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博学流浪汉:本可以博学,却被父亲掰成了流浪汉

 亲子学乐 2021-04-06

文|wss     编辑|橘子

01

最近在上海,冉冉升起了一颗流浪界的新星,他叫沈巍,得江湖诨名“最博学流浪汉”。

沈巍之所以能够跻身新晋流浪汉式网红,除了这个鲜明而又拉轰的造型以外,再有就是他相对其他同行,无以伦比的博学与多才。

他手边有大量的古典书籍,除了必备的四书五经以外,他还有《战国策》、《了凡四训》以及《聊斋》等其他种类的古文经典,称得上是杂学深厚。

沈巍的这些书籍,可不是为了摆设用的,他拾取垃圾、找寻食物的工作时间外,几乎都在研读和思考。

冷不丁的在公园的长凳上,吟唱出“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之类的名句,惊起了丛草内,同为流浪的喵星人。

他深以为然“学以致用”的道理,每当有人聚拢身侧,就焕然一新一副儒雅博学的气质,清晰而缓缓,以标准普通话吐字,对粉丝们传授人生道理、分析职场得失,兴头来了,问问你的老家所在,还还能拉扯你家乡的风情。

他说的最多的,是“善始者众,善终者寡”这句语录,告诫大家事业开端时务必冷静客观和研究深入,过程中抵御住压力、挫折和惰性等负能量的干扰,大浪淘沙,才能成为终获成功的少数人之一。

沈巍的感悟,其实是来自自身的人生经历。

02

故事要从他的父亲说起。

沈巍的父亲,是稀少如熊猫的60年代大学生,他毕业后,从江苏来到上海工作,却一直郁郁不得志。并且在家庭里,也时长与一个屋檐下的岳母发生冲突。

工作和生活的不如意,导致沈巍的父亲负能量满满,需要有一个抒发的渠道,但他采取的方式,居然是向幼小的沈巍宣泄。

沈巍小时候,喜欢画画和看历史书籍,这本来是让父母亲喜闻乐见的好事,但他的父亲却深恶痛绝,觉得儿子不务正业。每每遇到儿子兴趣盎然的翻看,都冲上来,粗暴地打断,并抢过他手中的书本,一一撕碎。

父亲的粗鲁压制也不能完全熄灭沈巍热爱文学和艺术的天性,家里无书可看,他就到周边寻觅有价值的报纸、废铁等垃圾,拿去卖了换钱买书,晚上偷偷藏在被窝,打着手电观看。

沈巍偷偷在父亲管教的夹缝里,去遨游文艺的海洋。

久而久之,和父亲的猫捉老鼠游戏,让他的情绪一直处在高度紧张和敏感中。慢慢的,他为人和行事开始小心翼翼。

喜欢他的语文老师对沈巍说,你有压抑感。

03

沈巍在这样扭曲的环境中,慢慢的长大。所幸,他的成绩一直不错,在恢复高考的第四年,也就是1982年,他考上了大学,成为了天之骄子中一员。

本来是一件值得举家欢庆的大好事,但是在报考选填专业时,父亲颐指气使,逼他报考了审计专业,完全没有顾忌沈巍的兴趣爱好是文学和历史,这为他在以后的沉沦,埋下了伏笔。

大学毕业后的1986年,沈巍进入了上海审计局工作,他人所艳羡的金饭碗,对沈巍来说却是鸡肋。他对数字天生的不感兴趣,工作对他来说,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对他来说,工作中的唯一乐趣,来自于他进入单位第一天,看到的卫生间的大量废纸。不要误会,沈巍不是变态,废纸仅仅是唤起了他儿时卖垃圾换书的唯一美好回忆。

从此,他就开始了在单位捡废品的习惯,并且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不单单是废纸、废瓶,只要是能够卖掉换钱的垃圾,他都收集起来。

事业单位严肃的气氛下,冒出一个埋头找垃圾的怪人,沈巍特殊的爱好让同事们觉得怪异,并难以忍受,自然对他有了意见和投诉。

得知消息的家中的老外婆,对他喊,你是不是脑子有病,在单位捡什么垃圾!单位的领导们也找他谈话,希望他收敛自己的行为,或者他愿意,也可以申请病休。

沈巍想,那就干脆回家吧,在家里读点书,比鸡肋般的上班强。

但是家庭并没有支持他的决定,回家后,一家人都数落他的不是,沈巍铁了心思,就是不去上班。

到了1995年,沈巍和家人的矛盾日益不可调和,一次被骂急了,他干脆就搬了出去,租了一套房子居住。

之后,他一直辗转老邻居家和浦东老屋等地点居住,但都由于他捡垃圾的特殊爱好,多次被人投诉,到2002年,干脆就流落到了街头,也跟家人断绝了关系。

沈巍说,我原本以为像我这样的人可以为社会做一番贡献,但怎么也没想到会沦落至此。

所以,他才会反复感叹“善始者众,善终者寡”,如果在自己学业开端时,能够坚持自己的本心,与父亲大胆的交流,抵御住压力,就可能不会有他一辈子的遗憾,做到善终者寡。

但是现在,一切都停留在可能。

04

一位在80年代大学毕业的天之骄子,应该在文学、历史或者艺术领域极有天分。为何沦落到街头,从他的经历故事里,都指向了他的家庭,尤其是父亲的教育方式。

孩子从来到这个世界,到长大成人,是需要一个健康的心理和生理的发育过程。

这个期间,沈巍的父亲,总是以自己的经验,粗暴的干预沈巍的成长,打击他天生的兴趣和爱好,用挑剔的眼光发现他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比如不务正业、沉迷所谓的封建糟粕等。

他用自以为的正确方式,去强行掰正沈巍的成长道路;他给予的挫折教育,更像是一场灾难。孩子并没有像他想象的那样,“棍棒底下出孝子”,而是在高压下,用一种扭曲的方式实现自己的兴趣爱好的满足。

所以,沈巍才会表现的如此另类和不合群,成长时期的阵痛,对他的性格已经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他成人后,才会用这样极端的方式,无声的抗争。

2012年,沈巍的父亲油尽灯枯,想见在外流浪的儿子一面。沈巍的弟弟找到他,带他去医院见父亲最后一面,父亲紧握住他的手,满面的泪水纵横说,你本可以在学习上有一番成就的,全因为我。随后,居然挥手打起了自己的耳光,沈巍也泪流满面,抱住父亲痛哭。

可是,迟到的忏悔,又有什么用处呢,既成的事实残酷,再也挽回不了沈巍人生。

05

美国2009年一项针对青少年的研究表明:不良经历是抑郁、攻击性和成瘾行为相关的慢性、发展性应激源。

结合沈巍的流浪故事和美国的这项科研研究,说明孩子的性格养成以及教育灌输,并不像一块橡皮泥,任由我们的大力的揉搓和塑性。

而更像是一株树苗,需要根据树木的品种来灌溉和施肥。有些种类的树木,再如何生长不可能都像柏杨一样挺直和高耸。

我们要做的,是确认树苗的健康与否,伴随ta茁壮成长并成才。也许,这就足够了。

按照我们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不能够事事都帮助孩子做出决定,如何正确的面对孩子的天性、如何保护好孩子的对兴趣的爱好。

所以,请给孩子以尊重和理解,把ta作为与自己般的平等对待,帮助他建立起最初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让他在自己的人生蓝图上挥洒。

这样,才能避免狭隘并苟且的教育,才能让孩子体会到人生中的诗和远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