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常王氏王璟【家谱研究】

 王非鱼先生 2021-04-05
    王非鱼先生 感慨:福海升纲打铁苦,璋瓒璟后白无常。
    文章有诸多故意写错的错别字和年份。请海涵。
    本文分5个部分,
    【一】王璟的标准形象。
    【二】王璟墓的前生今世。
    【三】王璟为官处世的一点窥探。
    【四】关于王璟的传说和小故事。
    【五】白常王,辈分表,取名辈分用字表。

此画像作者不得而知,有知道的同族,可以给我在 文章末尾 留言。



【一】【王璟的标准形象】

根据对明史和服饰的研究应如下:

长子王璋,岁进士(即岁贡生....京师的国子监)出身,管到顺天府通判;

六品 ,青色常服

次子王瓒,岁进士出身,管至卫辉府金乡县训导,吏部修职左郎;

七品 ,青色常服

三子王璟,1447---1535字廷彩,号东皋。明成化七年辛卯举人,八年壬辰进士,初授河南登封知县,累管至荣禄大夫、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

王璟官至太子太保、都察院左都御史,属从一品文官。标准形象:头戴七梁冠,身着绣有仙鹤的大红袍,腰束玉带,手持象牙笏板。

注意:王璋,王瓒,王璟,兄弟三人,都留有胡须,但是,没有络腮胡子。标准的白常王氏,子孙后代也都没有络腮胡子。



【二】王璟墓的前生今世   作者:王非鱼 先生

王璟卒于嘉靖十二年(1533)九月二七日。87岁。

明正皇帝亲赐御祭九坛。墓地规模宏大。是当时临沂城占地面积最大墓地建筑群落。

该墓区占地40余亩,有四座龙首龟趺碑,大型石雕四对八件,即石人(翁仲)、石马、石狮、石羊各一对。还有石牌坊(墓志门)一座,望柱(华表)一对,大型石供桌和石桌、香炉各一个,另有祠堂三间,巨柏千余株,围墙约700米。清乾隆二年1737年又修建墓门门厅三间,门前大戏台一座等。

王璟墓几经搬迁,随着亲历者慢慢过世,为防子孙后代遗忘旧事。作为白常王后代,王非鱼,梳理,整理了王璟墓历次搬迁的时间线和细节。

王璟的真身实墓在今临沂解放路沂河大桥,桥西,路北,原 运输公司家属院。现在的新东关小区,即:临沂人民医院 路北。故地原名:姜园。沂州府的东城门,门外的姜园。【也就是锦鸡落江南,落姜园典故的由来】明嘉靖皇帝赐御祭九坛,占地40余亩,茔内有御封碑两座,大型石雕一套(根据瑞典人安娜·拉森女士于18和9和3年至18和9和5年拍摄的临沂老照片,当时主墓前有镇墓兽石虎一对,石羊一对,石马一对,石侍人一对。),石牌坊墓厅,望柱、石供桌、石香炉等陵另外,祠堂前,和墓园里一共有一千多棵,树龄几百年的巨型柏木。


红色区域,既是 王璟墓地所在地。

文献记载,王璟真墓地,前有祠堂。祠堂后面有石牌坊,牌坊后,有彼此对称成双的石人、石马、石羊、石虎和四座龟驼碑,还有十座后人增立的碑石。其中一座刻记着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6月17日山东郯城大地震时,对该茔地的破坏情况。

王璟卒于嘉靖十二年1533年。

一百年后,1668年康熙年间郯城大地震后,王璟的后人,仍旧对墓地进行了修缮。并且立碑。

两百年后,清乾隆二年1737年,后人又修建墓门门厅三间,门前大戏台一座等。

三百年后,这是正是清朝末期。瑞典人安娜·拉森女士于1893年至1895年拍摄的临沂老照片时,牌楼和戏台已经年久失修,全部倒塌损坏,破败不堪。期间1894年正是甲午中日占证的时候,整个国家已经身处水深火热之中。

四百年后,19和5和2年,19和9和8年,20和0和2年。连续三次搬迁。



王璟墓,有2处墓地

王璟墓,真身真墓,原在临沂兰山解放路桥北,王璟的真身实墓,19和5和2年迁至河东区北王庄村前、19和9和8年迁到北王庄村西。20和0和2年又迁至莒南大白常村祖坟衣冠冢东侧。

王璟还有一座:衣冠冢。在莒南大白常村祖坟里,原因是子孙后代贫穷,距离百里,无力到兰山真墓祭拜。只能在村里建造一座衣冠冢。以便祭拜。

王璟真身真墓茔御葬林,历经四百七十多年的岁月,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遭受了多次大破坏。

第一段破坏:地震:在1668年(清康熙七年)山东郯城大地真时,震倒了兰山区西茔区的六座御封碑,以及石牌坊墓门,望柱、祠堂、围墙等。但是当时清朝依旧保护前朝坟墓,挖坟掘墓乃是大罪。但当时陵墓作为家族私产,仍然有后人继续看守。并且受到清朝法律的保护。

第二段破坏:战蒸:是19和4和8年淮和海**期间,为抢修沭河大桥而伐光了兰山西茔区的一千多棵巨柏。

第三段破坏:人货:心中国后,连续三次搬迁(其中包含:文和个思旧彻底破坏)

首次搬迁19和5和2年,因临沂城建汽车大修厂,由姜园搬迁到河东九曲镇北王庄村前。搬迁坟墓一百零八座(只有王璟墓有砖砌墓室,其它坟墓都是土圹)。主持搬迁的其实是当时临沂王福三,时任临沂地和委副属鸡、行署和专员。也是王璟的后人。【19和3和2年12月17日,共板泉崖支布委和会成立,王福三任织布属鸡。这是莒南境内第一个织布。地点板泉镇,三关庙。三关庙供奉的是关公,主殿修建于1668年后。后改成小学,现在是板泉后西织布纪念馆】在一九五二年王璟墓搬迁时,打开墓穴后,发现王璟夫妇墓中只有自用的二十八颗石印章和夫人刘氏随身戴的两个小耳坠、一对手镯和一个铜质发罩。

文和个思旧,附近村民和洪并,砸碎了北王庄茔区的所有碑碣及石雕。全部砸毁烧毁。

第二次搬迁是19和9和8年,因河东区机和关建居住小区,由北王庄村前搬迁到村西。搬迁坟墓四十五座

第三次搬迁是20和0和2年,因临沂市残联建综合服务大楼,由北王庄村西搬迁到莒南老家大白常村祖茔。搬迁坟墓十八座。当时上边给了一点搬迁肺。子孙后代集资,一起修建了现在的大白常祠堂。

大家也可以看出来,墓越迁越少,最后只迁回祖坟18座。

而大白常村的衣冠冢祖坟,也未能逃过一劫:

上世纪五十年代为建大白常小学,而拆了白常村衣冠冢的墓门门厅,和三间祠堂及茔前戏台。

王璟御封林经过三次搬迁。时过四百七十多年,御封林迁入祖茔(衣冠冢),合二为一,王璟终又回归故里,真是世道沧桑,风水轮回,令人兴叹。

这就是王璟一个人在大白常:祖茔内有两座坟墓的原因。

20和0和0年前后,大白常发动社会各届人士,筹资对该墓茔进行了修复。建祠堂十一间,门楼一座,立御封碑六座,刻大型石雕一套(四对八件),门前石狮一对,华表一对,亭子两个,另建有花坛、鱼池等,修围墙600余米。

下边的图,就是大白常祖坟的样子。


下边的图,就是临沂,沂州府的东城门,门外的姜园王璟真身墓。

清 光绪年间 王璟御葬林 实景拍摄(今,解放路桥西头,路北。原 运输公司家属院。现在的新东关小区。即:临沂人民医院 路北。故地原名:姜园。沂州府的东城门,门外的姜园。)图片来源:

照片来自:瑞典人安娜·拉森女士于1893年至1895年拍摄的临沂老照片。清朝末期,当时的相机胶卷,极为珍贵,安娜·拉森女士绝对不会随便拍一些无用的照片,一定是王璟墓的建筑群落非常显眼,她才给墓地拍了照片。

安娜·拉森,1863年生于瑞典,在一个名叫Hamrange的农村长大,其父为当地农场主。年轻时到美国学习并加入基督长老会,1893年在美国获得医学博士学位。30岁的安娜·拉森随后在1893年来到中国,在当时的沂州府教会医院(临沂人民医院前身)任职。在1893--1897 四年间,安娜·拉森女士在为当地百姓治病之余拍摄了一批当时沂州府的照片。王璟墓就在其就职的医院对过。

不幸的是安娜·拉森女士在1897年下半年感染了伤寒,并在当年圣诞节前去世,她的遗体就葬于当时的沂州府基督教墓地。(这个墓地,应该是不复存在了)她的遗物被送回了瑞典老家,其中包括她拍摄的一批照片。

2005年5月18日,安娜·拉森女士哥哥的重外孙女克里斯蒂娜·温格斯女士,向临沂捐献了这批照片,其中包含王璟墓的照片。

照片中显示:在1893--1897 即:清光绪17年—21年前,王璟墓地已经年久失修,破败不堪。入口的牌楼已经倒塌,牌楼残破的构件,散落一地。可见当时王璟的族人后代就已经破落,无力维修祖先的陵墓。

值得一提的是,王璟墓规模宏大,占地40多亩,建筑恢弘,在当时一直是临沂城400多年来,最大的墓地群落。王璟墓具有很深的历史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自从王璟去世,1533年一直到19和6和6问和歌,砸毁了很多文物,几乎所有璟墓的文物损失殆尽。在长达4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没有任何子孙后代或者其他人对王璟墓做过文学记录或影像记录,照片记录。仿佛这片恢弘的御葬墓园从来没有存在过一样。

相对来说,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对王璟墓的真实相貌,却来自一个外国人拍摄的照片。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极大的讽刺。我们对历史的漠视,对文化的践踏,对文物的破坏令人悲愤。

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白常王氏,王璟后人的无能和不抱团,不团结。不但文化和知识没有传承下来,精神也断了传承。子孙无才且无能,又不抱团,不团结,无法形成一个大力量,就无力保护祖先的陵墓了。事物大小都有相同的原理,如同八国联军的洋枪下,中国人无力保护圆明园一个道理。我辈子孙后代,更应当加倍努力,团结一致,为光宗耀祖,为国家和民族复兴而努力。

插一句题外话, 安娜·拉森女士拍摄。抱着锅饼的男孩,现在这个正宗的大锅饼,只有莒南板泉镇刘庄有了。板泉大薛家也有一个真传,但是可惜的是,嫌累不赚钱,已经不再经营。




【三】白常王氏 的 祖宗是个:铁匠?

今天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祖上都有贵族。每一个中国人的宗族的祠堂里,都供奉着为国为民做出杰出贡献的祖先牌位。

官做的再大,贪管污力,那也是遗臭万年,不配进祠堂,更不会被后代供奉和纪念和学习。

当你的能力越大,你的对自己的宗族,对一个地方,对民族和国家的贡献越大,那就越值得的我们纪念和学习。

吹捧祖宗的文章,数不胜数。在我的文章列表里搜索:王璟,就就可以找到其他几篇,当然,还有好几篇文章,过不了叔叔的关,更过不了婶婶的关,所以被强行下了。读者是无缘看到了。

就说这一篇文章吧,我是改了又改,修了又修,直到面目全非,错字连篇,才过了婶婶的关。不知道的还以为我小学没毕业。

除去吹捧祖宗,今天咱们从历史的尘埃里,一管窥豹,谈一下王璟的历史局限性,和他为官处世,人情练达方面的一点感受。

我们看一下王璟的祖上和出身。王璟的祖籍是安丘县冢阿村。

老老爷爷:王福(打铁),

老爷爷:王海(海:收集储存),

爷爷:王升(升:日子好了),

:王纲(纲:事物的主要部分。三代人供出一个读书入官场人)

儿子:王璋,王瓒,王璟

其高祖:王福(一说叫王世福)以打铁为生,年轻时带着儿子王海、侄子王安,辗转来到沂州大白常村。王安出徒后,到沂水一带谋生。王福后来年龄大了,便回到安丘故里,去世后葬在冢阿村。王福之子:王海则娶妻生子:王升,定居在大白常村。王升生子王纲王纲,字建常,岁贡,曾任庐陵县教谕、永平府仓大使。王纲其妻徐氏,生三子:王璋、王瓒、王璟。    王璟,正统十一年(1446)  正月二十日生于沂州临沭乡白常社(今莒南县板泉镇大白常村)。也就是说,王璟出生时,其父亲,已经步入官场。应该是教育了一些官场的基本知识。


王璋,王瓒,王璟,兄弟三人全部步入官场后,不但追封了自己的爹,爷爷,老爷爷,甚至直到追封到 老老爷爷,打铁的 王福。为什么让家谱的始祖,起始于一个打铁的铁匠?这是一个很有深意的事情,我想,就是为了告诉子孙后代:阶级的跨越,是靠好几代人的积累。人生三大苦,打铁撑船买豆腐。只有不怕苦不怕累,父子兄弟族人团结向上的精神,才是  白常王氏  族谱 的精神内核

可惜的是,后代子孙,可能没有人,能领悟到祖先的深意。 所以,王非鱼先生 感慨:

福海升纲打铁苦,璋瓒璟后白无常。




【四】王璟为官处世的一点窥探

王璟的父亲:王纲,字建常,岁贡,曾任庐陵县教谕、永平府仓大使。王纲其妻徐氏,生三子:王璋、王瓒、王璟。    王璟,正统十一年(1446)  正月二十日生于沂州临沭乡白常社(今莒南县板泉镇大白常村)。

也就是说,王璟出生时,其父亲,已经步入官场。应该是教育了一些官场的基本知识。

王璟为官几十年沉浮,当时明朝已经开始衰败,宦官集団把持朝政,当时,身居正直全力中心,凡是站队和宦官作对的,不是流放就是问斩,无一好下场。在复杂的王朝环境中,技能保持自己的名节,又免遭荼毒。现在看来,王璟是拥有敏锐的平衡智慧和高超的正直手腕的高手。

普通人之间相处的奥秘就是,不远不近。而为官之道,奥妙之处就是不站队,还能自保,这就难了。

在复杂的正直环境中,全身而退,善始善终,也展现了王璟为官处事的圆通和智慧。

我挑选史书上记录的王璟人生几个点,管中窥豹。

    成化八年(1472),王璟殿试成进士,被授河南登封知县。登封县时属河南府,全县约七千户、五万口人。王璟到达登封县时(《登封县志》记载为成化十年),天大旱,他便“跣足趋叩”到龙潭求雨,从而使登封县民众免于饥荒。虽然有封建历史局限性,一个父母官,不好好兴修水利,不做实事。反倒敬鬼神而拜之,光着脚,不穿鞋,一步一磕头,到龙王庙拜神求雨。不知道圣人的书读到哪里去了。这一点点史实也侧面反映了,王璟官场处世圆通老练,善于政只表演作秀的一面。

他为什么要作秀呢?

其一,明朝皇上有拜祭天坛,祈五谷丰登的传统。王璟仿效,虽属迷信,但上边不会因此降罪。最坏的就是你啥也没做。做点啥,总比什么也不做强。

其二,我们说,王璟仅仅到任登封县的时候是1472年,当时王璟才26岁。小鲜肉一个。2年后1474年大旱。2年的时间,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小鲜肉,毛都没长全,连本地官场的形式估计都还没摸清,何谈兴修水利?再说,修水利需要钱款,从哪里来?等拨歀?还是集滋?这不是你一句话动动嘴就可以修的。得需要钱。

其三,天气大旱。现上轿,现扎耳朵眼,肯定不行。已经大旱了,兴修水利也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干成的,远水不解近渴,那是来不及了。但是老百姓的民心,又极需稳定。如果民怨沸腾,闹起事情来,被捅到朝廷上,那,这父母官也就当到头了,乌纱帽怕是也不保了。

所以为了稳定民心,团结民众。王璟才光着脚,一步一磕头,乞求上天和龙王下雨。

老百姓一看:你看县长都这样了,咱们还有什么好说的?

幸运的是,求雨之后,还真的下了雨,这也是:我说命运呐,啊哈~生存呐,啊哈 

要是求雨后,继续大旱,那就玩完了。所以,人生智慧不能决定全部,老天爷也得给力,你才能成就,光靠自己,其实成就不了。


 王璟写过一些诗文,《过少林书怀》(见《登封县志》)为王璟任登封知县时所作。登封,明代属河南府,境内有嵩山及少林寺。全诗为:禅林清气剪尘胸,诗思令人几万重。李渤有名索重价,达磨无后踵遗踪。襟怀久慕三三径,眼界空余六六峰。今古兴亡曾会得,不如归去学儒宗。

从这几句诗里看出来,王璟是不信鬼神,也不信佛的。这就和前面说的去龙王庙拜神求雨有了明显的矛盾。

他不信鬼神,却为了稳定民心,甘愿赤脚下跪磕头。

这里体现出王璟的一个特点,那就是妥协和平衡,以及团结民众稳定民心的智慧。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能做到这样,实属不易了。



【五】关于王璟的传说和小故事。

    由于王璟官居从一品,加之他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深受人们的尊崇。虽说他经历的年代已经十分久远,但有关于他的传说,却深入人心,经久不衰。

    《沂州志》和王士祯的《池北偶谈》均记载了一些王璟的传说,但内容和故事情节基本一样。概括地说,就是写字镇妖、小鬼打扇、留名驱鬼、恩施仇人。

    有关王璟的传说,更多的是保留在人们的大脑中,传播在人们的口头上。如出生受封、王爷好大胆、我官绝人不绝、石羊偷食、锦鸡落姜园,等等。

    随着人们对王璟及王璟文化的不断了解,王璟会成为古代良臣清官的典范,有关他的传说也会越来越多,其内容也会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健康。

    《王爷好大胆》:王璟有夜读的习惯。这天夜读到了午夜,王璟想到厕所里方便一下。他打着灯笼进了厕所,可厕所里没有放灯笼的地方,一时不知所措。正在这时,一个鬼出现了。只见他长着一双大眼睛,头大大的,头顶平平的,一副很憨厚的样子。王璟把灯笼往他的头上一放,夸奖说:“小鬼好大头。”那鬼受宠若惊,忙说:“王爷好大胆!”

    《我官绝人不绝》:王璟为人正直,办事公道,深受皇帝赏识。一次皇帝外出巡幸,命王璟等人留守京城。这天,太后将王璟召至宫内交办事情。由于王璟长得一表人才,且年龄与太后相仿,太后对他早有爱慕之心,便想乘机试探一下他对自己的态度。待交办完事情之后,太后故意将一只鞋半脱下来,让王璟给她提鞋。王璟见状一愣,但马上反应过来了,可太后之命不可违。只见他从袖中取出手帕,轻轻覆到太后的鞋帮上,然后跪到地上,用牙咬着手帕,给太后提上了鞋。尽管如此,太后仍然很不高兴,恼怒地说:“姓王的,你可把官做绝了!”王璟忙说:“我官绝人不绝。”说罢,便起身告辞。

《金雀落姜园》相传王璟告老还乡回大白常村居住,后来为了方便当时的地方官员拜访,就搬迁到沂州府内居住。八十七岁到汤头洗温泉,感染风寒和脚疾寿终(猜测是糖尿病老烂腿)王家请来风水先生选,看好了北方的一块风水宝地,于是找来工人挖墓穴。风水先生吩咐,“挖到一丈六尺深的时候,会有一块青石板,千万不要动,马上通知我”。接着就到王家喝茶去了。几位工人挖了半天,果真碰到了一块青石板。一位工人好奇说:“风水先生不让咱动青石板,趁他还没来到,咱先偷偷地掀开看看是什么?”几个人一齐使劲,刚掀开青石板的一道缝,只听“扑啦扑啦”两声,两只金雀从石缝里飞出,飞向了天空。 风水先生正喝着茶,茶杯突然掉到了地上,连声叹道:“唉,完了,金雀飞走了,风水被破了!”王家急问有何解救的办法,风水先生掐指算后,说:“金雀落江南”王家人问:“江南?”先生又改口解释,“姜园”于是,王璟随即葬在了沂州府的东城门,门外的姜园。


上3个故事第一个是杜撰的,大头鬼原文来源:清人许秋垞《闻见异辞》卷一“大头鬼”条记述了于谦戏弄大头鬼的故事:明代兵部尚书于谦当年做秀才时,正值一天八月中旬三更半夜,趁着明月之光去上厕所,寂寞无聊,便随口吟出一句诗来自我解闷:“三更半夜三更半。”正在琢磨下句,忽然看见地下冒出一个鬼,脑袋有笆斗那么大,口吟一诗为上句作对:“八月中秋八月中。”于谦向来以胆大著称,见此情景却不忙不慌,伸手摸着鬼的巨大头顶说:“小鬼,你好大头啊!”那鬼竟也回了他了一句:“相公,你好大胆呀!”人鬼就此相安无事,互道敬意。这个故事在表现于谦的不怕鬼精神的同时,也传达了关于鬼的一种信念:鬼的外在特征是头大于身。

 官绝人不绝另外一个版本:日照的秦国龙依律处斩山西“亢百万”独子后,回京交旨,雍正问他:“好个清官,你不怕一辈清官做绝吗?”秦国龙肃然跪答:臣,官绝人不绝!。至于谁先谁后,无法辨别。

关于金雀落姜园,也是杜撰,和地名有关。姜园说成江南。临沂到现在还有金雀山路,银雀山路。

 关于祖先 王璟的传说,杜撰居多。而且王璟是儒生,不信佛,不信鬼神之说。

《王璟墓的前生今世》及图片整理者:王非鱼先生,王瓒之后,二十一世孙。

为过审,文章有诸多故意写错的错别字和年份。请海涵。


后附:

【六】白常王,辈分表,取名辈分用字表。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