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的笑,竟然如此邪魅而含蓄

 新用户8489cL9T 2021-04-06

文:谢如杺  聂传安


        学《世说新语》中的《咏雪》。

        虽说谢道韫姑娘的一句“未若柳絮因风起”耀眼全篇,但如果师生的目光仅耽迷于此,则会错过文中的诸多风景。

        我鼓励孩子们于平静中读出惊奇。

        于是,我就让他们读,读,读……

        进入文字后,就看,看,看……

        然后再去感觉……

        于是,就有二班谢如杺同学的这篇文章。

        本周的语文课上,老聂带着我们“看望”了“咏雪”的谢家。(恰好的是,这丫头也是谢家闺女。这般穿越时空的“看望”,是不是有一种找到失散多年亲人的奇怪而幸福的感觉?)

        正如老聂所说的:“看字不是字,是画。”在细微之处发现隐藏着的巨大秘密,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也是一件很令人兴奋的事。(读经典,要有“字字惊奇,句句风景”意识,一路品读,一路叹赏)

        这次的风景在哪里?老聂带我们来看谢太傅的“笑”。(这是一段必要的过渡,引出下文)

        谢太傅在文中出现了两次“笑”。(总。后面分写)

        第一次为“俄而雪骤,公欣然曰”。想象一下,本来太傅与小辈们坐在一起,严肃地讲论着文章的义理,突然!听得哗哗的声响从窗外传来,一看,哦,是雪下大了。小辈们都朝窗外看。(“哗哗的声响”,谢家的雪下得有声有色,果然与众不同。为避免这等尴尬,此处可以从视觉入手。“小辈们都朝窗外看”,必不可少的一句)

        “一般情况下,学生被窗外的东西吸引,老师是什么反应?”老聂问。(以问题形成对比,为后文蓄势)

        “看什么看!没看过雪啊!”没等我们回答,老聂已经自顾自地演起来。(这个自问自答光抢台词的老聂,也太没耐心了)

        看他边吼边跳起的样子,还真和以往下暴雨时老师的反应有几分神似。(天下的老师都是一样地……)

        “嗯……”老聂顿了顿,似乎意犹未尽,又突然补了一声吼:“看什么看!有我好看吗?”(这个丑出大了!以后让学生的素材本最好还是别记老师的糗事……)

        全班哄堂大笑。(这个笑,全是建立在老师的自毁形象上。老师课堂上的收放自如远比一本正经可爱)

        是的,一般情况下老师的反应都像老聂那样。(“老聂”后最好加上“表演的”三字,给老师一点面皮嘛)

        但谢太傅却不同啊!(转折有力,中心人物出场。老师不惜委屈自己的高大形象来衬托谢太傅,精神可嘉也)

        看到小辈们被窗外的雪吸引了注意力,老人家不但没像聂老师们那样生气,反而还自己一通乐,心里瞬间冒出个“鬼点子”。于是,用老聂的话说,这个谢太傅眼神往窗外一瞟,然后“邪魅”一笑——“哼,臭小子们,接招吧!”(如杺此段把太傅的神态描绘得引人入胜!)

        于是就有了“白雪纷纷何所似”一问。(谢安的问题。必不可少的一句)

        所以,谢太傅的第一次笑,表现了他的童心与智慧,以及他独特而有趣的教育方法。(概括得好!有这样的长辈真是儿孙们的幸福)

        谢太傅的第二次笑是在小辈们答完这一题后的“公大笑乐”。(思路清晰)

        当谢太傅抛出“白雪纷纷何所似”后,兄子胡儿答“撒盐空中差可拟”,而兄女谢道韫则答“未若柳絮因风起”。(必要的介绍,简洁明了)

        从下文没介绍胡儿而将笔墨放在谢道韫身上可看出,作者是偏向谢道韫的,而谢太傅大概也是更喜爱谢道韫的回答。(猜测有理有据)

        “那你们说说谢安'大笑乐’时,他看着谁呢?”老聂问。(老师如何设置问题才能让效果最优化其实很有讲究)

        “谢道韫!”班里同学们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书中有暗示,这个答案不需要过脑)

        “真的吗?这么明显去夸谢道韫,胡儿就要哭了……”老聂说着,做出了一脸委屈的表情。(此处已经不是在读文,而是在读人,读人情世故。读文容易,读人难)

        “古人讲究含蓄,而谢太傅又要顾及胡儿的心理,所以,表面上,谢太傅是……嗯……你俩回答得都很好。”老聂边说边模仿谢太傅慢条斯理的样子,右手慢慢地伸出大拇指,似乎是在对着胡儿与道韫缓缓地转了一圈。(这段描写神形兼备)

        “而他内心深处,则是……你!真!棒!”说着,将大拇指朝着右侧重重举了三下。(这三下明显是给某个人的)

        所以我们明白,谢太傅的第二个笑是有几分暧昧、几分含蓄。看似在表扬两个人,其实心有所偏。(第二部分的小结)

        这就是谢太傅的两次“笑”。(主体部分的收束,也是前文的照应)

        从平淡细微之处发现惊喜,是一件很难得的事,也是一件有趣的事!(一路看来,的确如此!)

        如杺文章基本是课堂实录。她写了老师如何操作孩子如何反应,写出了课堂之趣语文之美,也可看出这孩子对于语文的喜爱。

        这种学科情感殊为可贵。

        我推出不少学生写的与语文教学相关的文章,并非自恋。我知道这里有一些年轻语文老师读者,我想有些课例可以借鉴。

        如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教学不仅是注释翻译背景主旨写法语法,那太机械太无趣。

        语文,不仅仅是给知识,更是要给美感。

        每篇经典的文言文都有鲜活的人物鲜活的情感鲜活的思想,都是百读不厌经久弥香。

        我们力争要把每篇经典都教“活”,让文章之美深入人心。

       唯如此,才对得起作者,对得起学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