塞河上游的庞大中亚帝国。

精读系列第三十七篇:大辽荣光和契丹民族的演变

但好景不长,公元1211年耶律大石的孙子耶律直鲁古执政期间,被成吉思汗打败的乃蛮部太阳汗之子——屈出律逃至西辽,成为了耶律直鲁古的女婿,在他的阴谋篡位下,西辽易主。因其大肆打压伊斯兰教,杀死伊斯兰教长,强迫国民改穿契丹服装,激化了民族矛盾。公元1218年,蒙古大军进攻西辽,国内伊斯兰教众纷纷倒戈,西辽灭亡。

之后,西辽的哈剌契丹人南下进入今天的伊朗境内,建立了伊斯兰王国——“儿漫王朝”。而中原的契丹人在被金国统治后,耶律被强行改姓为移剌,萧姓被改姓石抹,把完颜赐给契丹贵族为姓。到了元朝时期,萧姓恢复。曾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大辽契丹,逐步融入女真族、蒙古族、汉族,部分融入维吾尔、哈萨克、土族和朝鲜族。契丹族和大辽,如同巨石落入大海,除了渐渐远去的涟漪,早已不见巨石的身影。

好了,今天的文章就到这里,下周我们走进北宋末年,共同反思王朝灭亡的点滴。这是与您分享的第532篇文章,希望对您有所启发,欢迎您的阅读,我们下周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