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污染场地修复工程关键环节分析
2021-04-06 | 阅:  转:  |  分享 
  
污染场地修复工程关键环节分析



摘要:场地修复工程的实施是削减场地污染和降低场地风险的最关键环节,也是环境修复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污染场地修复工程实施环节存在的不足和对行业发展阻碍因素的基础上,阐述了推动修复工程实施专业化和规范化的迫切形势及重要意义。从风险交流、统筹谋划、提高修复专业化水平和修复效果弹性、推动施工标准化作业、促进绿色可持续场地修复工程示范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土壤污染;场地修复;土壤修复;施工组织;管理经验

我国场地修复工程实施迫切需要规范管理

我国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目前正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即将迎来爆发式增长时期[1]。但我国场地修复工程的专业化水平和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从业人员层次和专业技术能力尚需加强,对于场地修复施工环节的技术优化控制和产业创新提升已形成掣肘。由于国内环境修复行业普遍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丰富的土壤修复施工现场专业技术人员,我国土壤修复工程的组织实施大多存在前期准备谋划设计不足、中期施工缺少弹性、后期验收导向不明等缺陷。从而导致较多修复工程的质控环节薄弱、工期拖延滞后、施工成本增加等问题,在某些情况下修复工程不得不搁置停滞,甚至造成了严重的二次污染并引发强烈的“邻避效应”。这些场地修复施工所引发的二次环境污染问题,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堪比修复之前的状况。修复工程的施工组织管理是场地修复全过程中最核心、最重要的环节,做好场地修复工程管理、监控和自控把关是促进场地修复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础工作,也是现阶段国内土壤修复管理中技术力量最薄弱和专业性相对欠缺的领域。

加强场地修复行业施工组织和管理能力意义重大

做好场地修复施工组织管理是实现土壤修复预期效果,增加土壤修复综合效益和提升我国土壤修复技术装备水平的重要抓手。在施工一线探索出的最佳修复技术应用和工程实践组合,经过长期经验积累,反过来可以强化和优化土壤环境管理模式,改进修复工程技术标准和规范,实现修复技术的颠覆性创新发展和应用推广。总的来看,无论是强化修复施工对二次污染防控的实际需求还是促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形势需要,当前阶段都迫切需要加强土壤修复施工组织管理和专业技术装备的推广应用[2]。

健全施工组织管理是提升环境修复产业的中坚力量和重要基石。污染场地修复施工环节的人力物力投入密集,是污染场地管理中削减场地污染物质通量和降低环境风险的最主要手段,也是场地环境管理各环节人为活动扰动和控制的最主要对象。通过国内外修复施工管理实际案例的对比,可以发现我国目前的修复施工行业在技术能力、职业卫生防护、施工安全管理、人员意识水平、企业管理投入以及行业规范要求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加强修复行业管理以及修复施工从业人员的技术和安全培训,提高土壤修复施工组织人员的管理水平是确保修复产业发展壮大,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保障。

推广专业工程技术装备是促进环境修复产业壮大的关键支撑。当前国内修复工程的专业技术装备的实际应用效率不高,在施工过程中存在大量使用基建渣土设备、传统水文地质设备、建筑岩土工程设备、农业生产设备的情况,这些设备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不强,存在资源浪费、能耗高和修复效果难以得到稳定保障等缺陷。专业土壤修复设备的推广应用又受到环境监管主管部门监管不严、环境产业政策调控不足、场地修复效果评估体系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导致专业设备的优势不明显、施工单价相对偏高等问题出现,难以适应行业竞争并立足市场。然而,使用非专业修复设备又可能导致修复成效难以稳定实现,并引发突出的二次污染控制和职业卫生暴露问题。因此,专业设备的普及使用是修复行业规范化和良性发展最重要的基石。提高和规范场地修复专业技术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是提升修复施工能力和保障修复施工成效的核心内容。我国环保产业中高端修复机械设备朝国产化和智能化发展,也是促进经济增长和绿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次污染控制和绿色低碳修复是创新修复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3]。场地修复施工的核心目的是把几十年甚至上百年来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污染在较短的施工期内通过工程措施集中处置。由于大多数污染场地往往涉及诸如危险化学品等存在环境污染风险的物质,因此针对修复过程的二次环境影响和特征污染物排放的控制十分重要。新一代的场地修复技术和工程实施,必将更加紧扣场地污染特征、水文特性、健康危害和未来土地再开发利用方式等,构建基于精细调查、精确评估和精准修复的绿色修复技术及工程应用,进而成为驱动污染场地修复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绿色可持续修复以实现修复活动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新理念,从而减少修复活动能耗物耗或二次污染排放,采用创新的原位修复技术彻底去除污染物为核心目标,必将深刻影响场地修复与管理的顶层设计、政策法规和技术途径选择。

优化场地修复全过程实施决策是实现场地修复成效的基础保障。修复工程处理的对象包括遗留化学品、危险废物、建筑废弃物和遗留工业设备、地表和地下储罐及管线、受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等各类受不同程度污染的环境介质。如何在现有的修复技术和施工过程中,通过优化组织管理和综合决策,将污染场地风险削减到可接受水平,减轻未利用绿地缩减的压力,在传统经济利益驱动和修复技术可行性分析的基础上,减少修复活动的负面影响,获得额外的水环境和环境空气质量提升效益,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提升修复工程的可持续水平受到各方关注。

场地修复施工组织实施的关键内容

基于当前阶段场地修复的施工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强化我国土壤修复施工管理,首先应规范场地施工管理和人员防护,降低施工人员职业暴露水平,减少修复活动各环节可能产生的负面健康效应;其次,需制定各类场地修复的技术装备标准并规范施工程序,以确保场地修复效果能长期稳定地达到预期目标;在满足以上条件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寻求管理、技术等促进手段,减少修复过程的二次环境影响,降低修复全过程的能源和材料消耗,探索绿色可持续修复工程实践经验。当前阶段进一步提升场地修复施工专业化水平和施工管理能力已十分迫切,加强各方沟通协调、推动专业设备应用、做好修复工程整体谋划、把握修复工程核心环节,及时总结交流经验和加快制定工程技术标准是推动场地修复工程发展和促进修复产业提升的重要保障,做好以下七个关键环节是圆满完成修复工程的重要基础保障。

第一,提前做好各方协调,构建相互信任的风险交流机制是重要前提。针对场地修复涉及的相关方众多的情况,为避免后期修复工程出现停滞和意见分歧,需要从场地调查、修复目标、施工组织的技术路线出发,做足功课,统筹谋划,发现风险点和隐患点,找准未来可能出现的阻碍或拖延工期的关键症结,积极准备应对措施,畅通沟通渠道,形成多元高效的多方衔接沟通及信息公开通报机制。

第二,详细做好施工整体谋划,统筹安排修复技术路线是基础保障。场地修复工程涉及技术、经济、社会管理等诸多领域,做好场地修复工作需要跟土地业主、监管部门、咨询机构、施工分包、药剂供货、设备租赁、供水供电、安防保障等很多方面沟通协调。“磨刀不误砍柴工”,提前做好修复施工的系统谋划,根据场地的平面布局、周边敏感点位、交通运输情况、人员和后勤部署等实际情形做好布局谋划十分重要。

第三,把握工程推进关键环节,有效破解潜在障碍并提高修复弹性。在修复施工的关键环节,如大规模引孔注射、热脱附持续升温阶段、土壤淋洗末端脱水压滤调控等,需要在外部能源供给、公众风险交流、进度备案审批、技术优化调节等方面充分把握。尤其要做好在非正常工况下控制好淋洗系统的稳定运行、旋喷反浆现象的高效抑制、热脱附末端尾气的达标处理等工作,确保修复效果稳定性达标,有效减缓修复施工阻力。

第四,选用专业领域设备材料,保障质控提升修复工程专业化水平。依据修复技术路线,合理确定修复装备和材料的优化组合运用,对于提高修复成效十分重要。各类修复工程设备的型号、功率和施工条件,尤其受对土壤水分、黏度等理化性质的影响较大。大部分场地修复施工现场没有固定的工业库房,需要综合考虑防雨、防洪、防化、避光等,确保修复药剂的活性和安全。

第五,兼听多试积极摸索优化,基于场地特性积累凝练出解决方案。一般大型修复场地会配备项目经理和采购、技术、安环、质控、后勤保障等人员。由于大部分专业修复技术装备掌握在不同类型的公司和分包商手中,对于技术的组合应用和实施优化等工作需要多方人员协同推进,有效沟通,反复试验,协调配合。这样才能不断探索和优化出针对场地特性的修复施工组织方案和实施经验。

第六,及时交流咨询总结汇报,确保修复工程实施效果和顺利验收。场地中需修复的污染方量和范围,很有可能由于前期调查不够充分等原因,在修复施工过程中需要对治理修复方量进行调整。此外,修复施工往往持续数年,长时间的处理作业可能会发生一些新的状况,导致修复后污染土壤的性状发生改变、修复的周期可能会由于暴雨、干旱、降温等因素出现延长。因此,及时跟修复出资方、监管部门、开发商、分包商等进行有效沟通,及时交流工程进展情况,明确调整内容及依据,落实修复各环节多方责任对于保障验收顺利通过十分重要。

第七,加快制定工程技术标准,实现与国际接轨的修复成效和监管标准。严格实施场地修复技术推荐和准入机制,在争取场地修复效果稳定达标的同时,还要确保修复二次影响可控,减少修复作业的能耗物耗。除了需要监管部门全过程精细化管理以外,还需要修复施工机构的全程标准化实施和内部质控、修复咨询机构的精确评估和定量模拟。尽快制定我国场地修复工程技术标准规范及配套手册,对于规范当前传统修复技术,创新原位、生物、绿色和高效的修复技术工程应用也十分重要。



















5









献花(0)
+1
(本文系长岭湖里的...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