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的美篇】 【21-111】马会清明先烈祭,故乡难忘兄妹情zjkzxd 一,美篇 2021年4月5日,表妹发布一个题为《 马会小学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争做新时代好少年”活动》的美篇,因标题有"马会“二字,引起了我的特别关注。 我详细阅读了美篇内容,观看了图片。我思考的同时,将它转发出去。又看了表妹发来的图片和文字介绍,并询问了一些问题。 这个美篇,使我了解到今年清明节马会小学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争做新时代好少年”活动情况,还知道了村里的一些变化,也还引起我对马会村的终身难忘的回忆。 二,记忆 马会村,东西方向一条主要大街。外祖父母的老宅,在村中靠北的山坡而建。 老宅的院子,当年的菜窖,那棵石榴树;外院的磨油的屋子(油坊),这间屋房顶上,是夏夜的卧室,是秋收的晒场;旁边,有牲口棚和茅厕。出来巷口,街中一口水井。 村东头山坡上,有烈士坟墓。村中大街通往村外,可以看到。 这个美篇里的祭扫,应该是这里的烈士墓。而当年,这里是荒野地。为了落实,询问了表妹。这是后来修建了纪念亭。 现在的村小学孩子们,来纪念亭祭奠,对于继承红色基因、发扬革命传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表妹 在这个美篇中,其中有一个人,是引我关注的。 美篇里有一个拿着发言稿子的男士。他是我的表妹的丈夫,我的表妹夫。他是马会村的书记,负责全村的工作。 表妹,在舅舅家兄弟姐妹七人中最小的,也是我表兄弟姐妹中最小的。 表妹有一男二女。男孩已经成家,已经是二子一女之父。两个女孩一个已经研究生毕业,另一个即将毕业,面临美好前景。 四,难忘 1955年春,5岁的我随同父母离开故土。 我记得,在我们往火车站的路上,舅舅不知从谁处借了一辆自行车,骑行了30多里,追上了我们,前来送行。这是我有记忆的目睹。至于母亲讲述的许多故事,毕竟是间接的了。 我们到了塞北,外祖父母曾经一同前往;后外祖母单独来过。我陪她去剧场看戏,成为美好的记忆,写过文字予以记载。 1970年8月(8月27至9月8日期间),离开故土包括马会15年后,第一次回来;后于1977年第二次回来。没有再能见到外祖父,外祖母接待了我们。还在老宅家里住过。 再后来,还多次回来。这时,老宅已经废弃。不过每每回来,表弟都会引我到老宅转一圈。我觉得只有到了这里,才算是回到了故土。 时光荏苒。我常常向外孙女,讲述自己在外祖父母家的往事。有一年,我又回来。带外孙女到了我常常讲的故事里的地方。 我在小时到地里摘棉花,是永远的记忆。有一年回到这里,正值棉花地里还有棉花。与妗子(舅妈)谈了到花地去看看、找一下摘花的感觉。 妗子带我们到了村边地头,腰间系上摘花的“用具",装扮成摘花的样子,留下了照片。这是半个世纪后,又一次系上“用具“,首次拍照下这样的照片。 五,兄妹 在这里的童年,快乐的生活,总是"百说不厌"。 在外祖父母家的院子里,童年的欢乐,不论什么时候忆起,心里都是甜甜的。 表兄弟姐妹们,说得准确一点,是我们年龄相差不大的几个,在称呼外祖母上,常常一阵一阵欢笑。我叫“姥姥“了,该叫"奶奶"的几个,也跟着喊姥姥。他们喊奶奶了,我们该叫姥姥的,也一起喊奶奶。 当然,最年幼的表妹出生时,我已经随父母远走他乡了。 外祖父母有三女一子。我的母亲行三,舅舅最小。大姨只有一个男孩,在我们表兄弟姐妹中最长。二姨家一女三男。我们家四男二女。舅舅家五女二男。合计表兄弟姐妹18人。 一,大姨家(1) 兄 任陆军(最长) 二,二姨家(4) 姐 王巧云 兄王富江 弟王海江 弟王长江 三,我母亲(6) 兄 张起祥 姐 张先娥 己 张未祥 弟 张海祥 妹 张相(香)娥 弟 张元(园)祥 四,舅舅家(7) 姐 郭秋玲 姐 郭响玲 妹 郭改玲 妹 郭香玲 弟 郭增民 弟 郭启民 妹 郭盘玲(最幼) 六珍惜 从离开故土(马会),至今66载有余。 村庄变化是很大的。前些年回去,看看外祖父母旧宅,多年不住,有些破旧;外院的那间"油坊",也坍塌了。还有附近的老宅,也损坏了一些。而新建的房子,后来妗子和表弟住的房子,比过去好了许多。房屋布局合理,也宽敞明亮。 又有几年过去了,村子变化是肯定的。今天表妹告诉我,变化是非常大的。我便高兴地说,有机会再去看看。 不忘过去,珍惜今天。一个人,不只是在家庭这个层,而且要在国家的层面。 看过《马会小学开展“缅怀革命先烈,争做新时代好少年”活动》,有了这番回忆和感想。 2021.4.5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