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做一个爱学习、愿成长的人 本文有剧透,介意的请勿往下看 阅读全文约需8分钟 《我的姐姐》观后感 文/晏凌羊 一谈起“姐姐”二字,总觉得这个角色就是一个家庭付出者、奉献者的角色。 如果她刚好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家庭,如果她下头有个弟弟,那么,她很有可能就是家庭中承担最多、得到最少的那个孩子。 她作为“人”的属性,是被剥夺的。 很有可能,她的一生都为“姐姐”这个角色而活。 总之,在这样的家庭里,你的性别是女,那你就带着原罪的,你就是要还债的,就是要为家里的男丁服务和牺牲的。 电影《我的姐姐》,聚焦的就是这样的问题。 这部电影还没上映,网上就骂开了。 这些骂声中,有好大一部分在骂电影制作团队篡改了真实故事,强行让女主角“圣母”。 带着这种一探究竟的好奇心,昨晚我看完了《我的姐姐》。
女主角出生在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她一心想要完成自己的职业理想,但她的父母不幸双双出车祸去世,留下一个才四五岁的弟弟需要人抚养。在与弟弟朝夕相处以及为弟弟寻找领养家庭的过程中,她与弟弟也产生了感情,也因此面临比较大的伦理困境。 电影给的是开放式的结局,以姐姐和弟弟一起快乐踢球、一起相拥而泣而结束。“姐姐”并没有被“强行圣母”,她只是暂时拒绝了“永不见弟弟”的要求,并没有直接拒绝“弟弟被好人家领养”的机会。 比如我和逗号脑补出来的结局是:好心人家也战胜了人性中那点小自私,真正从“弟弟”的角度考虑,接受了他们的姐弟情并予以成全。而“姐姐”则得以继续追求她未竟的职业理想。 我更宁愿相信,“姐姐”在跟他相处的过程中对他产生了感情,不是因为他是“男”,而是因为他是“孩”。 这种感情,跟我们暂时帮人照顾一只萌宠(比如一只狗狗),后来萌宠被人领养了,我们竟有些舍不得一样。 比如赵薇执导的小电影《哥哥》、韩剧《虽然是神经病但是没关系》等等,讲的都是身体健康、心智健全的弟弟放弃自我的一部分生活理想,托负起智障哥哥的人生故事。 我前段时间看到这样一个视频:视频主角的父母、妻儿都去世了,他都已经七十多岁高龄,还天天带着脑瘫弟弟去上工………这些,反映的都是“人性”中最动人的部分。 张子枫最后拥抱弟弟时,她拥抱的已经不是“弟弟”,而是“亲人“。是的,不是“弟”,是“人”。
反正,我觉得现在的网友蛮不好伺候的。电影中的张子枫如果签了“永不见弟弟”协议,估计也会挨骂,反正,横竖大家都不满意。 个人觉得,《我的姐姐》剧透也不影响这部电影的可看性。 某些细节部分,它处理得还蛮好的。价值观也不似网上说的那般“有问题”,它只是提出了一个问题,没有想去解决这些问题。 比如,朱媛媛饰演的姐姐,就是一个很悲哀的角色。 她六岁时半夜醒来,看到父母喂弟弟吃西瓜,而且特意叮嘱弟弟,别让姐姐知道。家里没钱,为了让她弟弟上中专,牺牲了她,没让她去读大学、学俄语;她本来去莫斯科做生意,结果被家里喊回来帮弟弟带孩子。她的丈夫偷看侄女洗澡,可后来却瘫痪在床,是她任劳任怨照顾。 之后,她试图用“你是姐姐”“长姐如母”这些词去劝说侄女,但最终,她也意识到这是不对的。 我很喜欢影片中关于俄罗斯套娃的隐喻。一代又一代的姐姐,不该活得像套娃一样,按照同一个模版生活。她最富有生命力和可能性的那一部分“自己”,已经在十八岁时失去了,但小侄女,另一个姐姐,不一定要按照这种模版去生活。 美中不足的是………一部讲姐姐的电影,不知道给肖央这个舅舅那么多的戏份干嘛?个人觉得完全没必要。戏份给多了,还有“非得在人渣身上找点人性之光”那意思。 《我的姐姐》的片尾曲是王源唱的,改编自张楚的《姐姐》(曲调没变,变了几句歌词)。 ps:好像是有人根据张楚版《姐姐》的歌词拍过电影,名叫《怒放》,秦海璐演了这个“姐姐”,但电影情节乱七八糟,豆瓣评分只有6.7分。 再p个s:电影《我的姐姐》的原型,比电影本身更值得讨论。我把真实故事也贴在这里,供大家讨论: 这个女孩原来是家里的独生女,在上大学时期,父母想要再生个儿子,女孩极力反对,要求父母在自己和胎儿之间做个选择,父母选择了胎儿。 原帖长这样: 在这个案例中,弟弟自始至终是一个很无辜的角色。他一出生,就是错。而对于自己出生在这样的家庭中,他完全没办法选择。 对这个案例,你怎么看?我们都在评论区找找同类。 全文完 欢迎分享或转发 这是最好的鼓励 张子枫和周冬雨都是长得并不很漂亮的演员,但也正是这种“不很漂亮”,让她们敢于在大荧幕上做表情,让表情真正为电影情节服务。 某些长得很符合传统审美又很在乎自己荧幕的女演员(比如范冰冰、杨颖等等),是舍不得做“大开大合”的表情的。 她们的“美女包袱”过重,演技就很一言难尽了。 关注「晏凌羊」 |
|
来自: 新用户48533353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