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系统的说说姜维了,这个人比较复杂。 姜维是天水郡治的冀城人,自幼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长大。 家中应该在当地有些势力,因为姜维他爹原来为天水郡功曹,在羌戎叛乱时保护领导而壮烈殉国,因此为姜维搏了一个官中郎,参本郡军事的编制,就此姜维开启了自己军官的一生。(以父冏昔为郡功曹,值羌、戎叛乱,身卫郡将,没於战场,赐维官中郎,参本郡军事) 少年丧父的姜维后面还可以读得起书,甚至阴养死士,总体而言家庭条件应该不错。 这段他养死士的史料是“傅子曰: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脩布衣之业”,位置在“姜维字伯约,天水冀人也,少孤,与母居,好郑氏学”之后。 说明在他很年轻的时候,姜维就有这个爱好了。 这个人性格、志向、气概少年即成,眼光很远,活就要活个轰轰烈烈。 时间来到公元228年,丞相北伐,当时姜维和领导在陪郭淮巡查,在洛门时听说了丞相来了,太守认为姜维这帮身边人是坏蛋,太守马遵要跑,姜维说:领导您还是跟我们回冀城吧。马遵说:你们都是大坏蛋。(时维谓遵曰:'明府当还冀。'遵谓维等曰:'卿诸人复信,皆贼也。各自行) 姜维随后回到了冀城,被冀城人民推举出来去蜀军那投降。(维亦无如遵何,而家在冀,遂与郡吏上官子脩等还冀。冀中吏民见维等大喜,便推令见亮。二人不获已,乃共诣亮) 那一年姜维27岁,投降蜀汉后,丞相辟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后来又被丞相安排训练五千虎步兵。 魏国反攻时,马谡兵败如山倒,蜀军急退,姜维没来得及接他妈。 后来身为人质的老母亲给他写信,说儿子你回来吧。 姜维说: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姜维对他的人质妈妈说:我胸有大志,对不起了您嘞。 人各有志,当然不可强求,不过姜维“少孤,与母居”,从小和母亲相依为命长大,魏国这些年最厉害的就是人质处罚制度,你在敌国当将军,老娘给你写了信都不理,你老娘可能会有啥好下场吗? 有的人说姜维这是心存汉室,所以老娘什么的就都顾不了。 在这里要专门说一下,姜维生于202年,那一年袁绍导演都死了,大汉的牌匾早就使不上劲了,而且姜维的出生地是百年羌乱主旋律,大汉存在感最弱的陇西,姜维成长的过程也一直是在凉州大族和羌氐自治的环境中长大,所谓大汉的认同感其实真的谈不上。 姜维为啥老娘不要了也不再回故国了呢? 还是说句实在的吧,这边的发展空间,对面永远给不了。 魏国此时已经开始实行九品中正制,像姜维这种很一般的小地方出身,混一辈子也没多大可能混成哪怕一个小地方的太守。 但是到了蜀汉这边,伟大的诸葛丞相封我做了奉义将军,当阳亭侯,还让我练兵五千,这是我在魏国永远也得不到的待遇。 再来看看开篇姜维对的那句评价:“维为人好立功名,阴养死士,不脩布衣之业”,这是一个胸有大志的人,最在乎的是有没有辉煌的未来! 这种人极其可怕,他自幼相依为命的老娘都拢不住他那颗狂野的心,什么金钱,什么亲情,这都没有我实现干大事的抱负重要。 看明白这一点,才能捋明白他后面做所有事的抉择算法。 丞相死后,姜维跟大哥蒋琬一路进步飞快,在243年的时候当上了蜀汉四镇大将军之一的唯一一个有进攻权限的岗位,镇西大将军。 蒋琬在的时候,姜维表现的特别好,让咋干咋干;蒋琬死后一年,姜维作为蒋琬的好小弟迁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开始有资格参与最高级别政治了。 随后,就有想法了。 姜维认为自己有能力和才干,希望诱诸羌胡人为羽翼,完成老丞相未尽的事业,断陇西对凉州开炮,经常希望兴兵大举,结果被费祎控制的每次带兵万人。(维自以练西方风俗,兼负其才武,欲诱诸羌、胡以为羽翼,谓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每欲兴军大举,费祎常裁制不从,与其兵不过万人) 魏国一直啥变化没有,在老艺术家的带领下连淮南一叛都是兵不血刃拿下的,就算不是刮彩票的国策问题您这时机也不对,瞎折腾什么。 253年,风云突变。 这一年正月,司马师、诸葛恪两个新上位的总理在合肥战区展开拼杀,与此同时,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蜀汉总理费祎遇刺身亡。 费祎之死史学界一直疑点重重,姜维同志貌似有着巨大的嫌疑,因为他是巨大的受益人,而且这大哥还爱养死士,更巧的是刺杀费祎的郭修也是姜维俘虏的。(故中郎西平郭修,砥节厉行,秉心不回,乃者蜀将姜维寇钞修郡,为所执略) 我在这里表达观点:证据不足,不好妄言。 总之,天下终于有变了,也终于没有人再束缚姜维了。 当年夏天,姜维率领数万人出石营围攻南安响应诸葛恪的东方战区。 随后,司马家开始了各种各样的处理内患,天下年年都有大新闻,结果姜维这也年年不闲着。 253年,姜维军数万出石营,军粮尽退。 254年,姜维率大军出陇西大胜,拔河关、狄道、临洮三县民还。 255年,姜维出狄道大胜,大破魏雍州刺史王经于洮西,杀数万人。 256年,姜维升为大将军,与镇西将军胡济两路出兵,约定在上邽会合,但胡济没来,姜维在段谷被邓艾大败,星散流离,死者甚众,把去年赢得那些又赔进去了。 257年,诸葛诞反淮南,姜维数万出骆谷,司马望与邓艾坚守不出,后来姜维听到诸葛诞兵败,引兵回成都。 连着五年,姜维年年大兵出击,算是过足了征战的瘾,两次大胜,一次大败,总体来讲战绩算是说得过去。 但是,姜维这些年理论上就输了一次,却已经闹得民怨沸腾,逼得姜维引咎自贬平众怒。(众庶由是怨讟,而陇已西亦骚动不宁,维谢过引负,求自贬削) 不仅如此,每次几乎均有斩获的姜维在蜀中已经悄然成为了反面典型。 因为一个文化人。 蜀中第一半仙,谯周。 谯周自幼勤奋好学,饱读经书,知晓天文,随着年头活的越来越长,成为了蜀中的文坛领袖。 在姜维段谷大败后,谯周于转年257年,写下了著名的《仇国论》。 这部论文一经发表,开始迅速激起千层大浪! 这部论文原文很精彩,在这里非常有必要挨句给大家翻译一遍。 有个小国叫“因余”,有个大国叫“肇建”,两国世为仇敌。(因余之国小,而肇建之国大,并争于世而为仇敌) 因余国人高贤卿者问伏愚子:现在国家上下劳心,搁过去那些以弱胜强的案例都有啥先进经验呢?(因余之国有高贤卿者,问于伏愚子曰:“今国事未定,上下劳心,往古之事,能以弱胜强者,其术如何?) 伏愚子说:我听说呀,大国往往懈怠傲慢,小国处于忧患所以往往励精图治,比如周文王养民,所以以少取多;勾践体恤民众,所以以弱胜强。(伏愚子曰:“吾闻之,处大无患者恒多慢,处小有忧者恒思善;多慢则生乱,思善则生治,理之常也。故周文养民,以少取多,勾践恤众,以弱毙强,此其术也) 高贤卿说:当年楚强汉弱,打了好多年,项羽打算分鸿沟为界休息百姓,张良说一旦老百姓歇下来再收拾项羽就没戏了,于是穷追猛打,终于干掉项羽。(贤卿曰:“曩者项强汉弱,相与战争,无日宁息,然项羽与汉约分鸿沟为界,各欲归息民;张良以为民志既定,则难动也,寻帅追羽,终毙项氏) 这一路折腾也是取胜方法,为啥要用周文王那套呢?(岂必由文王之事乎?) 况且现在“肇建”国有病,咱得趁他病,要他命啊!(肇建之国方有疾疢,我因其隙,陷其边陲,觊增其疾而毙之也) 伏愚子说:殷、周时代,王侯世尊,君臣阶层上千年固化,在那个时候造反,哪怕汉高祖也没戏。(伏愚子曰:“当殷周之际,王侯世尊,君臣久固,民习所专;深根者难拔,据固者难迁。当此之时,虽汉祖安能杖剑策马而取天下乎?) 一定得是秦朝把天下折腾坏了,土崩瓦解了,统治者走马灯天天换,老百姓们不知所措的时候,才是豪强并争,虎裂狼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谁能折腾谁吃肉,谁搁那犹豫谁吃屁的时代。(当秦罢侯置守之后,民疲秦役,天下土崩,或岁改主,或月易公,鸟惊兽骇,莫知所从,于是豪强并争,虎裂狼分,疾搏者获多,迟后者见吞) 现在我国和肇建都已经立国很久了,不是秦末天下鼎沸的时代,而是六国并立的形势,所以还是要用文王的方法,汉高祖那套就没戏。(今我与肇建皆传国易世矣,既非秦末鼎沸之时,实有六国并据之势,故可为文王,难为汉祖) 如果老百姓疲劳,那么不好的情形就会出现,上层傲慢,底层暴烈的土崩瓦解之势就又该兴起了,老话说的就很好,“射多次不中,不如瞄准了再打”。(夫民疲劳则骚扰之兆生,上慢下暴则瓦解之形起。谚曰:射幸数跌,不如审发) 所以智者不会因为一时小利就转移目标,而是等到时机才出动,所以商汤、周武能不战而胜。(是故智者不为小利移目,不为意似改步,时可而后动,数合而后举,故汤、武之师不再战而克,诚重民劳而度时审也) 如果穷兵黩武,土崩瓦解的势头出现,那么有智者也没戏了。(如遂极武黩征,土崩势生,不幸遇难,虽有智者将不能谋之矣) 至于那种大力出奇迹,铁掌水上漂,渡河不用船的超人们就要另当别论了,那种牛X人就不是我这种大傻子所能评论的了。(若乃奇变纵横,出入无间,冲波截辙,超谷越山,不由舟楫而济盟津者,我愚子也,实所不及) 这篇论文引经据典,谯周虚构了两个人物和两个国家,写出了一段治国理政的思路方针,是篇好论文。 不过这篇学术论文却成为了网红之作,在蜀汉整个国家引起了巨大轰动。 为什么? 写实且反讽。 写实是他写的那个故事确实有理有据,也确实适合当前蜀国的发展方针。 别折腾了,蜀国是小国,当年丞相时代尚且不敢年年出兵,现在真禁不起你姜大将军年年这么折腾了。 不过古往今来我们是从来不缺好思路和好奏章的,为啥这篇《仇国论》成网红了呢? 因为他运用了文学创作中的反讽和落差。 先来说他的反讽。 “因余”国是啥意思呢? 剩下来的国。 “肇建”国是啥呢? 新建立的国家。 剩下来的小国叫“因余”,说的就是蜀。 新建立的大国叫“肇建”,说的就是魏。 “因余国”提问的那个叫高贤卿,又高又贤。 各种机智回答的叫伏愚子,趴下的傻子。 那个“又高又贤”说谁呢? 主战派呗! 那个“趴下的傻子”说谁呢? 他谯周呗! 通篇文章,总嚷嚷要打要杀的“又高又贤”被“趴下的傻子”给教育了。 最后这句“不由舟楫而济盟津者”是最后的总反讽,不用船就能渡河,这么能的人,我这种二傻子实在是比不了。 通篇的整体内容是教育蜀汉别瞎折腾了,老老实实待着吧。 实际上内在的深意是:你这个老不死的小蜀国是比不上新出生的大魏国的,你这个国家立国之本的北伐讨贼叫做逆天而动,实在不值一提。 这样一篇通篇反动却无证据,通俗易懂寓意深的政策论文,开始叩开了一个个蜀汉高层的心。 是啊!我们就是四百多年来剩下的那个小国家啊! 是啊!对面的那个国家确实是新建立的大强国啊! 是啊!我们这么牛的先总理都出师未捷身先死了啊! 是啊!此时此刻天下已经稳定了,却一直有人在穷兵黩武啊! 是啊!老百姓们被这连年的征伐累的直不起腰来啊! 这一切最终汇集后产生了一个想法:我们这个国家没戏了。 这种思想开始由高层,蔓延到中层,再蔓延到所有读书人那里,最终传到了田间地头。 《仇国论》不光从心气上瓦解了蜀国,从合法性上,也瓦解了蜀国。 谯周用“天下已稳而并立”偷换了“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这个蜀汉政治上必须坚持的概念。 因为北伐不仅仅是军事行动,更是政治符号。 你蜀国立国的根本,就在于别人给大汉的天命夺走了,你名义上接过来了,但正主还好好在那了,你们要讨伐那个窃取天命的国家。 蒋琬和费祎为啥总让姜维去刮彩票? 就是因为讨伐他,你才有合法性。 虽然每次都意思意思,但政治意义产出比相当高,姜维错并没错在他不该打,而是错在打的规模太大了,频次太多了。 结果你这论文认为应该彻底歇了,接受并立了,也就说明你和他都是天命,那么他待着的中原就不再是汉室的天下了,你蜀汉作为汉室的继承者,对于中原也就没有合法性了,而自古以来,中原才是天命所在。 那么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来讲,天下合法的那个法人,是肇建的魏国。 至此,“因余”的蜀汉政权的合法性支柱也被凿塌了。 这样的一篇论文,将蜀汉的政权合法性与国家自信心全部瓦解了。 最可怕的事情出现了。 刘璋时代,哪怕这位爷暗弱,哪怕他的“东州兵”扰民,在刘备打进来后,即便兵临成都,还是群情激奋,意志顽强的。(进围成都数十日,城中尚有精兵三万人,谷帛支一年,吏民咸欲死战) 这里面有刘备不是个东西的原因在。 但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在于,整个蜀中,是认可你刘璋做主子的。 你在老百姓看来,是合法的。 但自打《仇国论》发表后,蜀汉开始了一种自上至下的信心崩塌。 这个国家的合法性,已经堪忧了。 257年《仇国论》发表后,258年诸葛诞兵败后,姜维罕见的从前线回到了成都。 260年五月,曹髦在大街上被捅死,天下震动,最顶级的天下有变出现了,姜维却没有出兵。 姜维自回成都后,连续四年没再出兵。 《仇国论》已成为蜀汉的主流舆论。 按理说军人是渴望战争的,因为自家的富贵全是要从打仗中得来的。 但当公元262年,姜维时隔4年再次出兵的时候,资历相当老的廖化已经公然反对姜维北伐了。 廖化说的很难听:用兵不知收敛,必将自食恶果,说的就是他姜维啊!智谋超不过敌人,力量比敌人要弱,但用兵却没完没了,这样怎么可能还能立国下去啊!(景耀五年,姜维率众出狄道,廖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 这就是《仇国论》的忠实读者。 诸葛瞻,这个蜀汉图腾的儿子,也认为姜维穷兵黩武穷折腾,在姜维此次出征后,决定夺姜维的兵权。(瞻、厥等以维好战无功,国内疲弊,宜表后主,召还为益州刺史,夺其兵权) 一个有粘性的好作品威力是有多么巨大啊! 更可怕的是,谯周不光发表论文,还大搞迷信言论。 他说:“先主讳备,其训具也,后主讳禅,其训授也,如言刘已具矣,当授与人也。” 啥意思翻译下: 刘备名“备”,这是“准备好了”;刘禅名“禅”,这是“该送人了”。 连起来,蜀汉从领导人的名字上就暗示了:我们准备好了,该送人了。 262年,宫中大树无故自折,谯周在壁柱上写下:“众而大,期之会;具而授,若何复?” 曹者,众也。 魏者,大也。 具者,是说刘备的那个备字。 授者,是说刘禅的那个禅字。 “众而大”的曹魏,终将统一天下。 “具而授”的刘备刘禅怎么可能恢复汉室! 谯周作为蜀中的元老同志,在《仇国论》发表后再上一层楼,公然写下了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 谶语,作为统治者的好朋友再次出现了。 但很遗憾,这次谶语罕见的成了胳膊肘往外拐。 我相信,丞相及蜀汉三英时代,是出现不了这种谶语和“可怕”的《仇国论》的,会把这种作品的作者严肃处理。 因为这属于妄议国家大政方针政的文学导向作品了。 他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存在着极其可怕的隐形杀伤性。 所以说,一个国家的文宣部门,其实是一个具有着巨大战略价值的部门。 总有“眼光太短没见识”和“揣着明白装糊涂”群体说,文化创作啥时候不再阉割,文化之花啥时候才能繁荣。 真到了那一天,“揣着明白装糊涂”的群体会“一将功成万骨枯”,“眼光太短没见识”的那帮则被人卖了还帮人数票子。 毛主席说过:解放军是由战斗队,工程队,宣传队组成的。 这就是将事物发展规律看到本质的巨人眼光。 262年,姜维最后一次率军出征魏国,再次被邓艾所击败。 随后,姜维退驻沓中屯田。 沓中在哪呢? 今甘肃舟曲县到迭部县一代,看一下这个位置。 姜维先生再努努劲就能进藏见活佛去了。 那片土地可不是什么长粮食的好地方,而且地理位置远离蜀汉的关键核心区。 姜维对外宣称是紧贴国境线伺机出动,但你伺机出动没问题,在汉中待着并不耽误你发功,丞相在汉中打了不少闪电战。 姜维在沓中的最大目的,其实史书中说的很明确:避祸。(维说皓求沓中种麦,以避内逼耳) 当时宦官黄皓已经想要废掉姜维,培植右将军阎宇了。(维本羁旅讬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宦官黄皓等弄权於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 姜维不敢回成都,却也并没有回汉中,而是攥着蜀国三分之一的军力在遥远的沓中屯田。 政治上的姿态很明确。 你们别逼我!急了我可狗急跳墙! 我们并不怀疑姜维的政治操守,但他的政治信号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姜维往沓中的这一蹦,暴露出了蜀汉的一个巨大战略隐患。 本来汉中的守军在姜维“放进来打”的战略后满打满算此时就一万来人!(该战略明天细说) 结果现在你大军屯田沓中,路途难走遥远,支援不过来了! 这一年,是公元262年。 两年前,司马昭导演在露天搞死曹髦后就陷入了史无前例的僵局。 听到姜维把蜀汉的大部队带到了沓中避祸,司马昭哭了! 我司马家虽然缺德带冒烟,但对面的国运比我家更惨! 列祖列宗保佑,我特么终于能甩锅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