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当复活节撞上清明节,约为1/30的概率,清明节 复活节=“死去活来”?

 大海中的一叶小舟 2021-04-06
今年的清明节和复活节撞了个满怀,东西方与春天和生死相关的两个重要节日,同在4月4日。
  
清明节是中国人祭祖悼亡的传统民俗节日,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的宗教节日,两个节日在各自文化传统中均占有重要地位。根据现行公历算法,两节同日概率约为1/30,两节邂逅,与其说是巧合,不如说是缘分。

关于清明节与复活节


复活节被基督教徒定于每年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据说复活节(Easter)一词源于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神话中黎明女神的名字Eostre。它的寓意是将生命、光明、欢乐的恩赐者耶稣再次回到人间。在西方国家,复活节的仪式感和节日气氛甚至要超过圣诞节,但就国内而言就谈不上是全民氛围的节日了。一个是中国的清明节,另一个则是基督教的复活节。对比这两个节日,分别代表死亡与复活,颇有意味。而今年的复活节与清明在同一天,则更加耐人寻味。
图片
清明节祭扫活动
”传说“与“事实”的较量

清明节源于传说。我们知道,清明节来历有二。一是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效仿,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一种固定风俗。二是与纪念介子推而设的寒食节合并后,清明节更加受人重视,遂广为流行开来。

复活节始于事实 两千多年前的各各他山上,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到了第三天他从死里复活,因而有了复活节。但是,人真的可以死而复生吗?

首先,历史中确实有耶稣这个人,他被钉死十字架上也是有可靠历史文献记载的。其次,耶稣的尸体不在坟墓里,这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再次,耶稣复活后向很多人显现过,很多人亲眼见过耶稣,而《圣经》中的一些作者也是亲眼见过复活的耶稣。最后,《圣经》里记载耶稣复活了、升天了,这也是让人信服的。因为《圣经》里有许多的预言,都是在耶稣出生前写的,如预言耶稣降世为人、传讲上帝的福音、在十字架上受死并复活等。更为奇妙的是,这些预言都准确无误的应验,说明《圣经》确实是神所启示。我们知道,清明节和复活节这两个节日都与死亡有关,却又各有不同。不单它们不同,中国人与西方人谈起死亡时的态度也有所不同。

图片

当地时间3月11日,南非约翰内斯堡一超市的显要位置摆放着复活节相关食品

“生”与“死”的较量

生者缅怀逝人 静静的坟前,杂踏的往来人,在飘动的纸灰下,低低传出不绝如缕的啜泣……此情此景,与桃李芬芳、柳暗花明的春景形成何等的反差!一边是欣欣向荣的生机,一边是令人伤感的扫墓。清明,一年之中最美好的时节,扫墓者却要长伴悲情,缅怀逝者。

在死人中寻找活人 与中国清明节所祭奠的亡者一样,耶稣基督也曾经死了。但不同的是,基督徒从来不会对着埋葬主耶稣的坟墓哭泣,因为耶稣是道成肉身来救人脱离必死命运的救主,是不能被死所困住的。而天使会对前来寻找主的人说:“为什么在死人中寻找活人呢?他不在这里,他已经复活了。”

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对话来表达国人和西方人对死亡理解:

在中国,如果爷爷去世了。

孩子问:爷爷怎么了?

父母会说:爷爷不舒服,睡着了,要睡很久很久。

孩子又问:爷爷是不是死了?

父母会说:小孩子不要说这种话,什么死呀活呀的。

在西方,如果爷爷去世了。

孩子问:爷爷怎么了?

父母会说:爷爷不再跟我们住一起了,他去天堂生活了,那里也有朋友在迎接他。

孩子又问:爷爷是不是死了?

父母会说:是的。“死”和“生”是自然而然的是,没有“死”,也就无所谓“生”。

对于死亡,中国人多避讳,西方人则坦然得多。所以,对于“死”自然有着不一样的看法,从而对于“生”产生不一样的理解。一个在关注地下,一个在注目天上,这或许就是最大的区别吧!可以说,在清明节和复活节的意义里,对生命的敬畏是不分国界的,这一点从一枚小小的鸡蛋所孕育的“希望”就能体现的淋漓尽致。

“吃蛋”与“彩蛋”的较量

清明节吃蛋,蛋在清明节也是不可或缺的角色。我国很多地方在清明节都吃鸡蛋。清明一大早,煮上一锅鸡蛋,用凉水冲出,调好五色,蛋上涂抹得五彩缤纷,然后放入用线编织的蛋兜、蛋网中作为清明节的寒食,吃蛋不仅寓意新的一年好运连连、生活圆圆满满,还寄寓着人们对生命、繁育的敬畏与崇信之情。在扫墓时,将白煮蛋在墓碑上打碎,蛋壳丢在坟上,象征着“脱壳”,以示生命更新,希望子孙皆出人头地。

复活节彩蛋 复活节里最重要的食物象征就是彩蛋(复活蛋)了,它意味着生命的开始与延续。蛋的原始象征意义是为“春天—新生命的开始”,基督徒则用来象征“耶稣复活,走出石墓”。现代生活中的复活蛋通常使用蛋状的巧克力代替,不再是单纯的装饰品,而是一种在复活节前后最畅销的一种食品。稍微大一点的复活蛋是内空的,在内部放上其他味道的糖块或者放上小玩具,以及各种包装来体现“彩”蛋的精髓。

清明节寓意着感恩,

寓意着祝福;

复活节象征着新生,

象征着希望。

图片

资料图为:当地时间2017年4月13日,美国纽约,洛克菲勒中心香奈儿公园为迎接复活节制作了一只用常春藤与苔藓修剪成的“复活节兔子”,头顶一只雏菊编成的彩蛋逗趣十足,引民众拍照。

 清明节+复活节=“死去活来”?

这两个节日,主题还偏巧都与逝者、死亡有关。
  
清明起初仅作为节气,最早可见于战国初《管子·幼官》中以12天为一节、共三十节气的记载。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虽记有春分后“加十五日指乙则清明风至”,前文却还有春分后45天才是清明风至的说法。其余广被援引的《逸周书》《历书》《岁时百问》,其真伪和年代难考,但清明节气紧随春分之后,定型大抵不晚于唐。初唐孔颖达释义清明“谓物生清净明洁”,今天国际化的“清明”即英译作“Clear and bright”。从唐宋诗词可见,清明已与春天种种民俗活动密切联系起来,并与上巳、寒食两个更古老的春祭节日发生融合。一千多年来每逢仲暮春之交,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或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或祭祖扫墓追思先人。

图片

4月1日,在河北石家庄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烈士墓群处的两位老人
  
春分后的满月,取光明照耀、战胜黑暗之意,星期日象征新生和新的开始。公元4世纪,基督教会经第一次尼西亚会议决议,确立于这一天纪念耶稣基督在殉难后的第三天从死中复活,作为基督信仰的高峰。不过装扮和赠送彩蛋、野兔等复活节标志性民俗文化,却并不起源于基督宗教,而是欧洲普遍接受基督教后,赋予更古老的春祭习俗以宗教涵义。“复活节”在拉丁语族和日耳曼语族中的词汇,前者可以追溯至犹太民族春天的节日逾越节,后者可以追溯至日耳曼民族的春之女神,正反映了这一历史文化的层垒。
  
不难理解,东西方传承悠久的重要节日,多经过历史文化沉淀。春分一过,北半球加速回暖,万物都开始复苏,人们为熬过缺食苦寒的严冬而庆幸,更要为新一年的丰收而筹划和忙碌,于是迎春成了全人类共通的情感需要和公共活动。
 
习俗、典故的不断积累赋予了重要节日丰富的形式和涵义,又经岁月洗刷逐渐反映出东西方文化气质的异同。千百年来,清明节和复活节各自呈现,一个靠慎终追远、敦亲睦族,一个靠庆贺神迹、荣耀福音。祭祀扫墓,追念先人功德,感悟亲人温情,超越生死之隔维系着中华文化人伦永续的精神世界框架。而在基督教义中,耶稣的殉难与复生象征对世人的救赎和宽宥,复活节释放着超越此世、到达彼岸的精神热情。
图片
为华人同胞提供便捷的国内购物方式
平台下单·包邮到家·无需中转
 今天,还有多少仪式感值得保留?

两个如此厚重的节日间,也有过文化碰撞与纠葛。
  
中国的基督徒能不能在清明节祭拜祖先,曾引发前后300年、旷日持久的争执。费正清指出,明末清初包括祭祖问题在内的“礼仪之争”延续了一个多世纪,不仅基督教会内部意见相左,欧洲与在华教士互相辩驳,最终连教皇与清朝皇帝也发生了争执。鸦片战争后,西方教会在中国扩张传教,如何对待中华祭祖文化更令基督教无法回避。晚清旅华汉学家的介入,开始系统从研究汉学与中华文明的视野,认识中国人的祭祖文化。美籍汉学家丁韪良曾提醒,勿忘东方与西方存在着“思维和情感方式不一致”,故不应以西方价值观取代东方价值观。所幸此后,不仅西方教会在祭祖问题上逐步宽松,西方汉学研究也呈现深入,亦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

图片

资料图为:戴着防护面具的复活节巧克力兔子。
  
说回当下,无论是清明节还是复活节,其中对信仰和文化的理解都与千年前、甚至百年前大为不同了。在一些基督教氛围仍然浓厚的国家,复活节及圣周仍会是一年一度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吸引着世界各地不同信仰、不同文化的游客。复活节巧克力彩蛋、首饰彩蛋和复活节兔子,早已成为全球化消费主义的标志。  

2008年,清明节正式成为中国法定节假日,路透社当时报道认为,此举不仅会鼓励人们把目光重新放在传统文化上,还可以帮助宣扬中国的传统美德和价值观。但据当时不完全统计,清明节期间仅用于祭祀焚烧的纸张就达上千吨。
  
2020年4月4日,中国更是度过一次特殊的清明节,举国默哀和鸣笛三分钟,为在抗击疫情中奉献生命的英雄致哀。这会是最值得铭记的一个中国清明节。

图片

2020年4月4日10点整,北京防空警报长鸣三分钟,在天安门参观的的民众肃立默哀。
  
1908年,法国人类学家范热内普首先提出“仪式”概念,认为仪式总是伴随个体或社群从一个确定的境地过渡到另一同样确定的境地;大自然本身也受昼夜、四季、枯荣交替的周期性控制,并体现在人类的生活中。仪式感就是仪式给人带来的安全和满足感,是身份认同感和责任感。
  
鲜花还有彩蛋,沉静或是狂欢。透过节日里的烛光,默默感同身受着血脉亲情和生命悲欢,那一片刻,大概是无问东西的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