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晓波:以树入画

 窗前有树905 2021-04-06

盆景是一个时空之门,带他与前朝风流相会,又可以通过他的栽种、创作,走向遥远的未来

月波园里随处可见盆景作品。

情意无价

国学风范

生命之光

选自《李晓波盆景艺术》

本报记者林 立文/摄

盆景,大多数人会以为就是花鸟市场售卖的某类植物。但在李晓波眼里,盆景是一个时空之门,带他与前朝风流相会,又可以通过他的栽种、创作,走向遥远的未来。

立体的画,无声的诗

什么时候爱上花花草草,李晓波记不得确切时间了。时间,在他这里既重要又虚无。

2013年,他的盆景作品《国学风范》荣获中国盆景精品展“中华瑰宝奖”时,站在台上的一瞬间,他惊叹自己竟然在花草、土壤中沉浸了如许岁月。而回到位于楚门河桥村的月波园后,他就没时间感叹了。

这个占地2000平方米的园林,摆满了他的盆景作品,种着品类不一的树木,锦鲤在鱼池里顺着水波畅游,鸟鸣声声。

李晓波就住在月波园里,一幢二层小楼。楼房只是容纳了他的身躯,他的心一直住在那些盆景中。

带领记者游走园中,李晓波在介绍间歇,述说着与盆景交集的不同岁月片段。

“因为我老父亲就很喜欢养花草,所以我从小就住在布满花草的家中,都不能说喜欢不喜欢了,一直以来就习惯它们的存在。真正开始爱上,自己去种植,应该是中学时期。迷上盆景,是在上班之后。”

让他认识到盆景之美的,是21岁时的一趟苏州之行。在苏州的万景山庄,陈列着的千姿百态的盆景让他了解到,原来种植植物,可以做出这样的艺术品来。

“看到那些作品时,我突然想到,这不仅是植物啊,这是立体的画,是无声的诗。”为了让记者能直观地理解他的形容,李晓波指着一株柏树盆景向记者讲述。

“你看这株柏树盆景,栽种的这段,是柏树的一段枝干。这段枝干,它本身已经枯萎了一大半。向右倾斜的这段,我不改变它原来的方向,中间部分呢,我把发出来的新枝向左转折,这样它的树梢与根部就相互顾盼呼应了。整个盆景的动态,是枯枝右斜之势结合了向左重生的新枝。这就是一个经历过生命周期获得新生的盆景作品。你看树枝上的这些纹理,有山水画的线条,却是自然形成的,这就是立体的画。它同时又富含诗意,你可以从各个角度去欣赏这个盆景,去感受你思考的内容。你可以站在它前面,安静很久。”

几乎每一个初见盆景的门外汉,都会被李晓波类似的讲解激发出豁然开朗的快乐。

今年61岁的李晓波,从当年苏州万景山庄之行后,已经在这样的快乐中幸福生活了近40年。

他几乎没有一天不在构思、欣赏盆景。

“寻找”也是他的日常。

好的盆景,原枝可遇不可求,需要四处奔波,苦苦寻觅。熟识李晓波的人,都知道他新婚后第三天就去爬山“寻根”的轶事。

那一天,他登上玉环的一座高山,真的就觅得一株马尾松。更巧的是,这株松树极贴合他新婚的喜气,连理枝的造型,给了他天然的灵感。李晓波为这件盆景取名《情意无价》,以纪念这个有着特殊意义的日子。

奇妙的缘,漫长的道

因为热爱盆景,早年在单位上班时,李晓波就把业余时间全都投入到与盆景有关的活动中。

2012年,李晓波在玉环市文玲书院举办了个人盆景艺术展,到场的来宾中不乏同道中人,大家对他的作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叹为观止。

从业余爱好者到专业盆景大师,李晓波过渡得极为自然,内心深处,他似乎早在等待全职做盆景艺术的这一天到来。

“玩盆景,让我对缘分有更深的体会。在名川大山,欣赏到什么样的风景,遇上怎样的树木,都是缘分。不是每一棵树都可以拿回家种植在盆景中的,但这些风光的姿态,是可以'借’给我的。”

走到另一个盆景前,李晓波通过讲述这株盆景来解释这个“借”字的妙处。

“你看,这棵树,是长在石头中的。这类盆景,叫做'附石’,树木依附在石头中生长。这不是人的奇思妙想,大自然里有很多树是长在悬崖峭壁里的,看似不可思议,但它们就是紧密相连在一起。这种景观就可以'借’到盆景中来,我会寻找一些特别的石头,然后选取适合的树,种到石头中去。每块石头和每一株树的反应,完全不同。你看,这一个附石作品,叫《缘》。这株榆树和这块石头,是天然的契合,它们的相遇,是真正的缘分。”

在李晓波看来,于自家园林中就能欣赏到从自然景观中“借”来的风景,是难以言喻的乐趣。

能做到“借”得妙,不刻意雕琢,又有灵动之处,这需要极高的艺术天赋,更重要的是那种历经几十年人生阅历积淀而成的品味。一个具有创意精神的盆景艺术家,往往立意在先,胸有成景,选材合于心仪,方始进行创作。

李晓波真正明白其中妙处,是在上世纪90年代读到的一句话。

1990年,在搜寻、阅读国内外园林专著时,苦苦钻研“以小见大”深意的李晓波,被一句佛家用语“芥子纳须弥”打开了领悟之门。

须弥山高广无垠,如何将须弥山纳入一粒菜籽之中,这就是盆景艺术的最终奥义所在。“该加则加,该减则减”,这一个“纳”字,乐趣无穷,境界无限。

他在这一个“纳”字中,浑然忘我地独自前行。

他忘我的程度堪称神异。20余年前某一夏日,李晓波忙碌之中,突然感到口渴万分。然而他没有马上喝水,而是想到“这是盆景渴了”。火急火燎地给盆景浇完水之后,他就一点都不觉得渴了。

生命之光,不分强弱

除了盆景大师的身份,李晓波还是浙江绿色园林市政有限公司的合伙人。这家公司承接园林设计,大到市政公园,小到私人庭院。

盆景和园林,李晓波认为是一体两面,密不可分。

“你看从前留下来的私人园林,在园子里看,一处处的盆景、花卉、鱼池,构成一个小小的景色。你在更高处俯视,整个园林就像一个盆景。盆景是小的园林,园林是大的盆景。对盆景的理解足够深了,那对园林的审美也自然培养得很好了。”

李晓波也一直是用艺术创作的专注和追求去完成商业设计的,2014年公司出品的《翡翠花园》获得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优秀园林绿化工程奖”金奖。

过了60岁,李晓波对生命力的美感,越发沉醉与倾倒。

他还是借用一个盆景作品来讲述他的理解。

这个盆景作品被取名为《生命之光》,原枝是一棵倒桩五针松,是30余年前用黑松砧木嫁接的。因为这株松桩形态怪异,原本他想遗弃。“但我想,异形就不能有美感吗?我用一个异形的盆器来匹配它不就行了吗?”

但哪有这么多丑陋的盆可以选,而且就匹配这株丑树呢?

这个盆器,需要大口子,还要倾斜,这样才能在视觉上以歪治斜,平衡桩型。这松桩本身略带野性,还需要野趣十足的植物来陪衬……

某日,李晓波无意中在园角发现一个废弃的、伤痕累累的酒坛,让他联想到倒桩的五针松,豁然开朗。在酒坛坛沿上种植一些蕨类植物,简直和黑松完美契合。赶紧完工之后,李晓波看着这个承接歪松树的破酒坛,感动不已。

“这就是生命之光的光彩嘛,所以,就给它取名《生命之光》了!”

随着年龄和名气的增长,李晓波对于作品的要求越来越高。他谨记小时候父亲告诉他的“人品见艺品”。

酷爱养花种草的父亲,是李晓波走入盆景、园林艺术的第一个影响者。父亲虽然当年并没有做出他如今这么大名声的盆景事业,但对待自己的植物,以及对待艺术的态度,影响他一生。

与国内外,尤其是日、韩两国大师的交流,让李晓波更加深对中国盆景艺术的自豪感,以及对自己肩负的艺术品质的责任感。

“在这些年与国内外盆景师友们的交流中,我发现日本、韩国的盆景实力确实很出色,他们也真的有很多很好的作品。不过我发现从我们这传播到日、韩的盆景艺术,和我国的盆景不是同一样东西。他们叫盆栽,没有'景’这个字,作品都非常精致,但匠气很重。而我们的作品,因为作品营养来源于浩浩荡荡的名川大河,气象、境界都是他们不具备的。我觉得,我们国内的师友们更应该好好地交流、创作,这本来就是我们国家不可多得的艺术之一。”

未来的日子里,李晓波希望更多的年轻人,尤其是学校的孩子们,能更多地来他的月波园、园林公司欣赏盆景,了解园林艺术。

“未来的年轻人,对精神生活品质的要求会更高。盆景是非常适合当代人精神生活需求的艺术,我相信年轻人会很喜欢这样的艺术。”李晓波笑着说。

手 记

李晓波有种很神奇的气场。

采访当天,除了我,月波园还有其他访客,众人的到来,让这个静谧的园林显得有些闹。因为向李晓波提问的人太多,他脑子转得飞快,回答的语速也就很快。

按说,忙于应答时,人是机敏有活力的。但李晓波加快的只是语速,我感觉到他的心是静的,是慢的。

游览一番之后,他带我进入位于园子里的二层小楼。一进门,沁人心脾的沉香味让我格外舒泰。

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这个瘦小的盆景大师也散发着一股沉香味道。

这是他常年与植物交融后独有的气场,让人羡慕,又让人安心。

能在自己心爱的艺术中满足地生活,真是这个快节奏时代少有的幸福。

既充满活力,又安闲自得的幸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