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宝贝是个小小子,2岁半以前一直生活在国外。 回来定居国内后,到了三岁时,语言能力还很一般。 但他三岁半学就会了拼音,5岁半喜欢上了给妈妈读绘本,而且让我发现了一个学拼音的极有效的方法:从他的爱好入手。 他的爱好很“坚贞”:玩具永远都是车、车、车。 有一次,他爱上了一款木板拼图,毋容置疑,内容当然还是车。从此开始了我们的拼车生活。 “妈妈,这个什么车?”小宝宝很喜欢考妈妈。 “公交车。” “它在哪里?” “这里!” 然后,宝宝会主动要求跟妈妈角色互换,继续重复他的一问一答一拼。 如果大家仔细观察,会发现孩子某个时段对某个事物的专注力是极强的,他可以同一个游戏百玩不厌,同样的问题可以一直问一直问。 作为妈妈,累了的时候也会拒绝和他玩下去,但不影响宝贝继续央求。 反正是要玩,干脆就加点条件进去。 “妈妈可以跟你玩,但是每拼一个,你要跟我读一遍,可以吗?” “好呀,妈妈。”只要能玩,他似乎怎么都可以。 于是游戏被改为了: “妈妈,这个什么车?” “公交车。好,跟妈妈读一下,gong。” “g-ong-gong。” “jiao。” “j-i-ao。” “che。” “ch-e-che。” “公交车。” “公交车。我会了。妈妈,妈妈快考我。” 增加了拼读的游戏,他依然玩得很开心。 记得这个游戏玩了好几个月,车的种类本来也很多,在完全不了解声母和韵母的情况下,通过增加游戏步骤,他可以准确拼读出车名,基本掌握了拼读。 那个时期,他会要求买各种各样的拼图,中国地图世界地图也是百玩不厌,偶然间我发现也有声母韵母的拼图,一并买了回来。 声母、韵母的拼图,下面有图画,我们仅仅把它作为拼图来玩,没有引导宝贝去练习拼音。 在我们互相的一问一答中,他竟然记住了所有的声母韵母。 到此为止,一切都还只是停留在加强他语音准确度的游戏阶段,不过他的中文语言表达能力在这个阶段急剧增强。 他三岁半的时候,有一天,我要去查一个词,搬出了《现代汉语词典》,他看到妈妈在看那么厚的书也很好奇。 翻到音节表,他大概看到很熟悉的东西。我顺便问他,认识不。他趴上去一看,用小手指着,竟然发现自己认识一些。 “妈妈,a。” “这个呢?” “k-a,妈妈,k-a-ka,卡车。” 我和他同样为他的行为感到兴奋与意外。 当孩子在一本超级厚的书上发现自己也能认出一些的时候,那是一种怎样的无以言表的喜悦。 于是接下来的一个月里,我们的游戏增加了一个环节:读《现代汉语词典》的音节表,每天一小部分。 每一次读都让他兴奋不已,他似乎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读,只是这个过程让他感到无比的惊喜。 音节表还会有个别音节是他根本没有游戏过的,但我们不必刻意地学习,哪天顺便告诉他读几遍就好。 ![]() 每天陪玩一会拼读,花了一个月时间在音节表上,四岁的时候复习过一两次,五岁复习过一两次基本就完全掌握了。 在幼儿阶段,什么时候该学拼音一直都有争议,但其实小朋友也有自己的判断。 我家宝贝现在已经能给我故事了,在讲他喜欢的绘本的时候,他会非常欢喜地告诉我:“能给妈妈讲书太开心了。” 我再追问,字都认识吗? “不认识的字,我会拼音呀。” 兴趣一直都是最好的老师。最开始只是为了他母语能好点,想利用游戏的形式让他体会汉语的音节,却没发现,竟然让他不费力气地学会了拼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