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早期南沙人:夫妻同穿一条裤、走路要踩牛脚坑……

 哈哈狮的信箱 2021-04-05
图片

导读

早期南沙人是疍民么?

“大耕家”“小耕家”是何意?

“卜佬”是怎么来的?

“村拐”与“村仔佬”是啥意思?

图片

民田区与沙田区

在广州最南端的南沙区,有这么一些地方,唐宋以前还是一片浅海,如今是一片沃土,人们称之为“沙田区”、“大沙田”、“围田”或“围口”。

人们的传统观念认为,“沙田区”是与“民田区”相对应的:

“民田”是指山岗地,“沙田”是指在沿海地带由江河带来的泥沙冲积而成的土地。

“民田区”是宗族大姓聚居地,富有且文化底蕴深厚;

“沙田区”则是由来自四面八方、姓氏各异的承耕沙田的人聚居而成,相对贫穷落后。

南沙区的东涌镇、榄核镇、横沥镇、万顷沙镇等著名的大沙田地区,在唐宋以前,水深约有6~7米,鱼群密集,牡蛎(蚝)、沙蚬成基。

那个时候,已经有很多渔民在这一带捕鱼和采牡蛎。从清代民田区部分居民所建的蚝壳屋来看,所用蚝壳应该来自这里海产的牡蛎,个头非常大,牡蛎的肥美程度可想而知。

南沙区地处珠江出海口,到了宋代,来自西江、北江的大量泥沙受潮水的顶托,慢慢在这出海口处沉积下来形成沙洲、草滩和水道。

“民田区”的一些大家族或大户人家,以官价或交税方式,向官府购买或承租沙洲和草滩。开始的时候,他们请人在沙洲上种植耐咸耐浸水稻,潮退时耕作,潮涨时水稻淹没在水中,产量很低。随着泥沙增多,沙洲不断扩大,他们开始请人顺河道筑堤,在重点河段抛石固堤。

年复一年,堤坝拓宽增高,把沙洲一个一个围起来,就成了“沙田”。

图片

水乡人。

“大耕家”与“小耕家”

“沙田”是围起来的,人们称之为“围田”、“围口”。

“沙田”面积较大的,人们称之为“大沙田”,实际上就是大片的“沙田”的意思。

“沙田”是顺水道围出来的沙洲,沙洲与沙洲之间,是或宽或窄的水道。“围田”内也有很多排灌用的小河,人们称之为“河涌”。

“沙田区”内水网交织,河涌纵横,是名副其实的水乡。

“沙田”围起来了,总得需要劳动力来耕种。“沙田”的拥有者会把田地连片承包给别人耕种,也就是所谓的“大耕家”,再由这些“大耕家”分包给各个“小耕家”(耕仔、耕沙人)。

“小耕家”大多是来自“民田区”相对贫困的农民,或极少数是沿江河以捕鱼为生的“疍家人”。

由于“沙田区”内河涌较多,最方便出行、最适合居住的莫过于小艇了。

一个一个的“小耕家”们,白天到田地里耕种,晚上一家大小就居住在小艇上,因此,古人曾用诗来形容他们的生活:一叶破舟栖五口,日泊田头夜漂流。

随着“沙田”的扩大,人口的膨胀,“小耕家”们开始沿河涌两旁搭建茅寮居住。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最终形成了堤围里面是沙田,堤围外是河涌或水道,一河两岸是住户的“沙田、水乡、人家”的格局。

图片

网鱼。

水乡人?疍家人?

有地方志写道:沙田地区居民的先祖,只有极少数由民田区迁入,绝大部分是当农业雇工的“疍民”。而绝大多数沙田水乡人并不承认自己是疍家人,认为这是对他们的“蔑称”。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一下。

南沙区这一带沙田地区的居民,追溯他们的由来,大部分是从“民田区”迁入的。

他们原本是“民田区”的农民,因为“民田区”地少人多,他们需要向外发展,就到“沙田区”承耕沙田。由于沙田地区河涌纵横,他们只有靠小艇出行。

沙田地区地势低矮,并不适合居住,开始的时候,他们白天到田地耕作,晚上还是要回到“民田区”居住。后来,他们干脆选择在一些风小、土墩高的地方停靠、过夜,方便第二天劳作。

由于他们大部分时间也是居住在艇上,这与在附近海域靠捕鱼为生的疍民很相似,有时候大家的艇都停靠在一起。在农闲的时候,他们甚至也加入到捕鱼行列当中,这样就分不清哪些是疍民,哪些是农民。

在艇上生活,是需要技巧的。“小耕家”们模仿疍民的生活方式,包括传统习俗,祈求平安。

例如,疍家人每年第一次出海捕鱼,最忌讳别人的艇从自己的艇头前横驶过去“拦头截腰”,有被人截断财路的意思;

晒网的时候,不喜欢别人从网底下钻过去,有穿网底的意思;

不喜欢别人揭舱板、看舱底,有空仓的意思;

不准人们穿鞋上艇,因为艇就是他们的床,不准其他妇女跨过船头,认为妇女身体污秽;

不准家有红白事未满月的人下艇,认为会带来霉运;

有风时不准吹口哨,担心风越来越大;

不准陌生人走到艇尾,因为艇尾是掌舵之处;

不准在艇头大便,认为艇头脏臭导致开网不吉利。

说话忌讲翻、沉、慢、逆等语。吃饭时筷子能搁在碗上,担心船搁浅或船沉;

碗碟、锅盖食具不能覆置,覆置意味着船翻过来;

吃鱼要从头吃到尾,吃完这一面也不能“翻转”,要拿掉鱼刺后再吃另一面。

确实需翻也不能说翻,叫同心合力;坐姿不能两脚悬空,因为两脚悬空会让人联想到船不能到埠。 

“小耕家”们模仿疍民的习俗,但并没有疍民那样虔诚至上,比较随便,也就是他们所说的“求求其其,百无禁忌”。

就拿“拜艇头”(祭祀船头)来说,讲究不多,杀鸡就用鸡来作贡品,杀鸭就拿鸭来作贡品,没有鸡、鸭就是拿煮熟的猪肉或烧肉,烧三根香,点两个蜡烛,焚一些衣纸,说上几句吉利话,如顺风顺水等就算完成仪式。

图片

茅寮。

“村拐”与“村仔佬”

至于针对疍家人的规定,什么只准在水上生活,不准在陆上定居,不准读书、识字、应考、做官,不准与汉人通婚等,“小耕家”们有时只拿来说说,他们一概不理会这些所谓规定,因为他们本来就来自“民田区”。

“民田区”里面也可能有很多亲朋戚友,也要经常走亲戚,与“民田区”里普通的村民差不多,只不过他们要外出谋生,到沙田地区承耕沙田,也就是所谓的“耕沙”而已。

当然,后来在沙田地区定居的人当中,应该有一部分人是从外地漂泊而来的疍民,但这只是极少数。

“小耕家”们,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沙田水乡人靠艇代步,也捕鱼,有时也住在艇上,衣着服饰、习俗跟疍家人相似,难怪人们会说他们是蛋家人。

如果“民田区”的人真的叫他们“疍家佬”,他们会很不高兴,也会狠狠地回应一句:“村拐”。

“村拐”是骂人的话,等于说是“村仔佬”中的骗子或拐卖人口的人。

而“村仔佬”是“沙田区”人对“民田区”同宗同姓聚居的村民的一个称呼。

沙田水乡人相对比较接受的称呼是“围口人”、“开边人”、“开低人”(村外人)。

图片

农业学大寨。

沙田人的两句话

“洗角上创装腔烧炮掌,去到大岗朗点朗”,

“算透豆豉刚,怨宝蜡烛腔”。

沙田水乡人随便说两句说话,让人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

以上两句,是沙田水乡人的经典方言。

第一句是说:洗脚、上床、烧香、烧爆竹,去到大岗镇刚好两点两个字,即两点十分;

第二句是说沙田水乡人家常备的日常用品,包括做菜的主要配料和祭祀用品,分别是蒜头、豆豉、生姜,元宝、蜡烛、高香。

沙田水乡方言,与广州话有近六七分相似,但鼻音明显比广州话轻很多。主要分布在东涌、鱼窝头、灵山、榄核、横沥、黄阁的沙田地区。

黄阁四大村和万顷沙方言独树一帜,原南沙的方言与东莞话相近,大岗、潭洲的方言与顺德话相近。

图片

撑粉。

母子对话

沙田水乡话虽然与广州话差不多,但有些词语是完全不同的。这里有一段母子对话,让大多数广州人听不明白:

子:阿咋,戏仔几时罗hem鱼俾我地啊?

母:衰仔,戏仔边得hen,快戳饭啦。

子:咁戏掌呢?

母:戏掌个老豆瓜左。

子:唔食啦,无你咁好气,翻寮gie。

这里的“阿咋”是阿妈的意思,“戏仔”指阿姨,“罗”指送或带来,“hem鱼”指咸鱼,“hen”是闲字音,“戳饭”是指吃饭,带有贬义的语气,“戏掌”指姨丈,“老豆”指父亲,“瓜左”指死了,“翻”指回、返,“寮”指茅寮,“gie”是睡字发音,睡觉的意思。

母子对话的大概意思是:儿子问妈妈,阿姨什么时候送咸鱼过来?妈妈说阿姨没空,叫他快点吃饭。儿子又问姨丈有没有空?妈妈说姨丈的爸爸去世了,也没空。儿子听了很不开心,饭也不吃了,回茅寮睡觉。

图片

打谷。

沙田水乡人与歇后语

沙田水乡的方言,有很多字词与广州话的读音是不同的。如“厨房”叫“下间(gian)”,“叫”字读“eao或eue”, “吃完了”读“食候(hou)了”,“灶”读“灶忽”,“落雨”读“落许”,“睡觉”读“交痕”等,这里不一一列举。

沙田水乡人讲话喜欢用歇后语,如说一个人是“塘底凸”,意思就是“水干了才露面”,暗喻人把钱花光了就出现,不是借钱就是蹭饭吃。

说一个人是“新鲜荷兰豆”,那么请别高兴,意思是说这个人青靓白净但没“银”(钱)。

说一个人是“沙湾灯笼”,意思是何苦,即何苦这样,因为沙湾镇何姓为大姓,门口挂着的灯笼写着“何府”,他们就谐音成“何苦”。

说一个人“抬棺材甩裤”,意思是失礼死人。“大天二睇报纸”,“大天二”指土匪恶霸,意思是不识字没文化的人装作文化人。还有“跪地戏猪乸-睇钱份上”(“戏”即喂的意思)、“水过鸭背-马马虎虎”、“东腊肠-短度宽封”等。

沙田水乡人形容一个人很苦或职业艰辛,也颇具地方特色。他们认为有三种人最苦:

一是“出世无老母”,即一出生,母亲就难产去世;

二是“北风撑夜渡”,即北风天,夜风凛凛,还要起来掌渡;

三是“潮汕赶鸭佬”,即来自潮的人,放养鸭子到处去,漂泊、奔波劳碌。

沙田水乡人也喜欢模仿别人说话,这并不代表他们没礼貌,相反,他们觉得这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

图片

唱情歌。

广州话与沙田话

如果你跟他们说普通话,他们也会跟着说不咸不淡的普通话,即他们常挂在嘴边说的“煲冬瓜”(普通话)。如果你跟他们说黄阁话,他们也跟着说黄阁话,他们经常拿来开玩笑的黄阁话是:一文四斤半。

他们发音成:一meng死梗半,即一文死了一半的意思。如果是跟广州城里人说话,他们也说广州话,只不过是很牵强,有个别字转不过舌头来。

如最让人笑话的一句是:咸鱼唔hem。广州话“咸鱼”的“咸”字读“ham”,而沙田水乡话读“咸”字读成“hem”,简单一句,就露出马脚,想不承认是沙田水乡人都不行。

沙田水乡人也有骂人的恶毒说话。如“死绝”、“死绝仔”(断子绝孙),“死衰仔”(坏蛋),“冚家铲“(全家一窝端)等,虽然不多,但也是够狠的。

如果沙田水乡人跟你说:“我地翻归煮泥食”,你不要以为他们请你吃泥巴,其实是说:“我们回家煮饭吃”的意思。

细细品味沙田水乡人的方言,很有意思,字里行间又充满着智慧和幽默感。

图片

渡水饭。

沙田人居住与大榕树

沙田地区土地肥沃,海产丰富,适合农耕和渔猎,但同时也是地势低矮,河涌纵横,常受台风或洪水威胁淤泥之地。如何在这既丰饶又危险的地方定居,确实需要有很大的智慧。

沙田水乡人选择地势较高的沙洲,四周用泥堆垒成大土墩,然后种上一棵根系发达、成长速度快的大榕树或木棉树,利用树根来固沙固土。

从现在遗留下来的百年大树地点来看,所在地基本上是村中土地的最高处。

种上一棵大树,有几点好处:一是可以从茫茫大海中找到目的地;二是树干可以系船缆、艇绳;三是当洪水来袭时爬上树逃生,最后才是乘凉、聊天场所。

每天冬季枯水期,“大耕家”都会请人用泥土筑堤,年复一年加高培厚堤围。“小耕家”们在堤边种上水竹、水松。竹、水松既可固沙固土,又是生产、生活中最常用材料,一举多得。

图片

席地而坐的酒宴。

茅寮与大土墩

最值得人们津津乐道的,当数沙田水乡人搭建的茅寮,充满者生活的智慧。

最早搭建茅寮的,一定是定是靠近大土墩,以土墩为中心,向两边散开。土墩之所以能聚沙,应该是水流比较缓慢之处,在那里搭建茅寮,加上附近有大树,是相对理想的选择。

茅寮的搭建,一般是一半跨在泥堤上,另一半悬在水中。所用材料,基本上是就地取材,包括松木、松树皮、水竹、禾杆草(干稻草)、蔗壳(甘蔗叶)、泥浆、竹篾、竹围等。茅寮的用材、面积大小,根据各自的财力而定。

最简易的茅寮,只有十来平方米大,靠水一边,用几条松木作桩,整个框架都是用水竹构建,用竹篾系绑固定,四周的墙,下半部分是挂着抹满泥巴禾杆草,泥巴干了以后,就是相对“坚实”的墙,上半部分和人字形屋顶盖禾杆草或蔗壳。

图片

大妗姐。

厕所与大瓦缸

跨泥堤一边是泥地,靠水一边搭些竹子。茅寮虽小,还有客厅、睡房,甚至还有小小的厨房。睡房的床架是用竹子架起来的,铺上木板就是一张床。客厅摆上矮桌子、矮凳子。厨房有水缸,但并没有固定的炉灶,一般是用可以搬动的行灶,即现在也可见的烧柴的土灶,也称之为“风炉”。

为了防火安全,天气好的时候,他们把行灶搬到茅寮外煮饭做菜,下雨的时候搬回茅寮内。

泥巴墙具有一定的防火功能,并不是想像中那么容易着火。茅寮靠河涌那边,设一个步级,方便上下艇。茅寮内并没有厕所,厕所通常设在离茅寮不远的竹林下。

所谓的厕所,也只是一个大瓦缸,外面围上一米多高的蔗壳或禾杆草,并没有门。

图片

过关。

 松皮棚与高棚仔

相对比较好的茅寮,就是至今还有的松皮棚。松皮棚是用松木、竹子搭建,墙壁和屋顶都是用松皮,面积也相对大一点。这种茅寮看起来比较美观,比较实用。

孩子多的家庭,还会在茅寮旁边搭建一间“高棚仔”。

“高棚仔”占地面积约七八平方米,也是用松木和水竹搭建,不同的是有两层高。下面一层放农具或养鸡鸭、甚至养猪,上面住人。

用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有点不卫生,但以当时的生活状况来看,还是相当科学的。

沙田水乡人懂得充分利用茅寮的空间和土地。他们把靠河涌一边的竖立在水中的木桩,用渔网或竹网围起来,放养鸭、鹅。河涌平常的最高水位,只淹没养鸭、鹅圈的一半,茅寮底就是遮雨篷,鸭和鹅既可以在泥堤上休息,也可以到水中洗羽毛、饮水,或者吃小鱼小虾,以及蟛蜞等。

他们也将泥堤靠河涌一边的泥地稍微平整一下,种上蔬菜、瓜果,像搭建茅寮一样,搭一个简易棚架,种上水瓜、冬瓜等,自给自足,这种方式一直延用至今。

沙田水乡人也非常珍惜土地。屋前屋后,只要有一点闲地,他们除了种上蔬菜、瓜果以外,还种上果树,如龙眼树、黄皮树、芒果树、香蕉树等,有的还种上花草或用于煲凉茶药材。

走进沙田地区,一河两岸,水竹、果树、花草郁郁葱葱。屋前屋后有菜园、果园、庭园,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处处体现他们居住的智慧。也因为他们的智慧,造就今天沙田水乡的特独魅力。

图片

上契。

夫妻同穿一条裤子

故事的主人翁叫阿秋,因屁股比较大,人称“大瓜秋”。

话说,那天正值春耕时节,阴雨绵绵,“大瓜秋”忙着平整泥田,弄得满身都是泥巴。近黄昏时分,有一个熟人经过,手里提着两条“风鳝”(鳗鱼)。

“大瓜秋”一见,嘴馋极了,便厚着脸皮叫那人请客。沙田水乡人都比较豪爽,那人一口就答应了,邀请“大瓜秋”去家里“打边炉”(吃火锅)。

“大瓜秋”知道有好东西吃,平整完田地后便匆匆赶回茅寮,在河涌上洗洗身子,回房间准备换衣服。

这时,他的老婆正在房间里用水擦身子,衣服挂在墙上。“大瓜秋”找来找去,找不到干的裤子,晒在茅寮屋檐下的两条裤子是半湿的,不能穿。他“急中生智”,偷偷地把老婆的裤子拿来自己穿上,作贼一样溜去“打边炉”了。

当“大瓜秋”酒足饭饱回来后,被老婆骂了个半死,罚他在床前足足跪了大半个晚上。

原来,被“大瓜秋”拿走裤子后,他的老婆没裤子穿,只好一直盖着被子躺在床上,饭也煮不了,水也喝不上,真是又气又饿又渴,出入不得,也哭笑不得。

夫妻可以同穿的裤子,就是沙田水乡人穿的“大脚裤”。

图片

祭拜。

“大脚裤”与“大襟衫”

“大脚裤”,一条裤子分两截颜色,裤头一段是海蓝色,宽约3~4尺,高约3寸;裤脚是蓝黑色,裤脚宽约1.5尺,直上直下,男女均可以穿。

穿这种裤子需要技巧,男人穿一般不用裢头带,把裤头一拧一绑打个结,往里面一翻就可以固定。

女人的腰一般比较细,要用腰绳系着。穿上这种裤子,走起路来,裤腿相互摩擦,会发出“沙沙”声响。女人穿上这种裤子,走路就要很小心,尽量不发出声音。

女人的衣着,与“大脚裤”相对应的是“大襟衫”。“

“大襟衫”分有领、无领两种。款式从领口向右复一块前幅呈半月状,以布结为扣,下幅分大尾、细尾。布料从低档到高档,分别有夹布、大胜蓝、墨乌、纱衫、竹纱几种。

图片

钓虾。

百幅裙与九牙津头布

女人穿的裙子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装饰有几条红色竖条,另一种是白色竖条。出席不同场合穿不同的竖条裙子,如喜事穿有红色竖条的,白事(丧事)穿白色竖条的,以示庄重。

所谓的裙子,不过是有几条花纹带皱折的一块长布,黑色为主。穿着的时候,将长布围着身子转两圈,系好就行。沙田水乡人把这种裙子称之为“百幅裙”。

沙田地区人整天要下田干活,一出门就是水或者泥巴。为了使衣服耐用、好看,她们把新做的衣服,先用薯莨水漂染。

漂染衣服,时间一般选择在夏季,将薯莨切成碎粒,放入瓦缸,倒人清水,用火煮大半天,让薯莨完全溶解,水变成褐色,再放入衣服浸泡一两个小时,晒干后再泡,反复三四次,衣服就变成褐色且十分耐用。如果要将衣服染成黑色,就再抹上泥浆,也是反复几次就行。

冬天的时候,女人们的头上都包一条头巾,沙田水乡人称之为“九牙津头布”。

“九牙津头布”为方状,大小约2尺4寸,四边用红、黄、绿三色绣出牙状,每色绣三牙,三色成九牙。披戴时要先对角折成三角形,仔细地在头上围成拱形,边角往里掖,既防风防寒,又透出一种神秘美,深受女人们爱戴。

图片

水乡。

用茶籽水洗头

用麻包袋做成上衣夹心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沙田水乡的女人们也不例外。她们喜欢又黑又长的头发,经常用茶籽水洗头,保持头发乌黑亮泽。

腰带上绣上一块银元,既是装饰品,又可以当纽扣使用。年青的姑娘们喜欢在蓝色的披肩挂在胸前,也有装饰和保护衣服的作用。披肩左上角绣上一枚大的银元或拼成梅花状的小银元,或绣上一花草图案,显得时尚、有活力。

男女结婚时的衣着,男子头戴毡帽,身穿秋格布衫、“大脚裤”,脚穿布球鞋。女子头戴凤冠,身穿长青布衫、“大脚裤”,脚穿皮拖鞋。

经济条件稍好的,男的穿纱衫,女的穿“百幅裙”,结婚时就显得很有面子,走起路来也神气。

冬天的时候,沙田水乡人还用麻包袋做成上衣夹心。这种夹心穿起来保暖,耐磨,适合砍甘蔗时穿着,十分实用。

青年男女常常借别人的衣服去相亲,去喝酒喜等,只要一说起这些事,年长的沙田水乡人总会滔滔不绝,言谈中的事让听者心酸。

沙田地区历来就是相对贫穷落后的地方,夫妻同穿一条“大脚裤”的事,绝对不只“大瓜秋”一个人做过,相信很多夫妻都有过同样的经历,只不过他们不说或者没人知道而已。

图片

祭拜。

沙田水乡人的脚

曾经在一个文化座谈会上,有一位年长的民间文化爱好者跟我说起沙田水乡人的脚。他说,要分辨哪些是“民田区”的人,哪些是“沙田区”的人,哪些是“疍家人”,看他们的脚就知道了。

“民田区”人的脚稍微白嫩细腻一点,脚趾头之间的空隙较小;

“沙田区”人的脚比较粗糙,脚趾头之间空隙较大,指甲呈灰黑色;

“疍家人”的脚走起路来呈“内八型”,即人们常说的有点瘸腿。

图片

大脚丫。

沙田水乡人的脚型,与他们长期生活的环境有关。我们也可以从他们的脚型,看出他们生活的艰辛。

沙田地区一出门就是泥路和水田,一年三百六十五日不是种田就是到河涌里捞鱼。

一双脚天天与水、泥打交道,脚趾甲里藏泥,变成灰黑色,对沙田水乡人来说这只是小事一桩。

最让他们头痛的是下雨天,路窄泥滑,要是肩上挑着或托着重物,走起路来要特别小心,否则容易滑倒摔伤。为了不让自己滑倒,他们走路的时候,尽量用脚趾用力往下踩,一步一步找着力点,久而久之,五个脚趾头都是分开的。

图片

黄阁镇。

最好的着力点是牛脚坑,耕牛体重,在泥路上一走就会踩出很多泥坑,沙田水乡人走路的时候,总是踩着牛脚坑,步步为营。

七十年代知青下乡的时候,来自城市里的知识青年不懂得这个技巧,不敢走又窄又滑的田基,总是在田里面的走,既费力又慢,一时成为沙田水乡人茶余饭后的笑谈。

沙田水乡人最苦的的候是冬天。且不管冬天时他们缺衣少食,单单这一双脚就受不了。冬天的时候,咸水倒灌,导致他们的脚的皮肤容易爆裂。一道道深深的裂口,加上冰冻的河水,脚一下水,让人痛得撕心裂肺。

晚上睡觉的时候,皮肤收缩,也会带来痛楚,让人睡不好觉,那种苦,我们可想而知。

沙田水乡人不常穿鞋。我们可以想像,一出门就是泥和水,穿鞋反而不方便,时间长了,他们就习惯了不穿鞋,穿上鞋反成了不习惯。

图片

东涌镇。

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穿上鞋,还用干活吗?

所以,直到现在,即使在冬天,很多沙田水乡人都只穿一双大拖鞋。经常不穿鞋走路,脚趾头之间的间隙也越来越宽。

民田地区的人下地干活,虽然都是赤脚的,但他们走的山岗地的路相对好一些,加上村里面的路基本上都是铺上麻石的,不用踩牛脚坑。

至于“疍家人”,他们活动的空间小,经常盘腿而坐,腿脚变形弯曲,走起路来当然呈“内八型”了。

图片

横沥镇。

其实,沙田水乡人何尝不想有一双美腿,只是实在没办法,受生活环境条件所限。因为赤脚的习惯,给人不卫生的感觉,还常受岐视。

正如前面所说的,大多数沙田水乡人是来自民田地区,难免会经常走亲戚。有时,他们回“民田区”走亲访友或参加喜白二事,晚上要住宿。

因为他们习惯了赤脚,睡觉前可能也会先洗洗脚才上床,但从外面洗脚到里屋睡觉,还有一段路要走,洗干净的脚又会重新弄脏。这样一来,被子就会脏。

沙田水乡亲戚一走,爱干净的“民田区”人就立即洗被子的事经常发生。沙田水乡人也知道这些事,心里难免会有一些自卑。

有些沙田水乡人也经常拿自己的脚来自嘲,看着第二个脚趾比第一个脚趾长,就像“希腊脚”一样,他们常自嘲说:“二趾长过公,吾死一世穷”。即第二个脚趾头还比第一个长,不但不美,还会很辛苦,贫穷。

每每想起沙田水乡人那历经沧桑的双脚,不禁让人唏嘘。

图片

大岗镇。

“卜佬”之源头

以前,沙田水乡人被城里人称之为“卜佬”。“卜佬”泛指无知识、无文化、粗俗的乡下种田人,即乡巴佬。

关于“卜佬”称谓的来源,众说纷纭:

有的说“卜佬”称谓来源于田间劳动。种田人整天与田地打交道,用锄头锄地时,会发出“卜卜”声响,因此把种田人称之为“卜佬”。

有的说“卜佬”是“北佬”的变音(“北佬”指来自北方的人),就像沙田水乡人管北方人叫“捞松”一样。

以前,北方人来到沙田地区,为搞好关系,逢人便称兄道弟,一开口就说“老兄,老兄”。

当时沙田水乡人听不懂普通话,把“老兄”错听为“捞松”。从此以后,沙田水乡人把说普通话的人都叫“捞松”,后来慢慢演变成把说普通话的老男人称为“捞佬”,女人称为“捞婆”,男青年称为“捞仔”,女青年称为“捞妹”。

图片

榄核镇。

有的说“卜佬”称谓来源于一个跌帽子故事。

话说20世纪60年代末,以楼高冠全国而蜚声四方的广州宾馆,即人们常说的“二十七层”动工建设。宾馆将近封顶时,各县组织一些农村干部去参观。

当时广州宾馆还在建设中,进入工地的人都要戴安全帽。一位来自沙田地区的农村干部戴上安全帽,但没有系安全带,可能是不会系或没这个习惯。他第一次近距离看到这栋高楼,很兴奋,决定数一数有多少层。当他的头慢慢向上,数着数着的时候,安全帽忽然掉在水泥地上,发出“卜”的一声。他把安全帽捡起来戴上,再数,结果帽子又跌了一次,又发出一声响亮的“卜”声,引得周围人的哄堂大笑。从此,城里人称沙田地区的人“卜佬”。

第一种说法有点牵强;第二种说法不靠谱,因为沙田水乡人并不来自北方;第三种说法虽然让人觉得是杜撰出来的故事,但却说出了“卜佬”称谓与帽子有关。

在中国古代,人们往往以帽子来识别人的身份,如当官的头戴“乌纱帽”,商人戴“西瓜帽”,书生头戴“儒巾”等等。虽然不同的朝代不同的人戴不同的帽子,但可以肯定的是,帽子代表一个人的身份。

图片

南沙街。

沙田水乡人劳作时最常戴的帽子叫“虾姑帽”。

“虾姑帽”用竹篾、箭竹叶为原料编织而成,圆顶。有的以竹青细篾加藤片扎顶滚边,竹叶夹一层油纸或者荷叶,帽面再涂上桐油。有的由上下两层竹编菱形网眼组成,中间夹以竹叶、油纸。“虾姑帽”细小、轻巧、实用,可防晒防小雨。如果要防大雨,他们则身披蓑衣,头戴尖顶大竹帽,即斗笠。

无论是“虾姑帽”还是斗笠,雨滴在上面,会发出“卜卜”声响,有人把这种帽戏称为“卜帽”,戴这种帽的人自然就成了“卜佬”,“卜佬”称谓应该由此而来。

有时,沙田水乡人相互诋毁时也互称对方为“卜佬”,这既在嘲讽别人,也在嘲笑自己。很多学子发奋读书,要“跳农门”,为的是要像城里人一样“穿鞋踏袜”(悠闲、干净卫生)地工作和生活,不再做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卜佬”。

如今,城乡差距缩小,很多农民洗脚上田,过上城市般小康生活。有的城里人甚至还羡慕住在沙田水乡的人的写意生活,“卜佬”称谓也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

图片

万顷沙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