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我聊聊这次疫情吧!”

 广院孺子牛 2021-04-06

是的,如果我们的小朋友(艺考生),大朋友(研究生)们在播音专业面试中遇到了这样的一个提问,你会怎么快速构建自己的思路?

其实我觉得会很难。

当然并不是难在对于题目的理解上,字面上的意思太明显不过了,就是仨字——谈疫情。它的难,我认为更多的,是在于对回答角度的选择。

对于国人来说,“抗疫”已经进入了下半场,对于疫情的防控重点也已经发生了转移。此刻来对过去几个月进行总结,从中找到恰切的新闻评论方向,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但说哪些,不说哪些;是专门说某一件事,还是概括某一类事;以及,是从褒扬来说,还是揭露这一过程中的乱象。这一连串的问题,如果你打算临上考场甚至已在考场时,再去捋思路定观点找语句,显然就太冒险了。

但也要请读者不要误解的是,我的一己之力无法来帮助大家完成这个全景式的答题任务。我只能从我个人所熟悉的角度入手,给出一些简单的答题指引。更多的,则是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读者们可以借此找到自己更擅长的新闻评论视角,构建最佳的答案。

我想,我会以“改变”为题,来展开主线。

迎面而来的,也是最为直接的改变,当属医患关系。大家或许还记得,就在疫情爆发的不久前,刚刚在北京发生过暴力伤医事件,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疫情中,医务工作者所展现出的大无畏精神,以及人们所不吝给出的“白衣执甲”“逆行出征”等等赞誉,让所有人都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医务工作者的形象几乎在“一夜之间”变得高大起来,全社会对医护人员乃至整个医疗行业的尊敬,达到了全新的高度。

虽然,我们无法说国内医患关系紧张,经此一役就彻底扭转(甚至于就在这两天,内蒙又爆出了伤医新闻),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但尊医爱医的种子,一定会借助这次疫情,扎根在社会中,慢慢的开花结果。

第二个改变,是人内心的转变。我会把它称之为年轻人社会观与价值观的改变。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催生了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人们传统意识中媒体的“你播我听”这样的单向传播方式,开始被互联网媒体所独有的互动式的双向沟通所替代。受到西方思潮的影响,中国年轻人也开始被鼓励进行独立的、批判的思考,不再困囿于整齐划一的传统媒体的宣传通稿式的单纯灌输。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在这些喧闹声中,在这些乍看上去在鼓吹“放大民间舆论场”的论调下,并不是每一种声音,以及其背后的目的,都是能经得起推敲的。

但这次突如其来的风暴,几乎以半强制化的态势,给全体年轻一代一次深刻认知所处环境与自我位置的机会。

这就好像在解决这样几个曾经让年轻人们很难回答的问题:为什么长辈们的爱国之情那么深厚?为什么要从小给学生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为什么在某些话题的讨论上,要设置边界?为什么在当下还要提学雷锋?为什么要去做无私的奉献,甚至要以生命为代价?当我们找到这些题目的答案时,也就能顺势解答这些问题:为什么中国的疫情能够被快速控制住?为什么能够做到全国驰援武汉?而又为什么以上两点在西方国家很难实现。

我相信,两个多月来我们所看到的情情景景,一定让一些人开始了更深的思考:抗疫之所以取得阶段性胜利,其根本原因在哪?我们又该如何看待我们这么微小的个体,在这种时代洪流中所处的角色?

最后的一个改变,我觉得是国际格局的变化。从疫情爆发初期的无条件向全球分享研究成果,严控疫情的向外蔓延,到近期向国外捐助医疗物资、派出多支医疗队伍,协助救援。我们有理由相信,传统意义上的近代世界的多极化格局,或者通俗点说——国家影响力排名,在很近的将来,势必有所改变。

当然,如果这个话题继续说下去的话,也能囊括一些常见的话题范畴,就像是人们对于善待地球和与其他生物友好共存的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变得更加认同等等。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了。

还是那句话,希望这篇小文起到穿针引线之用,毕竟每一点我都谈得泛泛,如果想要答得深入与精彩,还是需要你自己再下功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