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在等着孩子的感恩,孩子在等着父母的道歉:我们的爱为何总会错位

 亲子学乐 2021-04-06

文|千帆      编辑|Star

1

作为家长,你了解自己的孩子吗?

最近,南京一所小学的四年级3班召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家长会,老师要求每个孩子在黑板上写下想对父母说的话。

下面是孩子们写的部分内容:

“爸爸,以后做事,不要再催我了。”

“爸爸,请你不要对我大叫。”

“请妈妈不要总打我。”

“妈妈请不要把我跟人家的孩子比。”

面对孩子们写在黑板上的留言,一些家长猜了三四次,也没有猜中哪一句话是自己孩子所写。

有网友在后面留言:都是实话,这是孩子们唯一敢吐露心声的机会。

父母的辛苦付出,原以为孩子会很感恩,却不料他们在等着父母的改变。

对孩子不理解,导致教育方法上的错位,是许多家庭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曾对1500名学生进行过专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

61%的受访学生感到无法与父母进行交流和沟通。

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源是什么?

知乎上两个最高赞的回答是:

“认为自己永远正确的人,谁会有和他沟通的意愿?”

“因为中国大部分家长根本不想和孩子双向沟通,他们只要孩子单方面听话懂事孝顺就好。”

网友的回答其实道明了家长与孩子沟通难的实质。

家长认为自己有相当长的生活经验,孩子尚小,需要大人的管理和教导,在内心深处并无听取孩子心声的想法。

2

不理解孩子的一个现实反映是:父母喜欢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这种行为的根源,源于父母太渴望孩子长大后能成功,内心非常焦虑。

人民网曾做过一项调查,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

有63%的家长会将自己的焦虑表现在控制孩子的休息、娱乐时间上,46%的家长将焦虑表现在替孩子选择兴趣爱好、强迫孩子做他自己不乐意做的事情上。

当家长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弱小的孩子无法反抗父母,内心会很压抑,到青春期后,常常以逆反的形式出现报复性的反弹,最后走向父母期望的反面。

我的一个亲戚,小学文化程度,长期在建筑工地当钢筋工,他说这辈子最大的遗憾就是没学下文化,发誓要让孩子长大后有个体面的办公室工作。

孩子上学后,亲戚每天找大量习题让孩子做,儿子天生聪慧,小学阶段,成绩基本稳定在年级第一。

到初中后,孩子喜欢上了足球,希望将来能够在体育方面发展,但父亲不同意,认为学好文化才能有好前途。

两人多次发生矛盾,父亲在劝说无果的情况下,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打骂。

升入高中,儿子身高远远超过父亲,父亲再也不能用武力解决问题,儿子开始经常晚自习时溜出教室去打篮球、打游戏,迟到早退,学习成绩大幅下降。

罗杰斯曾说过一句话:

如果我们的生命体验是被动参与的,或者说是别人的意志的结果,不管别人的意志看似多么伟大或美好,我们都会感觉很不舒服。

身为父母,如果希望孩子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就将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让他们去规划自己的未来,孩子可能会更优秀。

3

不理解孩子的另一现实反映是:父母过度关爱孩子,没有界限感。

过分关心孩子的家长,有时更多来源于自己生活的贫瘠。

动画短片《包宝宝》,是导演石之予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改编的。

短片讲述了一个孤独的妈妈,有一天,做的包子突然变成一个会笑会闹的可爱宝宝,这让她惊喜万分,从此以后,她将全部精力用于照顾包宝宝,走到哪里都带着他。

但包宝宝希望有自己的生活,喜欢与朋友们在一起玩,不在乎妈妈做的满桌饭菜,不在乎她常常一个人孤零零地等着他。

崩溃的妈妈为了留住包宝宝,在一次冲动之下,一口吞掉了包宝宝。

包宝宝消失了,母亲自己也痛苦不已。

生活中,有许多家长用一种密不透风的关心包裹着孩子,常常让孩子感到窒息。

曾有调查数据反映,对家庭生活不满意的青少年,独生子女的比例要高于非独生子女,其中有17.7%的不满意者反感“父母过度关心”。

在与父母发生冲突的解决办法中,有25%的青少年采取了“阳奉阴违“的态度。

这种解决问题的办法,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极为不利。

父母过度关心孩子,不但会让孩子们失去自理能力,也失去思考能力,剥夺了孩子感情和能力成长发展的机会。

4

心理学家海蓝博士说:用自己的方式努力去爱,但因为没有破解对方爱的密码,结果接收到的都成了乱码。只有用对方能感受到的方式,爱才能产生暖流,否则就是“电流”。

没有理解的爱,注定就是一场乱码。

最近新上映的影片《狗十三》,讲的就是一个成长中不被理解的故事。

13岁的女主角李玩,父母从小离异,父亲再婚,她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不管是爷爷奶奶,还是父亲,都对李玩很关心,但这种关心并不是李玩真正需要的,她需要的是得到家人的尊重与理解,可唯独没有。

这使她在成长道路上非常孤独,尽管到了后来,她从大家眼中叛逆的孩子变得“懂事”,但却是以内心的快乐为代价的。

父母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陪伴者和引路人,父母对孩子的态度,决定了孩子人生的高度。

给孩子以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让他们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向发展,孩子的未来才有可能更优秀。

正如瑞士心理学家米勒曾说的:“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尊重孩子,将他视为他自己生活的中心,这是儿童人格的最迫切的需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