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沉睡8000年的中华第一舟,是怎么保护的?

 文博圈 2021-04-06
遗址,是考古的精华所在。

古迹遗址是构成我国古代文明史迹的主体,是人类文明史迹的直接建筑主体,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科学研究价值。

展示作为大遗址保护的一种措施,如何通过适当的展示,在保护古迹遗址不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破坏的前提下,让古迹遗址发挥出现实意义,在当下至关重要。

原址展示的8000年“中华第一舟”
 

主角:沉睡八千年的“弄潮儿”

  • 世界上最早的漆弓

  • 世界最早的独木舟之一

  • 中国最早的草药罐

  • 中国最早的慢轮修整技术

  • 中国最早的水平踞织机

  • 南中国最早的玉器

  • 南中国最早的家猪


距今约8000年的跨湖桥遗址,记录了新石器时期人类初据下游河口地带的文明状态,跨湖桥人,可能是第一批从山地走向沿海平原的“弄潮儿”。

展厅入口

跨湖桥遗址的发现,掀开了长江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人类文明史的崭新篇章。跨湖桥文化的高度,彰显出浙江先民富有创造力的智慧和力量;跨湖桥先民的实践,有力地证明了勇于探索、走在前列的浙江精神源远流长。

“勇立潮头”——跨湖桥文化主题展介绍

 

困境:保护困难重重


跨湖桥遗址海拔仅为-1.5米,处于海相沉积层。

跨湖桥遗址发掘现场

跨湖桥独木舟自2002年出土后,引起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重视,围绕“异地保护”和“原址保护”展开了讨论。因独木舟及加工现场相关底层蕴含丰富的考古信息,多数专家主张实行“原址保护”。

但是,如此大体量的木质文物,在野外进行原地保护困难重重,而且出土的独木舟平均厚度仅2.5厘米。尽管考古工作人员采取了系列措施,如:搭建500多平米临时钢结构保护棚、杀菌用药等,但是独木舟还是出现了色泽变黑、裂纹增加等劣化现象。常规技术难以解决遗址和独木舟的保护问题

十年磨一剑:重重技术攻关

2003年,全国各地专家参加原址保护可行性方案论证会

跨湖桥独木舟的保护,从它出土的那一刻就开始了。


为了保护独木舟及其相关遗迹,尽可能多的保留遗址反映的考古信息,最后经国家文物局批复,跨湖桥独木舟遗址进行原址保护。

2004年,“跨湖桥独木舟遗址原址保护工程可行性方案研究”课题组为了制定独木舟原址保护脱水方案,采用全谱等离子激光光谱法(ICP)和离子色谱法(IC)对独木舟及遗址环境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跨湖桥遗址环境的硫酸盐含量比近海海水都大,独木舟的含盐量大于印山大墓木椁底木及10种南方生材的平均含量,遗址含水量也大大超过所在的湘湖湖水及地下水含量,脱水脱盐任务艰巨。

现在的遗址出土文物或尚在研究,或仍谜埋土下,独木舟静静躺在玻璃钢槽内,经过十多年脱水脱盐保护施工,目前已到了自然风干阶段,保存状况良好。

独木舟遗址的原址保护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学科广、参与专家多、时间跨度长。

2003年开始,以陈中行研究员为首的课题组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制定了一系列可行的保护工作方案:
(1)建设四面体的隔离墙。
(2)尽快实施对独木舟的脱水、杀菌、加固、脱盐脱水定型工作。其中,保湿方法由喷洒改为浸泡,使用PEC复合材料,配备恒温恒湿机组,尽可能减少温湿度变化对独木舟等文物的损害。

2004年,原址保护工程方案进一步细化和论证。

2005年,跨湖桥原址保护正式进入工程实施的重要阶段。

2006年,实施完成疏干排水地质工程。

2007年,跨湖桥遗址防洪防水保护工程批准实施。

2008年,跨湖桥遗址保护厅工程建设

2009年,跨湖桥遗址博物馆建成开放,同时对保留土遗址、文化层及独木舟周围部分土体实施化学加固。

2010年,对独木舟四周软土地基采用电化学桩法加固、对遗址微生物侵蚀情况展开全面调查和综合治理。同时,独木舟PEC含量达到要求,开始实施有控风干。

2012年,遗址保护厅屋面保温除湿工程正式启动。

2013年,“跨湖桥独木舟遗址微生物危害综合防治研究课题顺利结项。

2014年,跨湖桥遗址潮湿环境综合保护技术效果监测”课题立项。

2018年,“跨湖桥独木舟及相关土遗址的精密监测和响应措施研究”课题立项。

2020年,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提升改造完成,用世界先进材质的高透光、抗弯、低反射玻璃打造保护展厅,并进一步提高了保护措施。

特殊的病房

遗址展示厅

今天的独木舟,静静的躺在展厅里一间特殊的屋子。

独木舟与一旁的几根木头一起被划定为特殊保护区域,外面搭建起了一个透明的玻璃房。它恒温恒湿,精密监测仪器的仪表盘上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检测数据,屋子里充斥了浓重的药水味,像极了一个特殊病房,常年浸泡着药水的独木舟像个特殊的病人。

针对遗址区的要求,最终安装了11项监测设备,建立起了47个监测点,编织起了原址保护的立体化监测体系。一天24小时有精密仪器监测各项指标,专人记录其每日的状态。

玻璃房与已发掘和未发掘的遗址一起,又被一个水下展厅罩住,与湖水隔绝,展厅里的水可以排出去,展厅外的湖水进不来。

把独木舟留给下一个8000年

在跨湖桥独木舟的保护和展示中,我们看到了传统工艺与现代技术的有机结合。跨湖桥遗址博物馆扛起加强跨湖桥文化保护传承使命担当,在严格遵守和执行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基础上,不断传承木结构遗址的保护经验、不断充实现代科学技术,保护和展示并重研究和传播共行深入挖掘跨湖桥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提高了跨湖桥文化持续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我们也寄希望,把独木舟留给下一个八千年,继续“勇立潮头”!

吴健馆长专访介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