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陈曾寿《浣溪沙》赏析

 天宫图书馆217 2021-04-06

晚清·陈曾寿《浣溪沙》赏析

天宫一号编写

(2018年7月9日)

【原文】

[晚清]陈曾寿·浣溪沙

修到南屏数晚钟。目成朝暮一雷峰。纁黄深浅画难工。

千古苍凉天水碧,一生缱绻夕阳红。为谁粉碎到虚空。

【译文】

一心向佛,不管身世起伏,还是经历跌宕,我都保持着禅心佛意。为了静心修为,摆脱纷扰,我来到西湖边上遁隐避世,但是,孤独、忧愁、烦闷还是缠绕着我,真是百无聊赖,只能每天数着南屏山净慈寺傍晚的钟声。

瞩目雷峰,无论沧桑岁月,还是晚霞塔影,我都像找到了知音伴侣。现在惟有和你能眉目传情,心意相通。你孤独伫立,我孤独寂寥,我把所有的情感倾注于你,从早晨到傍晚随着太阳东升西落看着你的塔影变换。

鬼斧神工,非人力能够达成。眼前的一切景物,各有各的本色,但随着太阳光线的变化,不断变换着自己美丽的色彩。黄昏的晚霞从橙红到浅黄错综复杂。这艳丽的画卷即使再高明的画师也难以完成。南屏傍晚的钟声,雷锋夕照的塔影,在漫天的霞光中互相对应。

回顾过往,千年盛衰难以话兴亡。从三皇到逊帝,有多少朝代更替,有多少王冠落地;有多少王朝盛世,有多少大帝奋起;有多少万世基业,有多少武功文治。说什么千秋彪炳,谈什么万古流芳。须臾间,犹如风中烟云散,恰似水中浪花灭。真可谓,来去匆匆像过客,千古苍凉无处觅。只留下峰峦叠嶂天蓝水碧。

谁都摆脱不了命运,只能听从命运的安排。太阳有东升西落,人有少壮年老。老年像夕阳一样是人生的最后时光。过去的都已过去,未来的还未到来。我对夕阳的憧憬、期待和眷恋,正如对未来时光的期待、希冀和幻想一样。夕阳是我的晚照、我的写照、我的映像。因此,我对夕阳的钟情无法摆脱。“一生缱绻夕阳红。”“一生希望夕阳红”。可是,身在末世,无力回天。伫立西湖边,忍看夕阳红。

隐身西湖边,本可话情愫;一日具象碎,心中独怆然。雷锋夕照,既在我眼中,又在我心中。本来夕阳映照着、烘托着默然矗立的雷峰塔,使我还能够有一个可以留恋、可以寄托情愫的对象,而现在它却轰然倒塌了。其失落和悲伤,真是愈加沉重。怎不令人捶胸顿足扼腕长叹:雷峰塔啊,你因为谁要轰然倒塌,化为齑粉,终归虚空呢?

【注释】

(1)南屏:南屏山,山名,国内称为南屏山的主要有三处:浙江省杭州市的南屏山、福建省龙岩市长汀县的南屏山(省级风景名胜区)、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的南屏山。这首诗的南屏,是指浙江省杭州市的南屏山。南屏山在杭州西湖南岸、玉皇山北,九曜[yào ]山东。主峰海拔101米,林木繁茂。南屏山是九曜山的分支,此山山峰耸秀,怪石玲珑,棱壁横坡,宛若屏障。因地处杭城之南,有石壁如屏障,故名南屏山。山巅主峰慧日峰海拔131米,由二叠系石灰岩构成。山体多峭壁、空穴,石景颇多,尤以北麓“南屏晚钟”一景称胜湖上,,即指净慈寺傍晚的钟声。是“西湖十景”之一。山上有多处古代摩崖题刻和佛教古迹留存至今。林木以栎、松为主。旧时山麓多佛寺,一名佛国山。此处有史迹近10处。

(2)晚钟:傍晚的钟声。唐·杜甫《惠义寺送王少尹赴成都得峰字》诗:“骑马行春径,衣冠起晚钟。”清·黄景仁《舟泊偕稚存饮江市次韵》:“小住征橈醉旅亭,晚钟烟外正星星。”

(3)南屏晚钟: 西湖十景之九的“南屏晚钟”即指南屏山净慈寺傍晚的钟声,南屏山在杭州西湖南岸、玉皇山北,九曜山东。主峰高百米,林木繁茂,石壁如屏,北麓山脚下是净慈寺,傍晚钟声清越悠扬。

南屏山一带的山岭由石灰岩构成,山体多孔穴,加以山峰岩壁立若屏风,每当佛寺晚钟敲响,钟声振荡的频率传到山壁上,岩石、洞穴等为其所迫,加速了声波的振动,振幅急剧增大后形成了共振效应。岩石、洞穴随之产生音响回波情况,增强了共鸣。同时,钟声还以相同的频率在西湖水面上传播,直达对岸的宝石山,碰上由火成岩构成的葛岭、回波迭起在天地间交响混合,共振齐鸣,悠远清扬,经久不息,此时,在西湖水域的游人就都能听到佛国的清音了。

南屏山北麓的净慈寺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公元954年),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是吴越国王钱弘俶[ chù ] 为供养南山佛教开山祖师永明禅师而建,原名“慧日永明禅院”。地处怪石参嵯,宛若屏障的南屏山间。南宋时改名为"净慈禅寺",与灵隐寺,昭庆寺,圣因寺并称"西湖四大丛林"。净慈寺初建时就设钟楼一座。明代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嫌旧钟太小,重铸一口重达10吨的巨钟,因钟声洪亮,再加上寺后南屏山多空穴,所以晚钟敲响,钟声更是穿穴回荡,传播山谷,远飘大半个杭城。清康熙南巡时,以天将破晓,“夜气方清,万籁俱寂,钟声乍起,响入云霄,致足发人深省也”之由,改称“南屏晚钟”。

北宋以后,净慈寺与兴教寺一布置一衰,岁月既久,南屏晚钟的盛誉和胜况专属于净慈寺名下,净慈寺建起了绘饰华丽的钟楼,逐渐在为千年古刹最为迷人的吸引物。净慈寺钟楼历经毁建,大钟也废而复铸,最具规模的篝铸,一次是在明洪截止十一年,信持夷简禅师募休聚铜二万余斤,铸成巨钟一口,撞击声播远壑,余音缭绕。还有一次是在一九八六年,新铸铜钟高三米,口径二点三米,重喧十吨以上。钟体内外,镌铸《妙法莲华经》七卷及铭文共计六万七千字;它采用"蒲牢雕龙"作钟钮,以八瓣莲花为钟唇,每瓣铸有一处撞钟点,其中六处钟点上铸有梵文。钟脊上立南无毗婆尸佛和南无释迦牟尼佛等七个佛龛。

铜钟在连年战乱中悄然消失,钟声沉寂近百年。现在的钟是日本佛教界1984年捐资相助,重铸而成的悬挂在重建的二层三檐钟楼内。1984年12月14日,日本曹洞宗大本山永平寺为报答祖庭恩德,捐赠3千万日元,由杭州制氧机厂铸造大梵钟一只,大小与明代时相同,作为中日友好的纪念。铜钟高3.6米,直径2.3米,重1万余公斤,造型古朴,外面铸有大乘法莲华经共6.8万余字,每敲一下,余音2分钟之久。出净慈寺,前有一碑亭。南屏晚钟碑亭在净慈寺前,为四石柱攒尖顶方亭。《西湖志》卷九:在南屏山净慈寺前,旧称南屏晓钟,康熙三十八年圣祖仁皇帝御题十景,改南屏晚钟,建亭其处。《湖山便览》卷七:在寺门,面临万工池。宋代陈清波、张择端,明代戴进俱有南屏晚钟图,圣祖御书四字,为十景之一,恭摹勒石建亭于此。今亭一九八六年建,有亭无碑。2002年立碑于亭中。

1986年在杭州绝响百年的"南屏晚钟"获新生。1986年11月21日上午10时许,108下雄浑壮阔、沉郁磅礴的钟声,回荡在杭州群山、碧湖上空,宣告了绝响百年的"南屏晚钟"的新生。每到除夕之夜,杭州市各界人士和外宾、侨胞、游客聚集在净慈寺钟楼内外,举行新年撞钟除旧迎新活动。当第一百零八声钟声响,正好是新春伊始之时。这一象征着祥和、欢乐、安定、团结的活动,为古老的南屏晚钟注入了新的涵义和魅力。

"南屏晚钟"是净慈寺的美称,成为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南屏晚钟与雷峰夕照隔路相对,塔影钟声组成了西湖十景中最迷人的晚景。

(4)目成:以目传情,心意相通。

1通过眉目传情来结成亲好。

《楚辞·九歌·少司命》: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朱熹集注:言美人并会,盈满于堂,而司命独与我睨而相视,以成亲好。

唐·皇甫冉《见诸姬学玉台体》:传杯见目成,结带明心许。

宋·张孝祥《减字木兰花》词:阿谁曾见,马上墙阴通半面。玉立娉婷,一点灵犀寄目成。

《剪灯新话·渭塘奇遇记》:生亦留神注意,彼此目成久之。

王闿运《吊旧赋》:申礼防其必峻,讵目成之汝贻。

2眼见。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序:事物而既万矣,必待口授目成而后识之,其与几何?

3目成心许:目成:以目传情,心意相通。许:允许;许诺。形容男女双方以眉目传情,互通爱慕之意,心里暗暗相许。亦作“目成眉语”、“目成心授”。近义词:目窕心与。

明·梅鼎祚《玉合记·缘合》:“罗敷知他有夫,不着紧目成心许,虽多梦见,此生应见稀。”

清·王韬《淞隐漫录·媚梨小传》:“生与女两相爱悦,目成心许,誓为伉俪。”

(5)朝暮:[ zhāo mù ] 清晨和夜晚; 从早到晚;无时无刻。

1亦作“朝莫”。早晚。

《周礼·春官·世妇》:“大丧,比外内命妇之朝莫哭,不敬者而苛罚之。”

唐·韦应物 《休暇东斋》诗:“由来束带士,请谒无朝暮。”

宋·欧阳修 《醉翁亭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水浒传》第三三回:“花荣夫妻几口儿,朝暮精精致致供茶献酒供食,伏侍宋江。”

清·方文《石桥怀与治》诗:“春秋多晏闲,朝暮承音旨。”

2从早到晚,整天。

《孟子·公孙丑下》:“孟子为卿於齐,出吊於滕,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王驩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

唐·李益 《塞下曲》之一:“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陈毅《七星岩》诗:“朝暮两相依,恰似姐妹行。”

3不久。

《汉书·五行志中之下》:“独有极言待死,命在朝暮而已。”

《汉书·杨恽传》:“太仆定有死罪数事,朝暮人也。” 颜师古 注:“言不久活也。”

南朝·陈 徐陵 《武皇帝作相时与岭南酋豪书》:“混一车书,势在朝暮。

(6)雷锋:又名夕照山:南屏山的支脉,又称雷峰,海拔48米,二叠石灰岩构成。因昔郡民雷就之所而得名,此峰众山环绕,是净慈寺的案山。此山因吴越国王钱弘俶为其妃黄氏所建黄妃塔及西湖民间故事《白蛇传》相关而盛名天下,是西湖十景"雷峰夕照"的所在地。此处有史迹雷峰塔遗址、青云岩、白云庵遗址等。

塔因地处吴越国杭城西关外雷峰上,称西关砖塔,俗称雷峰塔。旧亦有称黄妃塔、王妃塔。为砖木结构阁式塔,八面七层。塔系吴越国王钱俶之妃黄氏因奉藏佛螺髻发及佛经而建。筹建于北宋开宝五年(972年)之前,竣工在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塔以砖石为芯,外有木构檐廊,重檐飞栋,洞窗豁达。内壁八面镶嵌《华严经》石刻,塔下相传供奉过16尊金铜罗汉。北宋宣和年间(1119至1125)遭战乱受损,南宋重修为八面五层。元代,雷峰塔景况犹盛。明嘉靖间(1522至1566),塔木构檐廊毁于兵燹,仅存塔芯,赭色砖塔,颓然苍老,别具风情。与西湖对岸宝石山上亭亭玉立的保俶塔喻为“保俶如美人,雷峰似老衲”。

清代,塔外廓木廊仍未恢复,依旧为残存之赭色砖塔。康熙南巡时题额"雷峰西照"。雷峰塔知名度之高,与中国民间广为流传之神话故事《白蛇传》密切相关,故事中女主人公白蛇化身白素贞,被法海和尚禁锢塔内。清后期,塔因年久不修,又因迷信者盛传塔砖能辟邪宜男,盗挖者日增,塔基开始削弱,清末民初期间为保证古塔景观,当局曾筑墙护塔,但挖砖者仍屡禁不绝。民国十三年(1924年)九月二十五日(夏历八月二十七日)下午一时四十分,塔终因塔砖盗挖过多,加以塔址附近汪庄造屋打桩引起之巨大震动而轰然倒坍,当时杭州市民闻讯争往观看,万人空巷。《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经卷等珍贵文物真形显露。自此之后,西湖十景也因雷峰塔的消失而残缺经年。

1999年7月,省委、省政府作出了重建雷峰塔、恢复"雷峰夕照"景观的决定,成立了省"双景"协调小组及办公室。

2000年12月26日,雷峰塔重建工程正式奠基。

2001年3月11日,对雷峰塔遗址和地宫的发掘,出土了包括吴越国纯银阿育王塔、鎏金龙莲底座佛像等在内的一批精美的文物珍品,轰动了海内外。

雷峰新塔,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建造在雷峰塔原址上。新塔五面八层,依山临湖,蔚然大观。新塔台基以下两层(包括地下的一层),平面呈八角形。台基周边,装饰有汉白玉雕制的石栏杆,台基以上,塔身耸立,外观五层,其中第一层内部实际分上下两层,只是外观上檐屋面较高,呈现为一层。

雷峰新塔各层屋面都覆盖铜瓦,每个转角处设铜斗拱,飞檐翼有下悬挂铜制的风铎。新塔塔身的二层以上,每层都有外挑平座,平座设栏杆,绕塔而成檐廊,可供游人登塔赏景。

新塔通高71米,其中台基高9.8米,塔身高45.8米,塔刹高16.1米。新塔台基占地面积达3133平方米,塔身建筑面积295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089平方米。体量上,新塔台基对径为60米,边长为2334米,周长为186.72米;副阶对径为35.25米,边长为13.43米,周长为107.41米;塔身对径为28米,边长为11米,周长为88米。

10月25日上午在雷峰塔景区举行了隆重的重建落成典礼;当晚,倾情上演了"雷峰夕阳"音乐大典。

10月28日上午,又举办了雷峰塔佛螺髻发舍利供奉法会。

雷峰塔新塔是继承与创新、历史与现代、自然与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为切实保护好地下珍贵遗址,充分展示雷峰古塔的独特风采,对古塔遗址实行玻璃天棚覆盖,使古塔重生新塔,新塔彰显古塔,创下了中国古塔遗址原地保护的全国第一;新塔采用钢架结构作支撑,主梁跨度达30余米,创下了传统古塔采用现代钢结构支撑的全国第一;新塔装饰物全部采用以铜为主体的金属材料,并以化学腐蚀工艺再现了当年雷峰塔别具一格的彩绘艺术,创下采用铜件最多、铜饰面积最大的全国第一;由于采用钢结构作支撑,塔内窨大大增加,视野更加宽阔,创下了塔类建筑中塔内使用窨最大的全国第一;雷峰塔本身就是一座“文化塔”,新塔内精妙绝伦的文化陈设,使雷峰塔内的内涵更丰富、意境更深远,创下了塔类建筑中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全国第一。

(7)纁黄:[ xūn huáng ] 黄昏; 绛与黄之间色。

1黄昏。

《楚辞·九章·思美人》:“指嶓冢之西隈兮,与纁黄以为期。” 王逸 注:“纁黄,盖黄昬时也。纁,一作曛。” 南朝 梁 江淹 《伤爱子赋》:“悲薄暮而增甚,思纁黄而不禁。”

2绛与黄之间色。

《隋书·礼仪志五》:“其车(翟车)侧饰以翟羽,黄油纁黄里。” 宋 梅尧臣 《和孙端叟蚕具·织室》:“亦将成纁黄,非用竞龙鸞。”

(8)天水碧:一是指浅青色。二是指古代丝帛染色名。三是指赵姓的郡望和堂号。其郡望在天水,其堂号曰“天水堂”(自古至今)。

1指古代丝帛的染色名。即: 浅青色。

《宋史·南唐世家》:南唐后主李煜的妃子有一次在染色的时候,把没有染好的丝帛放在露天过夜,丝帛因为沾上露水,起了变化,竟然染出了很鲜艳的绿色。后来大家都按照此法染色,并且把这种绿色叫做"天水碧"。

五代 《五国故事》卷 上:天水碧,因煜之内人染碧,夕露於中庭,为露所染,其色特好,遂名之。

《宋史·志第十八·五行三》载:煜宫中盛雨水染浅碧为衣,号"天水碧"。未几,为王师所克,士女至京师犹有服之者。天水,国之姓望也。

《宋史·列传第二百三 十七》载:南唐李煜之妓妾尝染碧,经夕未收,会露下,其色愈鲜明,煜爱之。自是宫中竞收露水,染碧以衣之,谓之"天水碧"。

宋·蔡绦《铁围山丛谈》卷三:昔江南李重光,染帛多为天水碧。

元·刘因《蔷薇》诗:色染女真黄,露凝天水碧。

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鳌戴云山龙起蛰。快风吹海立。 数点烟鬟青滴。一杼霞绡红湿。白鸟呜边帆影直。隔江闻夜笛。

谓浅青色。宋·欧阳修《渔家傲》词:

粉蕊丹青描不得。

金针线线功难敌。

谁傍暗香轻采摘。

风淅淅。

船头触散双鸂鶒。

夜雨染成天水碧。

朝阳借出胭脂色。

欲落又开人共惜。

秋气逼。

盘中已见新荷的。

2指地名:天水市,甘肃省第二大城市。

天水位于甘肃东南部,自古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和兵家必争之地,全市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新欧亚大陆桥横贯全境。至2013年天水辖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五县和秦州、麦积两区。

天水有国家和省、市级重点保护文物296处,国内唯一有伏羲塑像的天水伏羲庙,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号称“东方雕塑馆”的麦积山石窟,还有其他大小石窟6处。天水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享有羲皇故里、娲皇故里、轩辕故里的荣誉,羲皇始创八卦,天水被誉为“易学之都”。伏羲文化、轩辕文化、大地湾文化、先秦文化、三国文化、石窟文化、易学等博大精深。

天水也是中国县制初始地,天水市甘谷县具有华夏第一县的美誉,著名三国人物姜维就诞生于此。2500年的春秋古柏映衬着这座古老的城市,天水八千年的历史文化谱写了中华文明的序曲,古城天水誉为“历史古城”,天水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

3天水堂:赵姓堂号,秦始皇灭赵国后,把代王嘉派往西戎,赵姓随之迁往甘肃,赵嘉之子赵公辅裔孙世代居住在,由此形成一个望族,至汉代此族的赵充国封侯入相,功成名就。由此系赵氏望天水,后并以此为堂号。故"天水堂"、"天水郡"成为赵姓的著名堂号和名望。

天水是赵姓郡望。天水堂是赵姓最尊贵的堂号,是赵姓的总堂号。凡是有赵姓的地方,都能够看到“天水堂”的字号的。正宗嫡传的天水堂在甘肃省天水西关三星巷,距伏羲庙约300米。现在见到的天水堂是2000年以来新修完成的,已建成一个大院,有主殿、侧殿和门楼等。天水是《百家姓》所推崇和全中国人所公认的赵姓郡望,是名副其实的世界赵姓寻根祭祖的圣地。(或许我们小时候听长辈讲过家族的郡望和堂号,当时因为年龄小不知何谓,长大后你是否就了解它的含义了呢?

历来每个姓氏、每个宗族、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郡望和堂号。郡望和堂号不可分并且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中国宗法社会中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郡望是指姓氏的发源和繁衍地,而堂号是指一个姓氏家族所共有的祠堂。都是属于寻根问祖的标记。郡望是很繁杂的,有的是姓氏起源的地域标志,有的则是表示某姓在当地的名望。有的一个郡望地有好几个姓,有的姓有好几个郡望地。

堂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堂号与姓氏的地望相关,或以其姓氏的发祥祖地,或以其声名显赫的郡望所在,作为堂号,亦称“郡号”或总堂号。狭义的堂号,也称自立堂号,在同一姓氏的不同家族之间,除广义的郡望之外,每个家族往往以先世之德望、功业、科第、文字或祥瑞典故,自立堂号,其形式多种多样,五花八门,不胜枚举。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一个民族。在每个家族中,往往都有一个场所来供奉已去世的祖先的神主牌位,所以,旧时的每个家族都会有本家族的祠堂,并给它取一个堂号,目的是让子孙们每提起自家的堂号,就会知道本族的来源,记起祖先的功德。

俗话说,树大分杈。随着生命的传递、繁衍,家族就会不断扩大。扩大的结果是一些家族从祖居地迁居他处,另开基业,形成新的分支和新的宗族。这些新形成的宗族和分支,往往又会建立新的祠堂,来供奉最亲近的祖先。于是,由一个祠堂又会派生出许多新的祠堂来。因此,像族谱有总谱、支谱一样,祠堂也就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分,也就是民间所说的所谓大堂祠和小祠堂。)

4天水堂教堂:天水堂位于杭州市中山北路与体育场路交叉处西南角的耶稣堂弄2号,是杭州最早的一所基督教教堂,也是杭州目前五所对外开放的教堂之一。教堂及牧师楼,还依稀可辨,旧貌犹在,特别是庭院内当年传教士司徒尔种植的银杏树和榉树,已是高耸入云的大树,现被市园文局列为"名木古树"重点保护。

天水堂的历史可追溯到清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当时美国南长老会,差谴第一批传教士胡思登、郝理美来杭州传教,南长老会组织的布道团,最初落脚在杭州市内的城隍山上,并建立了一个据点。山坡上是一排排庙宇和政府官员的住宅,布道团驻地可以说是居高临下,恰巧正对着当时政府某官员的住宅,每当这位官员的儿子患病,医生和占卜家们,就把病因归咎于一股邪气,说是外国人住在山上造成的。于是地方当局千方百计编造理由,要求南长老会布道团搬迁,当时政府官员也主动配合,拨给天水桥畔(现耶稣堂弄)荒地10亩,作为南长老会布道团上午活动场地。

当时,清政府时局动乱,太平天国军队攻打杭州,扎营城外的耶稣堂弄一带,民房均被烧毁,农田早已荒芜。虽芦藩台批了地快,但传教士住宿仍无着落,住房还需要另租民房解决。

直到清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差会拨来经费,先在这块基上建房二间,虽比较简陋,但还是开放了布道所,落成之日,芦藩台还特地赠送了"胡郝礼拜堂"木匾一块以示祝贺,"胡郝礼拜堂"实是杭州最早的基督教礼拜堂,也就是基督教天水堂。

继胡郝二位传教士之后,由于布道所需要,差会又差谴了第二批人员来杭州,传教士名单中,就有司徒尔和他的同事们,同时,差会又增拨建房经费,不久就在耶稣堂弄二号,即"胡郝礼拜堂"原址上,拆去简易平房,重新建造礼拜堂,并正式命名为基督教天水堂,又在礼拜堂后面新建传教士住宅楼二幢,男女书房和宿舍5-6幢等一大片建筑群,建筑用地相继增拨到80余亩。胡郝二位传教士任满后,于1875年司徒尔主持天水堂工作并开办了仁慈堂,医局、女子学校和育婴堂等服务机构。

关于天水堂布置情景,大同日报在1946年有一篇专题报道,他写道:教堂朝南,堂内壁上有块培德女校捐献的"幸有耶稣"匾额,下面是写着信徒司徒氏的"基督宝训"共有八条:1、虚心者福矣,以天国乃其国也;2、哀恸者福矣,以其将受慰也;3、温柔者福矣,以其将得土地;4、饥渴慕义者福矣,以其将得饱也;5、怜恤者福矣,以将见于恤也;6、清心者福矣,以其将见神也;7、施和平者福矣,以其将称为神之子也;8、为义而遭迫害者福矣,以其将称为神之子也。另外两旁是一副对联:尔当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尔之神此首戒也,其比亦如之即当爱邻如己戒未有大于斯之者。这篇报道,在读者面前,再现了当年天水堂的真实面貌。

司徒尔于1913年病逝后,传教工作由华人牧师接替,天水堂第一任华人牧师是桑坚堂、第二任牧师是刘德胜、第三任牧师周汗章(其中钱楚雄代过)、第四任牧师是郑勉余。1958年杭州教会联合后,宗教活动停止,教堂房屋作为包租产由房管部门租给杭州链条厂。1984年落实宗教政策后,教会收回部分房屋,并进行了初步整修即恢复了宗教活动。复堂后主任牧师有张灵光、王彼得。现任主任牧师汪吉生及缪大军、鲍水清牧师,由于房屋年久失修,形成危房,正在筹建中。       

(9)缱绻:缱绻[ qiǎn quǎn ]基本解释,1. 牢结;不离散 2. 情意深厚

详细解释

1纠缠萦绕;固结不解。

《诗·大雅·民劳》:“无纵诡随,以谨繾綣。” 马瑞辰 通释:“繾綣即紧絭之别体。” 高亨 注:“繾綣,固结不解之意。”

2引申为不离散。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繾綣从公,无通外内。” 杜预 注:“繾綣,不离散也。” 晋 潘岳 《为贾谧作赠陆机》诗:“昔余与子,繾綣东朝。”

3缠绵。形容感情深厚。

唐 白居易 《寄元九》诗:“岂是贪衣食,感君心繾綣。” 宋 王安石 《解使事泊棠阴时三弟皆在京师》诗:“久留非可意,欲去犹繾綣。” 明 刘基 《送黄叔旸归金华觐省》诗:“赠诗慰繾綣,俛仰空徘徊。” 清 纳兰性德 《与顾梁汾书》:“繾綣之情,兄固有之,弟亦何能不尔也。”

4引申为结交。

清 金人瑞 《桃源行》:“父老十数引儿童,笑迎生客相繾綣。” 清 陆次云 《圆圆传》:“ 圆圆 曰:'当世乱而公无所依,祸必至,曷不缔交於 吴将军 ,庶缓急有藉乎?’ 畹 曰:'斯何时,吾欲与之繾綣,不暇也。’”

5特指男女恋情。

唐 元稹 《莺莺传》:“留连时有恨,繾綣意难终。” 清 赵执信 《谒金门·赠金仙》词:“谁送暗香来枕畔,顿成新繾綣。” 欧阳予倩 《孔雀东南飞》第五场:“叫郎君多谢你深情缱绻,用什么表心中的万语千言!”

6引申为幽会。

宋 陆游 《避暑漫抄》:“不过执衣侍膳,未尝得一繾綣。”《红楼梦》第十六回:“﹝ 秦钟 ﹞又与 智能儿 几次偷期繾綣,未免失於检点。”

7指夫妻关系。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七:“天须开眼!覷了俺学士哥哥,少年登第,才貌过人,文章超世,於人更美满。却教我,与这匹夫做繾綣?” 元 关汉卿 《四春园》第二折:“你则为鸞交凤友,更和这燕侣鶯儔,则为俺爷毒害,分繾綣,折绸繆。” 明 朱有燉 《香囊怨》第二折:“常言道夫乃是妇之天,若成了欢娱繾綣,儘今世永团圆。”

【赏析】

先来看上阕。

第一句,“修到南屏数晚钟。”

“修”,修身,修持,修戒,修为之谓也,足见其禅心佛意,也足见其遁隐避世,静心修为。此种修为,实在是世事沧桑,非人力所能扭转而带来的迷惘和失落,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到”,蕴含了过程,由过去时到现在时,在诸多矛盾中纠结挣扎,然后,不得已而隐遁避世,寄情山水风物,蕴含了时间的流逝和无力回转的无奈。“修到”两字,便包含了无限的感慨。

不说“听晚钟”而说“数晚钟”。一字之差,天渊之别。“听”,被动的,不含心理活动的。“数”,主动的,因为内心有太多的哀伤和寂寞,才会在心里一声一声暗数那浑厚苍凉的钟声。

第二句,“目成朝暮一雷峰。”

“目成”两字有出处,出于《楚辞.九歌.少司命》“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说是在祭祀大厅里虽然有这么多美人,可是那自天而降的神仙与我匆匆对视一眼,我们两个就一见倾心了。后来,又由此演化成“目成心许”。所以,“目成”这个词,包含有非常专注的感情投入。

这一句里面的“一”字也不可小觑,它既写出了雷峰塔的唯一,也写出陈曾寿的孤独心态,,一人,一峰——一个孤独的人长久凝望一座孤独伫立的雷峰塔,暗示人心的孤独寂寥。

全句的意思是说,孤独寂寥的我抱着如此专一的感情,从早晨到晚上就看着这唯一的雷峰塔,孤独人对孤独塔,我已经把我所有的感情都投注在它上面了。

第三句,“纁黄深浅画难工。”

极言雷峰塔的背景——夕阳晚霞的美。

“纁黄”,一指黄昏,《楚辞·九章·思美人》:“指嶓冢之西隈兮,与纁黄以为期。”王逸注:“纁黄,盖黄昬时也。纁,一作曛。” ).二指绛与黄之间色。《隋书·礼仪志五》:“其车(翟车)侧饰以翟羽,黄油纁黄里。”指从橙红到浅黄之间错综复杂的颜色层次。

黄昏的晚霞从橙红到浅黄之间错综复杂,再高明的画工也很难用人工色彩把它画出来。这只是表面语境。从这一句与前后的关联看,应该也隐含着词人的孤芳自赏,或者暗喻着人世沧桑的纷繁芜杂。

再看下阕。

第四句,“千古苍凉天水碧。”

雷峰塔是北宋初期建造的,陈曾寿来到这里的时候,已经是民国初期,从北宋到民国,千年往事都已经过去了,这雷峰塔就一直默默矗立青山绿水的西湖边,阅尽人间千古兴亡。这怎能不是“千古苍凉”啊?

“天水碧”,从字面表层看去,是写的上面青山下面绿水,实际上,它隐含着一个故事。事关南唐李后主——就是写出“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李煜。

李煜是个有才华的诗人,却不是一个好皇帝。他非常喜欢歌舞宴乐,养了一大批歌儿舞女,这些歌儿舞女需要做漂亮的衣服来穿,有一次,他们把一匹丝绸染成浅蓝颜色,晾在外面,到夜间忘了收起来。第二天早上一看,经夜间的露水浸染过的这匹丝绸,其颜色比以前染过的任何一匹丝绸都漂亮。于是,这种蓝色就被叫做“天水碧”,“天水”,就是指夜间天上降下来的露水,“碧”,指那种蓝颜色。可是,有人就想到宋朝的皇帝姓赵,姓赵的郡望就是天水。“碧”,在古代又是个入声字,读音同“逼”字。所以,“天水碧”就是“天水逼”,是预示北宋要逼迫南唐灭亡。后来,北宋也真得灭了南唐。所以,陈曾寿在词里又暗示清朝的灭亡,许多苍凉,许多感伤,都蕴含其中。

第五句,“一生缱绻夕阳红。”

也是具有双重意蕴。表面写对夕阳红的无限爱恋,内里写自己对大清朝的留恋。

陈曾寿本来是溥仪皇后婉容的老师,溥仪非常信任他,离开天津时把天津的一切事情都托付给他。到了东北以后,又几次叫他去做官,出于理智,他不愿去伪满做官,就几次推辞掉。溥仪最后邀请他去东北看管皇室陵墓,他不得已才去了那里。很明显,陈曾寿与溥仪的关系不仅仅是君臣,还有很复杂很深厚的个人感情。这份感情,他无法摆脱无可奈何。所以,作为一个汉人,却要做大清遗民。于他,实在是有极其复杂难以割舍的缘由。王国维的投湖自尽,应该也含有这种情感因素。

“缱绻”两字,都是绞丝边,都是缠绵不断,都是双声叠韵,就是他这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象征。很明显,他“一生缱绻”不能摆脱的,不仅仅是夕阳那即将消逝的颜色。

最后一句,“为谁粉碎到虚空”。

在陈曾寿写这首词的那一年,雷峰塔倒了。

本来,夕阳晚照,晚霞漫天,烘托着默然矗立的雷峰塔,还可以有一个可以留恋可以寄托情愫的对象,而现在,它却轰然倒塌了。其失落和怅然,真是愈加沉重。所以,他发出一声长叹:雷峰塔啊,你因为谁要轰然倒塌,化为粉霁,终归虚空呢?

这首小令,只要我们认真细致地阅读,会越揣摩越觉得有说不完的意思,心底会油然而生发一种苍凉感,一份无可奈何。人类共有的苍凉、无奈,在这首小词里表达的深刻、细微、隐曲,有了一种隐隐约约的朦胧美。

这大概就是王国维《人间词话》里所说的“词之言长”,“要眇(  miǎo

细小,微小;古同"渺",远,高;古同"妙"。)宜修”,有一种深微幽隐的美,越咀嚼,越回味无穷。

【作者简介】

陈曾寿(1878~1949)晚清官员、诗人。字仁先,号耐寂、复志、焦庵,家藏元代吴镇所画《苍虬图》,因以名阁,自称苍虬居士,湖北蕲【qí】水县(今浠水县)巴河陈家大岭人,状元陈沆曾孙。光绪二十九年进士,官至都察院广东监察御史,入民国,筑室杭州小南湖,以遗老自居。

陈曾寿的家族累世为儒,曾祖陈沆,於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以廷试第一入翰林,著有《简学斋诗集》、《诗比兴笺》,是很有名的学者。祖父陈廷经,道光二十四年(1844)进士,任清朝的内阁侍读学士。陈曾寿十八岁补县学生,光绪二十三年(1897)以选拔贡於朝。光绪二十九年(1903)成进士,任刑部主事。次年(1904),应经济特科试,列高等。后由学部主事累迁员外郎、郎中。宣统三年(1911)升广东监察御史。

辛亥革命后,陈曾寿于杭州西湖买地购屋,奉母以居。宦囊告罄,出售所藏宋徽宗《睛麓横云》山水画、元吴镇《苍虬图》及自作字画维持生活。平日与一众遗老诗人、词人,包括冯煦、陈三立、沈曾植、郑孝胥、朱祖谋、况周颐等交往。

陈曾寿仍抱复辟之望,曾参与张勋复辟、伪满组织等。张勋於1917年拥逊帝溥仪复位,曾寿亦在上海帮助策划。1924年,溥仪被冯玉祥逐出北京紫禁城,逃入天津日本租界,设立“清室驻天津办事处”,任曾寿为顾问,却未到任。至1930年,因陈宝琛的推荐,曾寿终於赴天津任溥仪妻婉容的教师。1932年,在日本人的扶植下,溥仪在长春成立“满州国”,曾寿虽洞悉日人阴谋,不愿在傀儡政府中任官,却始终对溥仪难舍难弃,遂在管理内廷事务的“内廷局”中任局长。最後仍因反对日人的干预而辞职,移居北京。又以守坟为由邀请陈氏,陈氏前往,伪满洲国政权灭亡后,陈氏逃到杭州西湖畔的南屏山。抗战胜利後,曾寿於1947年返回上海,依二弟曾则而居,两年后于马斯南路寓所辞世,享年72岁。

陈曾寿一生喜爱吟诗填词和书画。书学苏东坡,画学宋元人。尤爱吟诗填词,平生所见所闻所感,均记之于诗,著有《苍虬阁诗集》10卷及续集2卷,《旧月簃词》一卷。其诗效法李商隐、杜甫,其词多用佛典、禅语,所刻画的意境丰富而又空灵,色彩特异。词风独到,自成一家。诗工写景,自造境界,是近代宋派诗的后起名家。在清末民初,与江西陈三立、福建陈衍并称“海内三陈”。

这首词,就写于他在杭州安家于南屏山下期间。经历了清朝灭亡,军阀混战,日本挟持,种种离乱与灾难,让他无限伤感和寂寥。面对日落前的雷峰塔和绚丽多彩的晚霞,陈氏做了此词。此词既是对西湖美景的生动写照,又是对陈氏复杂身世的吐露。

陈曾寿的词《浣溪沙》

修到南屏数晚钟,目成朝暮一雷峰,纁黄深浅画难工。

千古苍凉天水碧,一生缱绻夕阳红,为谁粉碎到虚空?

 “修”字道尽了陈氏的身世起伏与经历跌宕之境。清朝的灭亡、军阀的战乱与日本的挟持历历在目,“数”字表明了陈氏当时百无聊赖的状态,无尽的寂寞与哀愁一语道尽。“目成”一词包含着对感情的投入。为什么对雷峰塔投入感情呢?因为雷峰塔也见证了朝代的兴亡更迭,陈氏引为知音。 “缱绻”就是“剪不断理还乱”的意思,与故国故人的情感难以割舍。“粉碎”的是什么呢?自己的情感,自己的过去,还是自己的哀愁?能做到“虚空”吗?又有谁值得“虚空”呢?令人浮想联翩。

作者经历种种波折终于来到了西湖畔的南屏山居住,百无聊赖之时,在忧愁和哀思中数着晚上的钟声。与那帮经沧桑的雷峰塔一见倾心,日落前天空中从橙红到浅黄的丰富多彩的颜色是画工们很难描绘出来的。自古以来朝代兴亡更迭,只剩那难以言说的碧色仍然存在,自己一生难以割舍的东西太多太多,只有那一抹夕阳聊以自慰。自己蹉跎一生、辗转一生到头来难免一场空,这又是为了谁呢?

作者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还是不能回答人生的终极意义。在溥仪身边时,士为知己者用,离开溥仪时,茫茫然不知所踪。“一生缱绻夕阳红,为谁粉碎到虚空?”不仅是作者自身当时境遇的写照,更是大多数人一生的写照。作者辗转一生,曾经苦读诗书,曾经官场得志,曾经得到重用,曾经丢官失地,曾经舟马劳顿,曾经目成雷峰,到头来,还是弄不清“为谁粉碎到虚空”。作者的一生是特殊的一生,也是普通的一生,没有摆脱大多数人的最终归宿——蹉跎无主。

蹉跎无主是大多数人一生的写照。那些以负向方式“参赞天地之化育”的人们就是以短期利益或个人得失为旨归的,他们之所以看重短期内的得失,就是因为他们始终没有悟到人生的真谛。这样的人不一定不聪明,只不过他们没有把聪明才智用在正道上而已。还有一些人们,虽然没有以负向方式“参赞天地之化育”,但他们只是以春种秋收、生儿育女的方式简单地“参赞天地之化育”。他们也没有悟到人生的真谛,一生忙忙碌碌,疲于奔命,而又不知所踪。这些人虽然在不自觉中“参赞天地之化育”,但是要么以负向方式参与其中,要么以微不足道的程度参与其中。第一重人生是蹉跎无主的人,是大部分人的一生。

【参考资料】

1、叶嘉莹《人间词话七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5月第一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