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史留名的黎里人凌信

 苏迷 2021-04-05
《姑苏晚报》2021年03月29日 B07版

  陈良

  明天顺元年(1457),湖南永州的宁远县九嶷山舜帝陵外,来了一群从北京皇城来的客人,为首正是吴江黎里人凌信。时任尚宝少卿的他受明英宗朱祁镇之命前来祭舜。朱祁镇为何要凌信等人来九嶷山祭舜呢?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内忧外患朝廷动荡

  明朝正统十三年(1448)十二月,瓦剌派出3500多人的庞大使团来到明朝贡马。太监王振根据实际人数减免了多余的马价,并将贡马削价,蒙古人自然不答应。正统十四年(1449)七月,蒙古瓦剌也先便以明朝削减马价为理由,向明朝边境发起大规模进攻。一时间大同守军失利,塞外城堡陷落,边疆告急,向京师请兵救援。边报传至朝廷,朝廷上下惶恐不已。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令皇弟朱祁钰留守,亲率大军出征。

  宦官王振全权掌握军政大权,王振专断又组织不当,随行大军在土木堡一带惨败殆尽。王振被杀,英宗被也先俘去,兵部尚书、户部尚书等多名大臣战死,20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史称“土木之变”。李贤的《顺天目录》记载着如下惨状:“速传令台营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20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

  也先带着朱祁镇率大军南下攻打北京,朝野震惊,纷纷建言朱祁钰南迁。关键时刻,时任兵部侍郎的于谦站了出来,他极力反对南迁,支持朱祁钰清算王振旧党,得到了大臣的拥戴。另一方面也是让瓦剌无法利用朱祁镇的皇帝身份要挟明朝,于谦等人拥立英宗之弟朱祁钰为景帝(即明代宗,年号景泰,1450-1457年在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抗击瓦剌。朱祁钰让于谦全权负责守战之事,北京保卫战臣民一心,于谦亲自上阵,民众更是积极配合,在先前损失20万人的情况下北京保卫战取得了大胜,也先大败而归,被迫与明朝议和。一计不成,就另成一计,也先将明英宗朱祁镇这个烫手山芋扔还了明廷。

  可是此时当上皇帝的弟弟朱祁钰极其不希望哥哥回来,但是却没办法。英宗返回京师,被软禁在南宫,不许诸臣朝谒。景泰八年(1457,后改为天顺元年),宦官曹吉祥、将领石亨、大臣徐有贞等,乘景帝病重,发动政变,石、徐率兵破墙夺门入南宫,迎英宗复位,废景帝,杀于谦,史称“夺门之变”。《明史》卷12《英宗后纪》:“天顺元年(1457)春正月……丙戌,诏赦天下,改景泰八年为天顺元年。论夺门迎复功,封石亨忠国公……丁亥,杀于谦、王文,籍其家。”

  受命祭舜以示正统

  封建帝王一贯宣扬“皇权天授”,神化自己。而代宗当年临危登位,打败了瓦剌,保卫了京城,保住了明朝江山,功不可没。且已当了八年皇帝,其身份得到了全国的承认,现在朱祁镇通过政变夺回帝位,也要为复辟营造顺天之意的气氛,所以英宗将复位后的年号改为“天顺”,暗示复位是顺应天意。改年号是其一,接着英宗又命尚宝司少卿凌信公告复辟致祭于舜陵,以昭示其政权之合法性。在祭文中英宗特别强调“兹予复正大位”,意思是说他纠正了帝位被非法褫夺的错误,现复登大位,特昭告于始祖英灵,其复辟合法正统。祭舜是中华民族有统一祖先的一种认同,更是有国家以来的供祭之始。荣锡勋《南岳形胜考》:“历代帝王遣使致祭南岳,必分诣炎陵舜陵。”自夏朝开始,九嶷山舜帝陵就作为祭祖朝圣之所,历代香火不绝,大禹、秦始皇、汉武帝望九嶷山而祭舜。后常有朝廷命官和地方官员来此祭祖谒陵,代代相袭,其中便有南朝宋武帝刘裕遣官张邵、颜延之,唐玄宗李隆基遣官张九龄赴九嶷山祭舜等,并留有祭文。

  洪武四年(1371),明太祖朱元璋亲制御祭文,遣翰林院编修雷燧到九嶷山祭舜。此后,如遇国家大典、大事,明朝廷遣官祭舜,渐成定制。明代御祭15次,可考者13次。凌信祭舜就是其中的一次。凌信时任尚宝少卿,全称应为尚宝司少卿,尚宝司是明官署名,负责管理玉玺和百官的牌符。设卿一人,正五品,少卿一人、从五品,司丞三人、正六品。尚宝司少卿是五品官,相当于现在的厅级干部。明代同为吴江人的袁了凡在东征时被冤停职,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了凡的冤案终于真相大白,吏部尚书赵南星追叙袁了凡东征功勋,赠封他的就是“尚宝司少卿”的官衔。凌信按例循礼完成了此次祭舜任务。九嶷山舜帝陵有载:

  天顺元年,遣尚宝司卿凌信致祭,告正统复辟。

  粤惟自古,圣神梃生,继天出治,爱立人极功德之隆,延于永世。兹予复正大位,祗严祀事,恭祈圣贶,佑我邦家,永臻熙嗥。尚飨!

  凌信回京后,由于顺利完成祭舜任务,受到英宗重用。同年他还建言运河漕运及治理,被明英宗采纳。

  建言运河漕运安全

  《明史》卷八十六志六十二【河渠四】有记:天顺元年,尚宝少卿凌信言,粮艘从镇江里河为便。帝以为然,命粮储河道都御史李秉通七里港口,引江水注之,且浚奔牛、新港之淤。巡抚崔恭又请增置五闸。至成化四年,闸工始成。于是漕舟尽由里河,其入二河者,回空之艘及他舟而已。

  凌信为何要建言漕运从镇江里河走呢?常州至镇江的这段运河,一般称为常镇运河,是江南运河的西北部分,因为相比另两条河(孟渎和德胜)离江更远,所以又称之为镇江里河。《明史·河渠志》载“自北郭至京口首尾八百余里,皆平流。历嘉而苏,众水所聚。至常州以西,地渐高仰,水浅易泄,盈涸不恒,时浚时壅,往往兼取孟渎、德胜两河,东浮大江,以达扬泰。”镇江里河因为水浅易泄,盈涸不恒,经常性淤塞,漕舟选择的是孟渎和德胜另两条线,而孟渎和德胜路线,则是要经过大江的,对漕舟来说是非常危险的,特别是自孟渎河出江,要溯江逆行数百里,容易为风浪漂溺,这就是凌信建言要从里河走的原因。

  《明实录·英宗正统实录》卷二百一十二记载:凌信奏言“江南运粮者泛大江至瓜洲坝有风浪之险,宜从镇江府里河,而里河自新港至奔牛一百六十余里,河道浅狭,又有三坝,大船不利车盘,七里又有金山横阻,江水不得入,故粮舟多冒险损坏,宜通七里港口引江水灌入,浚新港至奔牛一带为便”。浚奔牛新港之淤、引入七里江水,后来巡抚崔恭置五闸,成化四年(1468)建成,于是漕舟尽走常镇运河。凌信也因此名留青史。

  凌信为官兢兢业业,做事谨慎,据《明英宗睿皇帝实录》卷之三百五十三:天顺七年六月己未朔,升尚宝司少卿凌信司丞张翌俱为本寺卿信支从四品俸俱以九年考满也。凌信升任为尚宝卿,位列四品大员。不止于此,天顺八年(1464),他还受明宪宗之命出使安南(现在的越南)。

  出使安南安抚属国

  《明史》载:“宪宗践阼,命尚宝卿凌信、行人邵震赐王及妃彩币。灏遣使来贡,因请冕服,不从,但赐皮弁冠服及纱帽犀带。成化元年八月以英宗宾天,遣使进香,命赴裕陵行礼。”明史这段记载简短,事情始末是这样的:

  天顺八年正月十七日(1464年2月23日)明英宗朱祁镇驾崩,明宪宗朱见深于正月二十二日正式即皇帝位。《明宪宗实录》载:“壬寅(二月十九日),以即位遣太仆寺寺丞金湜为正使、中书舍人张珹为副使,往朝鲜国;尚宝司卿淩信为正使、行人司司正邵震为副使,往安南国。各赍诏敕及纻丝表里妆花绒锦赐其王及妃,诏使正副各给以麒麟金织衣一袭,俾服以行礼并路费钞百锭。”什么意思呢,新帝即位,派遣使者赴属国朝鲜、安南宣诏,告诉他们,大明朝换主人了,通报他们一声。并且为示皇恩浩荡,赐给他们锦绸、织衣及其他财物,甚至还给了路费钱,让两国前来祝贺。所以有了凌信“赐王及妃彩币”一说。凌信出使安南很有效果,过不久安南国王黎灏遣使来朝贡,“因请冕服,不从,仍赐予所遣陪臣银百两。丙辰(三月初三),赐安南国王黎灏皮弁、冠服一袭,红罗常服一袭,纱帽犀带各一。因灏遣陪臣请冕服,上不允,而有是赐。”说的是安南国王黎灏想要明朝赐件冕服,宪宗不允许,只赐了皮弁、冠服和常服。因为冕服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赐给的,藩属国只有朝鲜得到了明朝官方赐予的冕服,宪宗对安南国王黎灏的执政地位并不认可。凌信出使安南也只是暂时安抚了一下黎灏,避免了宪宗新即位的政局不端,稳定了局面,为后来的平定安南之乱奠定基础。

  凌信后来官至太常寺少卿,历奉明英宗、明代宗、明宪宗三帝四朝。

  《大明宪宗纯皇帝实录》卷之九十五成化七年九月:太常寺少卿凌信卒。信,字尚义,直隶吴江县人。正统初,修宜庙实录以能书给史馆。书成,升中书舍人。升尚宝司丞,累官至太常寺少卿至是卒于官。讣闻,赐以祭。

  同年黎里修凌公祠,以纪念这位载于明史的黎里人。凌公祠现存两进,在黎里古镇西栅北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