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是在挑战Ta的耐心

 广院孺子牛 2021-04-06

评述评述,你可曾想过,到底这个词语该怎样解读?反正在我一直的理解中,它包含着两部分意思:一是评论,一是陈述。如果把评论看作为表达的内容的话,那陈述显然就是指说话的方式了。也就是说——用陈述的表达方式,来对某一个话题发表评论。

但当然也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把评看作评论,述看作叙述。这样来说,两者更像是在内容、体裁上的区分。一个是以评论性语言为主的议论文,而另一个则是叙事的记叙文体。

我今天想要分享的教学感悟,就跟以上的这第二种名词解释有关,也就是谈谈所谓“评”与“述”的关系。

播音艺考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普遍具有的一个症状,是“评”“述”不分。很多人把这两者混为一谈,往往只关注到了语言是否流畅,时长是否足够,稍微高阶一点的考生可能还会想想是否呼应了主题,有没有跑题。但能够正确厘清“评”“述”区别,并自我订正的人,少之又少。

其实这是一个既简单明了,又能即时给你带来水平提升的超实用知识点(技能点)。

来看这道中戏的考场真题:

近日,一则“碰瓷新高度”的事件中在网络持续发酵,相关视频单条最高播放达到887万次。据称,这位巫山大妈被玩具车撞后坐地不起,还叫了急救车。据了解,小女孩的玩具车确实刮到了79岁的老人,老人也确实受伤了。之后小女孩家人叫来了120,将老人送到了医院,老人被确诊为膝盖积水和桡骨骨折。在诊治后,老人拒绝了小女孩家人的进一步赔偿。

学生作答:

这几年,老人摔倒扶不扶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最近,有一个老人被玩具车撞倒在地的视频也成为了网络焦点。很多人看了之后都表示不相信玩具车怎么能撞伤人,但之后的事情却出乎大家的意料,经过医院的检查,大妈确实是骨折了,但她拒绝更多的赔偿。在这里我就想谈谈诚信这个话题...

怎么样眼熟吗?耳熟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答题模式?即“找现象——复述材料——立观点”。

可是这其中哪一步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呢?在我看来,“述”的部分,即对考试材料的重复回顾,是多此一举。原因也很简单,你觉得老师对题目熟悉吗?既然他无比之了解,你再来重说一遍,除了浪费宝贵的考试时间,起不到任何的作用。哦不,也有作用,那就是老师得耐着性子等你何时才开启正文:说观点、给态度。因此,这也不排除,那些特别喜欢复述材料的考生,往往还没开始说观点,就被叫停了。嗯,原因就在于此。

因此,新闻即评请快速进入主题。开篇立观点flag,讲明态度,然后“开始你的表演”。不要浪费宝贵的考试时间在复述材料上。如果你实在做不到这一点,那么哪怕是夹叙夹议也是可以的,起码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能感受到你对材料进行了主观的处理加工,并融入了个人观点,而不是简单的重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