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章道德|死亡的尊严

 齐帆齐 2021-04-06

死亡的尊严

死亡,对于我们生之人而言,相去甚远,也是一个忌讳的词。孔子在《论语》中也是避而不谈死。庄子面对妻子之死,鼓盆而歌。

鲁迅笔下的人物对于死亡的客观陈述也遭到了别人的一顿斥骂。可是,只要有人,就不能不谈死。有人说死亡离我们很远,活着的时候无须谈及,死的时候不知道,何必庸人自扰呢。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为死亡无非是人消散为一堆原子,人死后就没有任何感觉了,因而死亡并不足惧。苏格拉底对于哲学的追寻,认为死亡才是好生活的开始;柏拉图认为学习哲学就是学习死亡,身体是人认识理念的一种障碍;基督教早期圣徒对于死亡的渴望,对于灵之彼岸世界的无限祈盼;纵欲主义者认为享乐的人生才是好的人生;海德格尔直言要提前感悟死,领悟死的存在,直面死的严峻事实。


  死亡到底是什么?这是解剖学所要研究的具体问题。人之注定死,恐怕也只有人知道这一点,所以人渴望活,恐惧死。恐惧死其实就是恐惧无,恐惧无意义,恐惧将来的未知领域。

解剖所使用的刀本身是否负载价值,暂且不论。从人之死到被解剖,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之前,人们反对对死人进行解剖,然而不对之进行解剖,就无法了解人体结构,也就无法推进医学的进步。


  死亡不单是一个经验事实,而是包含着伦理世界的诸多意义。例如包含着一个人的一生成长经历,悲欢离合,坎坷曲折,幸福记录等等。死亡是一封寄出去却不会回来的信封。

死亡是他人无法替代的,不论是亲情,还是爱情,或是友情,死亡只有自己去死,唯一性、独特性,既是个体的唯一性,也是体验的唯一性。有些人并非自然而死,而是主动去死,这里的原因恐怕不是能够实证探究的。

就想问一个人为什么要死或为什么要活一样。虽然我们总得给出一些原因,如家庭不和、人生苦难、失恋痛苦、感情欺骗、无聊乏味等。有被迫无奈之死,也有主动而自杀者。这里的死体现的是个人的自由意志,不可捉摸,无法判定


  即将死亡之人的心情,是我们无法感受到的。对于生前的功名利禄、人世浮沉、意义追寻都要反复思索或回忆一番。这一生是怎样过的,是否有意义,又将去哪里。


  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关于死亡的习俗和语录,如“好死不如赖活着”,“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我真得想再活五百年”,“如果死亡不痛苦,也就不可怕了”,“大不了一死”,“人死如灯灭”这些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们的生死观。

 给一个好的死法,这也是许多临终之人的心愿。临终之人最后操劳的除了生死层面,还有社会伦理层面,如家庭子女、财产分割、兄弟和睦、人生仕途、为人处事等。在生死层面这个角度来言说的话,就涉及到死亡的尊严。

人作为人,生之可喜,死之安顿。安顿的不单是一个有死的机械身体,而是灵魂的安息,诸多矛盾的和解。


 作者:章道德,安徽池州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