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尊重孩子的三大误区,家长们看看自己是否中招?

 亲子学乐 2021-04-06

Your Children Deserve the Best Home Education

文|陆陆

我们这一辈人的爸妈,教育画风大部分是这样的:孩子捣蛋老不好?多半是惯的,打一顿就好了。

虽然有效,但个中滋味……也就我们知道。

因为切身体会过不正确的教育方法,成为家长的我们开始学习和自省。

现在“尊重孩子”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棍棒教育成为了新时代家长们唾弃的教育方法。

家长们时时刻刻关注着孩子的感受,就怕一不小心的“不尊重”,伤着了孩子幼小的心灵。有位在早教中心上班的朋友说,开学那会一直有家长问:“这能不能先试试看宝宝喜欢不喜欢?”

这位朋友内心是:开学第一天我就没见过哪个宝宝喜欢。

所以她就反问:“如果他抗拒,您会怎么处理?”

得到的回答基本是:“如果孩子抗拒,说明不喜欢,我们肯定是要尊重孩子的。”

朋友:“……”

她们机构的综合实力,在整个市里都可以排进前三,每次招生名额都挺宝贵,但真因为孩子不喜欢就放弃名额的家长也有。

虽然孩子的感受是很重要,但这个时候因为“尊重孩子”把决定权给孩子?

哪个孩子会喜欢突然离开温暖的家到陌生地方和一堆陌生人一起学陌生的东西?

要是孩子哪个早教机构都不喜欢怎么办?不上了?

如果尊重孩子是什么事都让孩子决定,那要我们这些当家长的有什么用。

现在家长们都知道要尊重孩子,但却总在不同地方陷入误区。

误区一:“尊重就是不违背”

回忆一下这样的场景是不是经常发生:

不知道孩子对什么样的礼物满意,所以让孩子自己选择生日礼物;

打断孩子看动画片孩子会哭闹,所以让孩子一直看到自己关电视的时候;

怕自己给孩子选择补习班孩子不喜欢,就让孩子决定喜欢哪个老师哪个兴趣班……

有些家长对尊重的理解陷入了误区,他们认为尊重就是—我看重你的想法,不违背你。

如果按这个理解,那么,最尊重孩子的人,莫过于他身边来来往往的陌生人了。

孩子沉迷游戏不吃饭,他们不会管他;孩子讨厌学校不想去上学,他们也不会管他;孩子爱上抽烟喝酒无所事事,他们依旧不会管他。

因为对他们来讲,对你的孩子发表任何看法,都是多余的。

一方面,孩子任何不让他们为难的行为,他们都完完全全地尊重;另一方面,他们不是孩子的父母,所以他们并没有为孩子任何行为负责的想法。

如果作为家长的你,也像陌生人一样对自己孩子的行为不加以任何干涉,这不是尊重孩子,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曾国藩家书共计435通,其中《教子书》就占了百余通,三十年间他忙于政事军事,却依旧不忘教导儿子;

陈道明立家法,即使常年不在家,但需要他这个“严父”出马的时候,教育起女儿也丝毫不含糊;

郑板桥更是对自己教子有脱俗之标准,忧心子女没经历过困境,纵使他一生教导也不能放心,临终之时还嘱咐子女“靠人不如靠己”。

当你对一个人抱有越深厚的责任感,你对他决定中加入的意见就会越多。

尊重孩子,绝不是简单地不违背孩子,当你对孩子的行为不加以任何干涉,只能说明你把家长的责任感丢得一干二净。

我们的身份是家长,是孩子18岁之前的监护人,是深受孩子信任的人,是被孩子深爱的人。

所以不要觉得参与孩子的选择就是不尊重他,教孩子做出正确的决定,确保孩子做的决定对他自己无害或者有利,是我们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在他做决定的时候,放心大胆地参与进去吧!

误区二:“尊重就是多询问”

“齐齐,今天上午做作业好不好?下午我要出去,没法教你。”

说刚说出去,我就后悔了。

因为万一齐齐拒绝,我,我,我能怎么办?

类似的闭门羹吃过好多次了。

我本着“尊重孩子”的心询问他的意见,就没几次看他配合我的,总是被干脆地拒绝,然后我就被自己的提问置于了两难境地:

要么妥协,让他继续着对他并不怎么有利的活动。比如睡觉时间玩手机游戏、散步散到很晚还不想回家等等。

因为我已经让他做了选择,出于对自身威信的考虑,就只能“尊重”这个结果——尊重孩子了,是个称职的妈了。

但孩子继续的,依然是影响他作息、饮食习惯或者其他对成长不利的活动。

要么力揽狂澜,用各种办法让他做出我期待的选择。

这个过程通常不怎么顺利,还很大可能会演变成一场拉锯战,甚至因此影响亲子关系。

不管哪种情况,对我、对孩子都是不利的。

尤其是第一种。有时候我没耐心“力揽狂澜”,孩子很容易就混肴了行为界限,分不清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

因为不管该不该,都是我—他的妈妈给出的选择。

所以,尊重个人意愿虽好,但它更适用教育已经有一定判断力的孩子,对才几岁还天真懵懂傻乎乎的小孩子并不适用。

这个年纪的孩子,更需要的是明确的行为界限。

现在我就学聪明了,如果还是必须上午做作业,我就会直接给齐齐明确的指示:“妈妈下午要出去,只能上午教你,所以上午要把作业做完哦!”

或者给他一个其实并没什么选择性的选择:“你是想再玩三分钟做作业呢?还是想再玩五分钟做作业呢?你可以做个选择,也可以现在就做作业。”

这样即能得到满意回答,齐齐也不觉得我总是凶巴巴命令人,即使他不认同我给出的选项,我也有一个正确立场理直气壮给他讲道理,皆大欢喜。

这种无论怎么选都不会影响到孩子长远发展的尊重,是可以给孩子的,也应该给孩子,毕竟孩子是独立的人,他需要这样的尊重。

只是在那些原则性问题上,或者别无他择问题上,比如涉及到行为界限、可能带来危险、会对别人形成干扰、不利于孩子建立并巩固良好习惯等方面的行为,给孩子尊重还是要有个限制。

误区三:“尊重是让孩子过想过的生活”

这个小标题是不是看得你想要穿过网线来揍我?

相信我,看完你就不会了。

很多家长觉得凡事要尊重孩子感受和意愿,让孩子过他想过的生活,这真的是不对的。

雨果曾在作品中强调:“不严肃认真的教育,有许多隐患。父母使自己的子女享福太早,是不聪明的。”

著名主持人董卿的背后,就有一个“不让她享福”的父亲。

董卿的父亲让她7岁就承担家务;稍能识字的时候,就要求她抄写古文、诗词;

中学时,天还没亮她就被喊起来跑步,不管寒冬酷暑;

中学以后,每年的两次长假董卿都被“赶”出去勤工俭学。

董卿讲起一段最为辛酸的经历:“我当时只有15岁,第一天到宾馆当清洁工,10个房间,20张床,一个人打扫。”

她跟父亲哭诉过:“很累很累,不想继续了。”但父亲只是罕见地、温柔地摸了摸她的头,安慰她“再坚持一下”。

经历这些都不是她自愿经历的事,董卿曾一度非常害怕、疲惫,甚至崩溃,但长大以后,她却很感谢父亲当时的尊重。

董卿的父亲,尊重的不止是女儿的想法和行为,更尊重了女儿的整个生活。

尊重女儿害怕、疲惫和崩溃的情绪,尊重女儿的处境和将要面对的困境,尊重女儿生活的重点——成长。

所以,他不逃避,不转移,而是支持鼓励女儿去面对自己的生活,才让她独立,坚强,成熟知性,成为新时代成功女性的典范之一。

对小孩子来说,世界上只有两种事:想去做和不想去做的事。而他们不想做的事,往往都是生命里必须跨过去的阻碍。

所以真正尊重孩子的家长,不会让孩子去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因为孩子在面对阻碍时,第一想法总是逃避,他们不会情愿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件讨厌做的事。

你让他过想要的生活,无疑是给他指了条逃跑的“康庄大道”,让他永远无法越过这些成长路上的阻碍。

真正尊重孩子的家长,会努力引导孩子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帮助孩子跨过他们面对的阻碍,让他们以后能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如果误入以上误区,家长们一定要及时改进教育方法,因为孩子幼时任何的教育细节,都有可能对孩子的以后有巨大的影响。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教育好孩子,就要不断提高教育技巧。要提高教育技巧,那么就需要家长付出个人的努力,不断进修自己。”

十年育树,百年育人,教育孩子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路程,需要家长付出很多努力,但没关系,不久的将来,你的努力都会在孩子身上开出一朵朵炫目的花儿来。

希望我们新时代的家长们,都能走出越来越小的教育误区,和孩子互尊互爱,和孩子一起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