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以史为鉴,深度还原夷陵之战刘备惨败的三大原因!

 四地闲夫 2021-04-05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这一年注定是关羽不平凡的一年。八月份的时候这才水淹七军,生擒于禁,威震华夏,到了年末情势却急转直下,既败走麦城,又被俘身死。这一切变化来的太快了,不仅我们接受不了,刘备更接受不了。“食则同器寝则同床”的好兄弟被杀,头颅还被孙权砍下最为礼物送给曹操,刘备当然怒发冲冠,出动精兵要攻打东吴。

关羽

战略目标错误

对于刘备的出师,蜀汉的朝堂中也有一部分人跟着头脑发热、起哄要兴兵伐吴。连诸葛亮这个时候都不太方便出来劝谏,而赵云站了出来:“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操身虽毙,子丕篡盗,当因众心,早图关中,居河、渭上流以讨凶逆,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应置魏,先与吴战;兵势一交,不得卒解”。赵云的一番话点到了要害,从蜀汉建国的初衷来讲,目标是消灭曹操,兴复汉室,这也是刘备之所有会受到如此之多能臣武将支持的原因。老百姓对于汉室仍然心存思念,而曹氏篡汉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放着首要目标不打,去攻打一个吴国,必然失了民意。所以说这场战争可以说是师出无名,况且失荆州,败走麦城,关羽身死,这一连串的事故极大部分原因是关羽刚愎自用,轻敌大意所造成。但是正在气头上的刘备看不清,看得清的诸葛亮也不太敢出来劝阻,刘备又对真正站出来反对的赵云置之不理,因为关羽是他情同手足的兄弟。

年迈的刘备

不懂见好就收,演化成持久战

对于来势汹汹的刘备,陆逊先是战略性后撤,让出峡口地区,以至于刘备接连破城。然后陆逊又集结五万大军,背靠身后的江汉平原,直接将刘备大军堵在了三峡口。只要去三峡实地考察,就可知此处峡江深浚,水流湍急,江面辽阔。这样双方各自集结大军的对峙一旦长期化,在山地扎营蜀军的后勤压力、将士疲劳度上升程度,肯定要远超过主场作战、背靠鱼米之乡的吴军。孙子兵法云:“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进攻的一方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拿下敌方,这才是上上之策,否则一旦陷入了持久战,那么进攻方就难以取胜。战争一开始,刘备已经拿到了很多的成果,但是一心只为关羽报仇的他,如果没攻到建业,拿下孙权的首级,刘备肯定是不会善罢甘休。也正是因为这种情绪,让刘备不懂得见好就收,仍然坚持孤军深入,以至于在猇亭与陆逊打起来持久战。

陆逊

密林扎寨,火烧连营

或许是怒气腾腾的情绪让刘备失去了应有的军事家的理智,他的军队已经深入东吴领地二三百里了,而东吴的大都督陆逊此时也不再打算撤退了,而是扼守要地、坚不出战。无可奈何的刘备居然在数百里的密林地带扎起了几十个营寨。大家都知道“火攻”这一计谋在赤壁之战中运用得完美无瑕,而刘备没有想到吗?是的,因为他正在气头上!此时正值盛夏,天气酷热难当,而仗又打不起来,就只能这样干耗着,这对于远道而来的蜀军无论是身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是一种难以忍受的折磨,开始军心涣散。终于,破绽被陆逊看到了,他给每个东吴士兵一人一把火,开始大举反攻,把刘备的军队烧了个片甲不留,几十个营寨都付之一炬,状况之惨烈简直无以复加,而且这一把火,也把蜀国的生力军给烧没了,导致蜀国国力开始往衰弱的方向发展。

火烧连营

刘备这一仗打的十分不理智,也没打出来他原有的军事家的才能,甚至把蜀汉的元气给打没了。我们都知道,意气用事不管在什么场合下,都对事情没有任何的帮助,更何况这是在打仗,也是犯了兵家之大忌。曹操在这一方面就做的不错,有次曹操要南下征讨孙权,但是被春雨和上涨的河水所阻,不得不撤兵,孙权写信过去挑衅曹操:“曹大人,你还是退兵吧,哎,有你在的一天,我孙某人真的很难安生。”,但是曹操不为所动,该撤就撤,因为曹操深知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也就撤的安心,撤的沉稳。至于枭雄刘备,前半生风风火火好不容易才建立起来蜀汉政权,戎马一生英明盖世,不曾想却是以夷陵之战的惨败做为结尾,怎能不叫人扼腕叹息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