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死亡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一直对孩子避而不谈。
——萨姐 前不久,江苏常州的一所幼儿园,老师给孩子们上了一堂关于死亡的课。 老师通过给死去的皮虫办一场葬礼,来让孩子们观察生命,品味离别和失去。老师希望通过死亡教育,让孩子们了解死亡,从而领会生命的真正意义。在这堂特别的课上,老师告诉小朋友们: “我们每一个逝去的亲人都会变成流星,在我们心里想他们的时候,就过来偷偷地亲吻我们一下” 白岩松曾说:“中国人谈论死亡的时候简直是小学生,因为中国从来没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好像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死亡是一件需要避讳谈论的事情。
父母从小就告诉孩子,“死”这个字非常不吉利,甚至是它的谐音4也被很多地方当作禁忌。面对死亡,我们被教育死亡是黑色的,是痛哭,是失去,是不可以谈,也不允许谈的。记得在我四五岁的时候,家里养了一只小狗,我每天都要抱抱它,喂它吃东西,可是突然有一天它不动了。我当时就被吓得哇哇大哭,于是,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每当家里人生病,我就会特别害怕。后来,我再一次感受到这种害怕是奶奶的去世,那一年我才6岁。印象中奶奶被盖在白布底下,旁边的人都跪在地上哭,我傻呵呵的站在屋外,看着前来吊唁的人们,甚至因为人多还有点开心。得到的回答却是:“你还小,跟你说不清,长大了就明白了。”之后我再也没见过奶奶,但从那时起,我开始对突然的消失感到害怕,对那块白布感到害怕。正是因为没有人告诉过我到底什么是死亡,那种对未知的恐惧就更让我害怕死掉,害怕与家人分开,害怕面对它。但错误的“死亡教育”,也会对孩子产生不必要的伤害。结果后来有一次,她坐飞机,孩子被吓得哇哇大哭,说什么也不让她飞上天了,认为飞上天就是死了。这样的解释不仅没有解答孩子的疑惑,还会让孩子无法区分死亡和现实,从而产生更深的恐惧。和孩子谈论死亡时,不如坦诚相待,让孩子知道死亡真正的含义。02 有人曾说,中国最缺乏三种教育:性教育,爱的教育和死亡教育。周瑜华教授也说:“家长不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并不代表他们懂得生死,而是因为他们难以启齿。”于是,家长和孩子之间就陷入了一个怪圈:父母对子女避谈死亡,孩子们就通过其他的方式去认知死亡。但这种在潜意识里获得的对死亡的认知注定是不全面的,偏激的,甚至是畸形的。而这门缺失的死亡教育课,也让很多孩子失去了对生命的敬畏。 2020年12月15日,四川泸州一名小学生跳楼自杀,他在自杀前留下一封遗书,上面写道:“我活的太累了,我只希望能多睡一会。” 2019年4月15日,成都一名14岁男孩坠楼,还告诉别人“不要救我”;2019年4月17日,上海卢浦大桥上一个17岁的男孩从高架桥上跳了下去; 很多家长把孩子的自杀归结于孩子的承受能力弱,打不得骂不得,一点委屈就要寻死觅活,可这就是全部的原因了吗?孩子为什么会自杀,很多时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死亡的代价是什么。他们把死当作一种远离爸妈唠叨的手段,就跟离家出走一样平常。死亡是他们抵抗父母的计策,是逃避惩罚的方式,可这中间唯独缺乏了对生命的敬重。去年5月,11岁的哥哥牵着9岁妹妹的手从楼上跳了下去,而这样做的原因是想试一下他们会不会像游戏中那样死而复活。在4次病危通知后,11岁的哥哥才真正意识到游戏里都是骗人的,人死并不能复生,要好好珍惜仅有的一次生命。兄妹俩人是幸运的,虽然经历了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他们也都还活着。因此对老师和家长来说,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死亡,是一件非常迫切且重要的事。我们每个人的终点都会是死亡,死亡不会因为我们的避讳而不存在,我们也不知道明天和意外哪个先会来临。所以,与其对孩子避而不谈,为什么不大大方方的谈呢?就像有句话所讲的那样:理解死亡才能够珍惜生命,直面死亡才能懂得人生可贵。关于死亡,我给大家推荐一部可以亲子共同观看的电影——《寻梦环游记》。这部电影从一个热爱音乐的小男孩的视角展开,他机缘巧合来到了亡灵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有他逝去的亲人。但当人世间再也没有能够记住他们的人时,他们就会真正的消失。第一次,是你的呼吸和心跳停止,你在生物学上被宣告死亡;第三次,是这个世界上最后一个记得你的人,把你忘记,于是你真正的死去了。电影有一句宣传语这样说:“在爱的记忆消失前,请记住我”。死亡不可怕,那些离开的人,也会因为你长久的思念和爱,在另一个平行时空继续陪伴着你,永远都在。面对死亡,我们可以大大方方的告诉孩子: “死亡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爸爸妈妈都会死,但不是现在,或许有一天这种情况会发生,但你一定要记得爸爸妈妈对你的爱一直都在。” 如果你还不知道该怎么开口,也可以给孩子看一些关于死亡题材的绘本; 在孩子小的时候带他观察植物的衰落与枯萎,可以为死去的小动物开追悼会;待他慢慢长大一些,你可以与孩子一起为故去的亲人做纪念册,去陵园祭奠。今天的话题可能会有一些沉重,但我觉得是非常有必要的。跟孩子一起直面死亡,用心感受生命,这要比单纯的知识教育重要得多。作者:皮皮妈,来源:亲子微时光(ID: wulibao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