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看过这个视频了。在陕西宝鸡的一家餐厅内,一名4岁的小男孩跑进门时,掀起的软门帘碰到了坐在门边的一位孕妇。随后,该孕妇便在孩子跑出门时伸脚将其绊倒。孩子家长称其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头上摔了一个包,目前还在医院观察。涉事孕妇目前已投案自首。 此视频一出,微观群众就分成了两派,一派大骂孕妇小题大做、毫无爱心,一派痛斥熊孩子毫无顾忌、必须教训。 双方都有道理,也都有些过分夸大,这事当然不算是很大的时间,但熊孩子这个话题经久不衰,成为全网讨伐的对象,却是有点过分妖魔化了。 这才是真正的“熊”孩子 关于什么样的孩子是熊孩子,讨伐熊孩子的重灾区豆瓣网上有这么一段评论: 现在,只要小孩有点好动,就是“熊孩子”; 只要稍微影响到别人一点,就是“熊孩子”; 只要犯了一点错误,就是“熊孩子”; 必须完全的乖巧、懂事、规矩、文明、礼貌,才能摆脱“熊孩子”的原罪。 如果真的按照这个标准的话,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是熊孩子,根本没有好孩子。 所以理性来说,这种对于熊孩子的评判根本不值一驳,因为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是好动的,他们的年龄、阅历、经验导致他们必然不能很好地理解自己行为会带来的后果。 但是,我们有必要分析一下,为什么在网上,尤其是微博、豆瓣、知乎这类网站上,会形成全民讨伐熊孩子的“集体意识”。 原因其实很简单,这些人没孩子,或者没养过孩子。 活跃在这些网上以及大部分其他网上的人,都是青年人居多,未婚者居多。 他们接触孩子的时间很少,多是在亲戚作客、饭店吃饭、景点游玩之类的场所遇到孩子。 那些安安静静的孩子没有做出任何可恶的行为,所以自然不会被他们看到,而只会被他们忽略掉。 而那些弄出动静来的孩子才会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自然他们看到的就只是熊孩子了。 他们只看到了熊孩子的可恶之处,而忽略了孩子们的天真、可爱。 他们只看到了熊孩子撒泼打滚,而没有看到孩子们活泼、友善的一面。 他们只看到了熊孩子像强盗一样横冲直撞,而没有看到那些认真学习、尊长爱幼的孩子。 更为重要的是,这些人掌握了网络的话语权,而他们对于自己手中的权利毫无顾忌。 凡是不符合他们要求的、不符合他们想象的,都是坏的、不好的、需要规范的。 所以,不仅熊孩子是他们讨伐的对象,老人也被他们妖魔化了。 老人倒地讹诈、公交车抢座、倚老卖老的现象当然存在,但是在整体老年人的群体中,所占比例肯定是极少的。 道理是一样的,那些安安静静、遵守规则的老人因为“沉默”而被忽视,而那些闹出动静来的老人则都被“记住”了。 这其中,还有网络媒体和营销号的推波助澜。 之前微博上有个很火的“家里熊孩子摔碎了我价值xx的化妆品”,后来被证实是摆拍。 还有xx吐槽君收到的投稿“亲戚的熊孩子打坏了我价值xx的高达”,后来被证实是外网盗图。 “你不好好教育孩子,自然会有人替你教育”,成了一句万能挡箭牌,似乎不乖顺的孩子就应该人人喊打,成人的报复行为都是正义的“教育”。所有孩子都应该自己在家安静得长大,不应该出现在任何公共场所。 我们回到开头的那个视频,如果把熊孩子和孕妇这两个标签都去掉,再看这件事,道理就很清楚明白: 一个4岁的人不小心把门帘甩到了一个20多岁的女性身上。 这个20多岁的女性故意绊倒了对方,以示报复。 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事,谁是谁非不言自明。但是一旦挂上熊孩子这个标签,那位成年女性便天然地多了几分正义感,而那个孩子便自然而然地理亏了一截。 熊孩子他也只是个孩子,孩子出生后就自带“钞票粉碎机”和“人形哈士奇”两大属性。 大多数人吐槽的熊孩子的“罪行”,都是孩子最正常的表现。 我们看着网上外国孩子把家里搞得一塌糊涂,会开心一笑,甚至还有的会称赞外国人对孩子的开放态度,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可到了我们身边,就变得无法忍受。 一点点事情就上升到家教问题,就指责家长都是熊家长,就狠狠的断定孩子的一生没有前途。 其实,大可不必。 世上哪有那么多熊孩子,或者说,按照他们的标准,世上都是熊孩子——既然都是熊孩子,那也就都不是熊孩子了。 对于孩子,不必妖魔化。 他们犯的错必须管教、指正,不能迁就、放纵,但也不用上纲上线。 虽然不能以“他还只是个孩子啊”为他脱罪,但也不能用“你不好好教育,我就替你教育”来为自己的戾气和暴力脱责。 希望大家都平和一点看事情,因为我们都是好孩子。 奇文共欣赏,链接一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