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性别教育不是让孩子成为“男人”或者“女人”,而是成为一个“人”

 亲子学乐 2021-04-06

Your Children Deserve the Best Home Education

文|叶徐行          编辑|禾月

最近,天津中小学普及性别平等教育。

他们告诉孩子们,“小男子汉”和“小女生”带有性别刻板印象,正常称呼“男孩、女孩”“男生、女生”即可,引导孩子们学会和不同性别的同伴互动,并且懂得欣赏彼此。

这样一条简短的新闻,在网上引发了热议。

有人认为,男女之间,本来就存在着天生的生理差异。甚至担心会出现性别模糊,出现更多的“伪娘”“女汉子”。

也有人认为,消除性别刻板印象,不是排除掉勇气、责任和担当。而是撕掉性别标签,男孩也能表达脆弱,女孩也可以不用表现的“像女孩”。

现实中,我们常常有意无意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

新生儿的物品,男宝宝是蓝色,女宝宝是粉色。

小孩的玩具,男孩是汽车火箭,女孩是粉色芭比。

上学了,男孩一上高中就开窍了,女孩上高中理科就不行了。

工作了,鼓励男孩去外闯荡,却对女孩说干得好不如嫁得好。

结婚了,男人守着孩子就稀奇,做多了家务就显得窝囊,女人带孩子做家务就显得理所应当。

甚至,就连教育孩子上,也受到这种影响。

男孩要穷养,女孩要富养。

“你是男子汉,不可以哭”

“疯疯癫癫的,哪像个女孩子”

性格方面,也更默认,男孩要阳刚勇敢,女孩就柔弱乖巧。

职业选择上,提到护士、老师、行政就想到女孩,说到科学家、警察、IT就想到男孩。

性别刻板印象,就仿佛划出一条轨道,男孩女孩都只被允许待在自己的轨道里,否则就被视为异类。

不论是前几年,对“女博士”的嘲讽,还是近年来,对“女司机”的世俗偏见,性别刻板印象,对女性来说,尤为残酷。

实际上,男孩也有表达脆弱的权利,女孩也值得被鼓励追求更高远的梦想。

勇敢与担当,细腻与温柔,从不该独属于某一性别,这应该是一个人,完整人格的呈现。

在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该引导孩子,更多地去发现“我是谁”,而不是“男孩应该怎样,女孩应该怎样。”

1尊重孩子的独特性。

今年贝嫂的秋冬时装展上,有位男孩Desmond吸引了大家的注意。

年仅10岁的他,已经是变装界的小网红,混迹于时尚圈和秀场。

他5岁之前,也喜欢小火车、电子游戏之类,可是在动画片《冰雪奇缘》火了之后,他疯狂地爱上了爱莎,之后一切都变了。

别的小伙伴买运动服,他拉着妈妈买裙子和假发。

他的父母一度也很担心,为此还专门咨询了心理医生。

检查结果表明,他并没有排斥男性性别,也不想变性,他只是喜欢这样的生活方式。

治疗师建议,对此行为,既不鼓励也不排斥,最好的方式是,顺其自然地发展,尽情探索自我。

现在,他成为了时尚界的宠儿。他走秀前,常常观摩其他大秀的录影,认真学习。对自己未来也很有规划,希望拥有自己的时尚潮牌和化妆系列。

面对外界的争议,他内心强大,“每个人都应该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不管你是喜欢嘻哈还是爵士乐,芭蕾还是迪斯科,连衣裙还是西装革履,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要做你自己。”

在心理学中,有“生理性别”(SEX)和“社会性别”(GENDER)之分。根据社会期望,形成自我选择的性别角色(gender role),这属于完整人格的一部分,与性取向无关。

也就是说,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生理上的差异固然存在,这无可辩驳。

可是玩具、衣服、职业、兴趣爱好,不该按性别区分,唯一可以区分的,便是孩子自己的喜好。

2不要给孩子设限。

曾经有一项实验,将一名6个月大的婴儿分别与5位年轻妈妈单独相处,婴儿室里放有布娃娃和电动汽车这些玩具。

当给婴儿取名“贝丝”,穿上女孩衣服时,妈妈们拿出布娃娃逗孩子玩,

当把名字换成“亚当”,换上男孩衣服时,母亲们更倾向于训练孩子的身体活动,拿汽车给婴儿玩。

实验表明,同一个婴儿,仅仅只是服饰的不同,人们对孩子的取悦方式都不同。而决定人们行为的,正是社会中对于性别的刻板印象。

Inspiring women 曾出过一个视频,老师让孩子们画出不同职业的人的样子,比如外科医生、消防员、飞行员。

老师问孩子,画上的人叫什么名字。很多孩子回答的都是男生的名字。

画完之后,三位现实中从事这三种职业的人走进教室,而她们,都是女性。

在所有画作中,61幅画的是男性,只有5幅是女性。

孩子2-3岁,会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性别。

3-5岁,处于性别标签交叉期,比如过家家,一会当妈妈,一会当爸爸。

5-7岁,开始理解,生理性别不会改变。同时,也会逐渐意识到,会以何种性别身份在社会上生活。

正如视频里所说,5-7岁会产生对性别的角色定型。

英国《卫报》上有位教授曾说过,性别刻板印象,会让我们的社会失去很多人才。同时,对年轻女性来说,限制了她们自身的发展。

其实,对男孩也一样,人们对“女孩想做赛车手”的接受程度,远远高于“男孩想做一名芭蕾舞者”。

社会环境里的性别刻板印象,会影响一个人的成长以及未来职业发展。

TED上曾经有一段视频,程序员琳达·卢卡斯最开始接触编程是在14岁,当时她想要建立一个网站,所以才开始接触编程。

在此之前,她从未被鼓励尝试过,更别提父母对她提过“编程”这事。当她接触之后,她深深爱上了编程。

她现在教孩子们编程,发现即便那么多年过去了,还是有很多小女孩,一直认为自己并不应该喜欢计算机,因为父母会这么想。

多元的世界里,每个孩子的未来都有着无限的可能。

身为父母,应该努力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环境,鼓励孩子培养更多的兴趣,从孩子能力发展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成长。而不是按照惯有的刻板印象,阻断了孩子探索自我潜能的道路。

生理构造上,男女的确有别。消除性别偏见,并不是消除性别意识。

社会属性上,男女不该有别。智商能力,职业兴趣,是因人而已,绝非因性别而异。

不是让孩子成为“男人”或者“女人”,而是成为一个“人”,绽放出生命自由的色彩。

关注亲子学乐 和孩子一起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