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凯 | 生活它只是在一张标配的床上睡出你的身形

 单向独白 2021-04-06

这是『思想周刊』的135篇文章

—  始  —

日前,一篇名为《摩拜创始人胡玮炜套现15亿: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的自媒体文章在微信朋友圈中疯狂传播,瞬间成了爆款。文章内容主要是从摩拜单车被美团收购一事说起,讲述了同龄人不同人生走向这样一个问题,通过列举“25岁的李叫兽,被百度花费上亿元全资收购”、“36岁的摩拜CEO胡玮炜,创业三年,套现15亿”等事例试图说明:  “千万不要在你本该奋斗的时候,选择安逸。”

我作为专门怼鸡汤文体的老司机还是被文章内容尴尬到了。道理是好的,但表达的姿势却不恰当。里面有很多催人苦笑的语句描述:

“不管你愿不愿意,中年都如约而至。”

“然而,三年前还是普通记者的胡玮炜,已经不动声色的走到,旁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看着照片里胡玮炜柔弱的样子,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商业女精英。”

“然而就是这样,你的同龄人,正在无声无息的抛弃你。”

“就算你呆在原地,你缓慢成长,也是一种退步。”

很标准的一篇追热点文章,有道理输出,有事例证明,情绪煽动到位,看完后让人热血沸腾,恨不得立马从床上跳起来,丢掉正在刷抖音的手机,进入拼命状态,唯恐被同龄人抛弃。但其实,这种励志鸡血爆文很常见,每年要是不出个百八十篇,都可以证明这届公众号写作者不行了。看多了,也就腻了,扫一眼题目,连点开的欲望都没有。

我之所以想反驳它,是因为我同时也被另外一篇diss它的文章给刷屏了:《溥仪3岁已登基: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反讽的语句不仅刁钻,而且毒辣。

“不管你愿不愿意,幼儿园都如约而至。”

“然而,三年前刚呱呱落地的爱新觉罗·溥仪,已经不动声色的走到,世人难以企及的高度。”

“看着照片里溥仪柔弱的样子,你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叱咤风云的政治精英。”

“然而就是这样,你的同龄人,正在无声无息的抛弃你。”

写这些文章的人,不仅是在制造焦虑,而且是在制造恐慌,成功的标准有很多,别总想拉人下水找认同。这样的人,在我们身边还少么?身边的朋友陆续结婚,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难道结婚是为了抛弃你?在这场人生的接力当中,每个人前赴后继,好像这个世界有一只无形的手,给所有的事情都设置了一个deadline,或者说好像真的存在一个人生清单,每完成一件事,我们就要在这个清单上划上一个对勾,好像没有做完,人生就是不完整的。

但是,人生的成功与否又能如何界定呢?

当公务员被嘲笑,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最近让我感觉到越来越魔幻的一点是,一边大家在吵着我们要做自己,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我们非常的多元化,也非常的包容,然后一面看着朋友去大公司工作就说“甘愿去做个螺丝钉”,看着朋友去做公务员就说“没有理想,一眼望尽几十年后的人生”。你知道他们怎么生活的吗?你又有什么资格这么评判其他人的人生?每一种生活方式都值得尊重,每一个行业都有你不明白的地方,每一个人都有他对待幸福的理解。改变世界的人像一个英雄,但回归平凡的人也值得尊敬,那些每天忙忙碌碌的所谓“普通人”,也在跟你过着一样的人生,没有哪种人生更有意义,也没有哪种人生就高人一等。

没必要制造恐慌,之前区块链、比特币火爆的时候,朋友圈叫嚷的人好像以后所有的财富都是他们的,世界上其他人都等着饿死吧。还有那些每天加班到深夜的人,甚至过劳到去医院做手术的人,我也知道你们都很努力,但是我真的就是想在家躺着,别变着花样的diss我们了成么?!

制造恐慌了不起,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那些制造恐慌的爆文作者,正用着他们的脑洞来获得你们的传播和关注,让我想起了作者在文中写这样一段话“现在的80后,多数都在做什么?要么在北上广的写字楼里,刚刚成为一个总监,小腹上长出赘肉,每月因为房贷不敢辞职。要么在三四线城市里,过着平淡,却一眼可以看到未来的日子。”

凭什么一下子就把人因为城市的不同就直接定性?三四线城市的人吃你家大米了?别把个别人卖惨经历拿出来然后说这是大多数,然后用来制造恐慌。那我,一个80后,现在在做什么?我也在一个北京的写字楼里,拥有了自己的公司,每周定期健身,小腹已经有了几块腹肌,每月因为要买鞋买包于是更加拼命的工作,然后感叹说男孩子花点钱怎么了?不管你愿意不愿意,这就是我们每个人的人生。

这个世界上没有所谓的条条大路通罗马,因为每个人心中的罗马本来就不尽相同,当然更不存在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我们努力生活不是为了抛弃你,而是因为我们认为自己值得过上更好的生活,我反对,反对的不仅是这篇文章,而且是那些平时喜欢拿自己的评判标准到处去斩钉截铁判断别人的人。我的人生怎么样,关你屁事。

天气回暖,焦虑烦躁的情绪也随之升温。越来越多年轻人成功的神话刺激着神经。手中无粮,心中发慌。焦虑,是因为我们常常忘记自己已经拥有的,总是关注自己比周围人缺少了什么。我们喜欢将自己置于一种相对贫困感之中。很多人制造焦虑,贩卖解药,由此形成一种商业模式。其实,人生最为理想的状态,是《心流》一书中所阐述的状态,是一种:与自己所关注的对象之间形成一种紧密的联结,从而自动屏蔽周遭事物的,一以贯之、持续沉浸其中的状态。

胡玮炜说,她喜欢北京,喜欢曾经的十年记者生涯,喜欢摩拜的三年创业经历。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迈克尔逊在被别人问及,为什么他可以花大量的时间去测量光速的时候,他回答道:“因为太好玩了!”只要在工作中有心流相伴,工作结果的成色也不会差到哪去。我们要学会将自己宝贵的心智能量集中到少数几件有意义的事情上,而非焦虑,打鸡血。首先要找到一份能够让自己有持续沉浸感的事业,让自己的内心变得井然有序,感受到心流的状态。

10个人,敢有5个焦虑。如果这10个人都生活在北上广深,那至少有9个人焦虑。普通人因为收入少、生活压力大而焦虑。收入丰厚的大V们也焦虑。因为不知道明年的钱还好不好赚。身家亿万的人也焦虑,因为“小薇都不相信我了”、“信用卡只能刷两千块。”这几年,很多大城市白领的收入,真的比不上蓝领们。而且白领们的忍受能力更低。年轻人从“逃离北上广”到“逃回北上广”,这些行为背后掩藏着怎样的焦虑?他们宁愿承受大城市的生活压力,也不愿意在缺乏公平公正的环境中生活。

网络上的种种人身攻击,是否只有将他人贴上标签,甚至视为猪狗,才能显示出自己的高贵?为了克服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全感,人们急切地要抓住一切可能抓住的东西,从刚参加工作就要买房,到对权力、金钱、名望的渴望,甚至是对“食色”的过度贪恋。健康的焦虑像弹簧,焦虑越大,动力越大。但是神经质的焦虑则是被压坏的弹簧,焦虑与动力不成正比,这个人就会彻底被焦虑逼疯,甚至身体上出现问题。从自己做起来改变那些使我们焦虑不安的、压抑的、冲突的社会文化,而不是像神经症患者那样,沉溺在“焦虑”之中,使自己更加不幸。

只能说,你我皆凡人,而自媒体真正放过哪个群体?

“油腻的中年男,肥腻的中年女,买不起房,付不起彩礼的青年男,在职场和家庭之间徘徊的所谓剩女,被N种东西害惨了无数遍的女人,被作业压垮的小学生.........小狼狗、小奶狗、老狗逼、精致的猪猪女孩、小仙女、小姐姐、妈宝男、油腻男、拜金女,第一批90后,00后们”,天道好轮回,苍天饶过谁,谁逃过了自媒体的魔掌?我们每个人在自媒体里都有一个代号,都有一种属性,都曾是文章赞扬的、同情的、鄙夷的对象。

我们是平凡的不容易的普通人,我们也是要被社会淘汰的人;我们是为了给孩子挣学费的劳累辛苦的爸爸,我们还是油腻肥胖的中年男子;我们泡起了枸杞,不敢有诗和远方,我们活的又如此渺小,又如此真实........

自媒体在播种焦虑,挑起话题。这个正常,人都是逐利的。学校需要生源,医院需要病人,公司需要客户,饭店需要食客,景区需要游客,同样,媒体需要流量。流量哪里来?当然是引爆的话题,足够吸引人的标题。我们难道不好奇同龄人是怎么把自己甩在身后的?我们难道不担忧快要被社会淘汰了?我们难道不关心自己身边的这个人是不是渣男?

铺天盖地的新媒体文章中,我们有多久没读到很美的,可以静心的文字了?有人说,真正的新闻媒体正在死去,如今是娱乐至死的年代,不是真正的媒体正在死去,而是这届观众不行,媒体也要存活,这届观众的口味决定了媒体给他们看什么。而观众们又说这届媒体不行,整天的发些什么东西?不管谁不行,但真相就是我们每天都活在焦虑里。

其实,写摩拜单车创始人胡玮炜的那一篇所叙述的价值观,我是不太认同的,至少太片面。我们到底有没有权利去过一种云淡风轻的生活呢?

我就是不想那么拼,只愿做一个普通人,养一只猫一条狗,有一个小房子和一个爱人,行不行呢?“凡事没有绝对,做好自己就行了,并不是有钱才叫成功。”每个人对于幸福的定义不同,只要自己内心满足,且不害人,我想当下这个时代是足够包容生活方式的多样性的吧。“你的同龄人,正在抛弃你”,太过于诛心。

大概是看张泉灵之前有篇演讲《时代抛弃你时,连一声再见都不会说》爆火,所以各种抛弃体文章挤破头似的出来。但其实,看这类文章,人们的真实感受更可能是:“我好好过着自己的日子,别人爱干嘛干嘛,我不嫌弃他们算好的了,凭什么抛弃我?”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给溥仪那篇点赞。焦虑,是现代人的通病,所以贩卖焦虑,也成了一门好的生意。

而鸡血文,正是贩卖焦虑最好的载体。

我们反感鸡血,是因为里面空有情绪,却没有具体的执行建议。就好比,医生给我们写诊断书:你有病。我们很慌,焦虑万分,但翻来覆去看,也不知道该吃什么药,接受什么治疗,因为诊断书里根本就没写。

你说我被同龄人抛弃了,那你倒是告诉我,该怎么做啊?怕是你也不知道吧!“生活不是攀爬高山,也不是深潜海沟,它只是在一张标配的床上睡出你的身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