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弃疗是前两年的网络流行词,意思是为何放弃治疗。词语本身稍带贬义,有一些嘲讽的意味。今天的发文我想借用这个概念,介绍一名艺考生自我放弃的四个阶段。 我们来设定一个叫小明的艺考生,他是一名应届播音艺考生,以下是他迎考备考的心路历程。 阶段一:50%好奇+50%忐忑 时间跨度:7-8月 记录:因为一些机缘巧合,小明选择了走播音艺考这条路。经过精挑细选,他在高三暑假来到了这家小有名气的培训机构。事实上,这是他第一次接触播音专业和艺考。最开始,只是学校班主任看他经常主持校内活动,认为他有这方面的潜力,所以推荐他选择这个方向。 可想而知,培训班里的一切对他而言都是新鲜的。他拥有了一帮志气相投的朋友,结识了一众大咖位的老师,每天都在学习全新的专业知识。这种感觉就像是一直在黑暗中独自摸索的人,突然找到了同行者,“光,照了进来”。小明在手机日历记下“倒计时180天”,虽然仍旧心怀忐忑,但又不乏自信地开启了自己的艺考学习之路。 阶段二:70%势如破竹+30%睥睨众生 时间跨度:9-10月 记录:老师的称赞、同学的艳羡、考试排名的提升,让小明找到了强烈的专业归属感,当然,还有价值感和存在感。如实地说,这确实是他专业水平突飞猛进的两个月。具体来看,来自方言区的他,已经清晰掌握普通话“nl不分”“前后鼻音混淆”的理论和技巧,虽然在应用上还不太熟练。评述从一开始的张口结舌到现在的娓娓道来也体现出了质的飞跃,“其实评述也没有别人说的那么难嘛,开头亮观点,中间说原因,最后是建议。看起来所有的评述套路都差不多的亚子。”新闻、散文读起来也像模像样了,“去年考上中传浙传的师哥师姐回来讲座的时候都在夸我今年拿证没问题”。 “呵,中传哪有那么难,那是因为没有遇到我。全国前二十没得跑,我就是天生学这个的料!” 阶段三:70%自我怀疑+20%焦虑+10%自我封闭 时间跨度:11-12月 记录:曾经的势如破竹成为了过去时。“怎么就突然没有进步了呢”成为小明每天醒来浮现在眼前的第一句话,并在之后的24小时在大脑循环播放。 好像在哪出了问题,可又似乎没有问题——照常作息、照常上课、照常练习、照常考试。可就是觉得自己无法集中精力,无法吸纳新的内容。心里有一种焦躁感与日俱增。 “老师说我进入了瓶颈期,要调整心态,要回归到细节,去逐个击破”,这么说来,好像细节的确不少,“稿件识读稍弱了一点,一句话总得有几个错字;播新闻有点固定的腔调,语流和抱团至今也没太弄懂到底是啥;文学朗诵有点平,总被老师说不走心;评述考试每次在场下的时候想得挺好,一上场就必定观点普通,没有新意;还有就是上镜就紧张的毛病没有太多改善”。“可是这不都是些小问题嘛,而且都只是偶发性的,总不可能在一场考试里同时爆发吧,况且这些大多和注意力有关,到考试的时候,那种紧张的环境里,我会分外注意的。” 阶段四:100%听天由命 时间跨度:考试期 记录:考试当天: “天,全中国的帅哥美女都来报考了这个学校吧”——信心指数下降20% “糟糕,我刚才新闻至少打磕巴了四次,哎,话说这是我最想去的学校诶”——信心指数继续下调20% “考官为什么全程没看我啊,他们这样让我更紧张了,完了,我怎么把自备稿件都给忘了”——信心指数持续减少20% “小组面试前面四个人把我的评述观点全说了,我...我...我该怎么办啊”——信心指数再折损20% “算了,考麻木了,听天由命吧”,小明想想“大不了,再复读一年”。 艺考弃疗是在应届生群体比较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我觉得这件事的可怕之处在于这就像是一场自我操刀的慢性处刑,一步步地走向“真相大白”。虽然我们可以用各种各样的客观原因来为自己开脱,但其实内心底唯有自己才明白,所有那些曾被我们忽略的、曾被我们认为会自愈的细微问题,最后会一层层地沉积起来,成为压垮梦想的最后也是最沉重的那根稻草。 “原来,中传终究只是一场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